“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3篇)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小学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初中数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使小学与初中数学教育实现顺利衔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时难以适应,影响学习效果。

2. 教学方法衔接不顺畅小学数学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则更加注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教学方法衔接不顺畅,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时难以掌握新知识,影响学习兴趣。

3. 学生心理衔接不适应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变化,心理上难以适应。

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三、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策略1. 加强教学内容衔接(1)梳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找出衔接点,确保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2)编写适合小学与初中衔接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既有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又有初中数学的严谨性。

(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的过渡,引导学生从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过渡。

2. 优化教学方法衔接(1)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3. 做好学生心理衔接(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

(3)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_定西_ 市(州)_陇西_县_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2011年甘肃省省级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批准号:GS(2011)GHB124课题名称: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负责人:汪伟彪“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汪伟彪范金明一、问题的提出1.概念界定(1)数学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师生交往、生生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数学活动为桥梁,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高层次的学习生活。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为基础、以服务于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因此,“挖掘潜能、启动内驱”应该是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

(2)数学教学衔接:是指数学学习在各阶段的过渡。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螺旋上升”的主张,各学段的教学衔接既是原有学习任务的阶段汇总,又是解决新任务的伊始。

“平稳、顺利”是数学教学衔接的理想。

学生是生命的自由体,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因此,数学教学衔接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广泛关注,传授、情境、合作、评价等所有教学环节的创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需要、是否满意,衔接只有把学习主动权返还给学生,才能完成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

2. 课题的研究背景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素质教育负有培养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的艰巨使命,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

具有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力资源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具有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的培养也就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历经两轮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教学策略不断转变,教学行为不断调整。

素以“冰冷、沉闷”著称的数学课堂还原它应有的“生命色彩”。

削足适履的盲从、买椟还珠的迷惘似乎渐离新课堂远去。

2007年12月,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旗帜鲜明地把“追求有质量的教育”作为了《目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开题报告的主题。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巧,为接下来的初中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而初中数学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然而,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1.数的认识与运算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基本技巧。

而初中数学进一步拓展了数的概念,如负数、实数等,并引入了更复杂的运算,如乘方、开方、代数方程等。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基础,逐步引入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几何的认识与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包括平面图形的认识、面积和周长等的计算。

而初中数学进一步拓展了几何的内容,包括三角形、多边形、圆等的性质和变换以及空间几何的认识。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几何的认识,并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其几何问题的解决能力。

3.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直方图、折线图等的绘制以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计算。

而初中数学进一步拓展了数据的处理与统计的内容,如频率分布、样本调查、统计推断等。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在小学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处理与统计的训练,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1.改变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巧的训练。

而初中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采用更多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自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的过渡初中数学教学应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1.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旨在探讨学生在不同学段之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转变,以及如何顺利过渡和承接前后两个学段的内容。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教师的角度2.1课程对接中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对接是衔接研究的关键。

教师需要了解前后两个学段的教学大纲和要求,明确学生在上一学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下一学段的内容进行衔接安排。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课程之间的延伸和深入,确保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2.2教学方法的转变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是衔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既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游戏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3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材是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工具。

教师需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的教材,并根据不同学段的内容安排教材的使用顺序和章节编排。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个性化调整和拓展,提供更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3.学生的角度3.1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转变是学生在不同学段进行衔接的核心。

学生需要能够将上一学段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下一学段所需的扩展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实践活动和项目任务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已有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3.2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在不同学段之间也需要得到提升和转变。

中小学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3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对于衔接研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研究

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研究

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农村教育的质量逐渐受到广泛。

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数学教学衔接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针对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方面: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之一在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足。

由于两个学段的教师各自为营,导致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小学教师往往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而初中教师则更多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两者之间缺乏整体意识。

学生方面: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内容和难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学生难以适应。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更加抽象和复杂,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农村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导致他们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环境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

这使得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更加凸显。

同时,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教育度和支持度也有待提高。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师共同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合作意识。

让教师了解两个学段之间的与差异,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衔接教学。

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小学与初中的实际情况,建立连续性的课程体系。

例如,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小学与初中的数学知识更加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以某农村小学与初中为例,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而初中数学教学则更加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在衔接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教师合作:组织小学和初中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共同探讨适合两个学段的教学策略。

数学小升初的衔接研究报告

数学小升初的衔接研究报告

数学小升初的衔接研究报告数学小升初的衔接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小升初是指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升入初中的过程。

在小升初考试中,数学是重要科目之一。

针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本研究报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问题分析小升初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与小学的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难度增加:小学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初中会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和应用,难度相对增加。

2. 知识体系变化:小学数学的知识点组成了初中数学的基础,但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和复杂,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

3. 解题方法的变化:初中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相对复杂,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解决方法为了解决小学到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数学提供基础。

2. 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材衔接。

在设计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材时,要考虑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让小学知识能够为初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小升初数学复习课程设置。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的学习,可以设立小升初数学复习课程,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为接下来的初中学习做好准备。

四、调查分析本研究对小升初数学衔接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通过对部分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考试的测试,得出以下结果:1. 学生对小升初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够扎实,存在一定的知识漏洞。

2. 学生在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方面相对薄弱,缺乏逻辑思维的应用。

3. 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了解欠缺,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

五、建议措施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提出以下建议措施:1. 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注重数学知识的积累。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多做数学题目来提高解题能力。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中小学数学教案衔接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课堂上知识容量和难度增加太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尤其是面对应用题时常常一看就头皮发麻。

但另一方面,应用题已成为每年高考、中考的必考题,而且还在加强考查的力度,内容涵盖了工商、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中学应用问题的教案就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案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将成为一种教育趋势。

这也说明应用问题教案已是整个中学数学教案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研究发现学生在解决中小学的数学应用题的情况上有着“天渊之别”。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二、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案的对比1、教材方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材与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材相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简单、生动有趣,版面设计多姿多彩,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不高。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面宽,知识的深度变深了,系统性较强,在体现重难点均匀分布和循序渐进原则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

2、教案方法方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案方法由于受到小学生知识水平及年龄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案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3、学生能力方面: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较差,有较多的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低下,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

很多学生开始很不习惯教师指导内容减少, 而是希望教师像小学一样在整个解题过程中“手把手”地引导他们,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存在着过分的依赖性, 不管是在数学原理的学习上, 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解题的步骤上都希望教师给出明确的方向。

4、学校和学生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视普遍不够,只要求学生能“生搬硬套”课本的常规题型,目前人们虽然逐渐认识到了实验和探究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执行方面改进并不大。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衔接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有效地将小学阶段学到的数学知识与初中数学知识进行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方面。

小学数学主要教授基本的四则运算、几何形状、分数等基础知识,而初中数学则涉及代数、平面几何等更为深入的知识。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重视数学基础的打牢,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材存在内容重复、内容跳跃等问题,导致学生在面对初中数学知识时无法顺利过渡。

因此,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避免内容的重复和跳跃。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差异。

小学数学强调学生的发现与探究,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而初中数学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转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连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然后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代数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代数概念,结合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保证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熟悉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松柏中心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数学学习的严重分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消除这一分化的有效途径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本课题通过对初一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及理论学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从中小学老师的角度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上顺利过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课题的提出我们时常听到有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大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情况,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调查了几届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这一现象。

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

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中小衔接的研究力度,也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针对于数学学科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上的研究为主,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个系统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兼顾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具体问题本课题试图通过"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将现实在中偏离我们数学教学的问题得到的效的解决、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并达到一定现实意义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把学生上初中后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小初衔接开题报告【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小初衔接开题报告【精选文档】

一、课题的提出1.时代背景及现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三学段的具体划分清楚地揭示了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三阶段的教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阶段性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推进过程。

其中作为第二学段内容的七年级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从七年级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部分进入初中的学生成绩明显下降,他们在学习方法、内容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这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搞好中小学数学学段衔接教学,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理论及实践价值:(1)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校的生源比较复杂,主要是农村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

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保持连续性、完整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数学能力都能进一步得以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可以多方面督促教师更快的成长。

我校数学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衔接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数学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变“经验型”为“反思型”, 变“教书匠”为教育家,从而加快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反思经验交流)摘要: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有效衔接中包含的内容,以及有效衔接融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课堂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

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重视,数学教师会在课堂中留意有效衔接环境、条件以及效果。

而当前教师能够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之中感受到教学方法的变化,而这些方法的变化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对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方法研究,这样就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由此可见,无论教师需要对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方式进行优化,并将二者有效衔接起来。

本篇文章旨在为本领域的相关研究建言献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有效衔接;方法;研究一、前言在大部分的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均是以教师作为主导,而学生数学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得十分低落。

面对当前这一现实情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做好数学教学以及衔接工作,这对于今后开展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人结合学生对有效衔接的态度以及意见,进一步从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对本校的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方法进行动态性的调整。

二、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数学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的方式,这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效衔接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原理的应用能力,不失为数学教学的高效教学策略,而且有效衔接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

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对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方式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为提升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质量与层次提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借鉴。

三、有效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一)梳理教材脉络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梳理教材脉络,这就需要本人针对具体的问题合理地提出猜想,表达课程内容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数学价值,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即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以及“过程和方法”。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结束后进入初中阶段,对于初中数学课程要求的提高与小学阶段学到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如何解决,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与初中数学教育的要求1.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小学数学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基本运算技巧。

2.初中数学教育的要求初中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论证能力。

三、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1.知识点不同步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知识点设置有一定的差异。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主要围绕四则运算、几何形状等方面展开;而初中数学教学则涉及到代数、几何、函数、概率与统计等更加深入的知识内容。

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会感到知识上的“断层”。

2.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小学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基本运算技巧,学生更多的是机械记忆和灵活运用。

而初中数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习方法的转变。

3.数学语言表达和论证的能力不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问题论证的能力。

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语言和问题论证的训练很少,因此在进入初中后会感到困惑,并逐渐产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

四、数学教学衔接问题解决的策略1.知识点的衔接为了解决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点的不同步问题,可以在小学阶段就适当引入初中数学知识点,但需要注意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教学。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与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导致学生在升入初中后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适应困难。

因此,探索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衔接教学方法,加强不同阶段数学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数要求。

部分的内容应该是:研究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这对于强化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的连续性与渐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学数学和小学数学在知识结构上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序、连贯地掌握数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研究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承接与延伸。

深入分析两个阶段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延伸关系,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在过渡阶段不出现知识断层和学习困难,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研究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还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通过对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从而全面提升中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推动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衔接教学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指导。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科知识的连续性与渐进性,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承接与延伸。

我们也要研究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衔接,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小初数学衔接的调研报告

小初数学衔接的调研报告

小初数学衔接的调研报告小初数学衔接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的,为了提高小初数学教学的质量,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小初数学衔接的调研,旨在找出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的薄弱环节,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2.教学观察:我们观察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情况,并记录下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

三、调研结果1.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薄弱环节:(1)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增加了很多,有些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会感到困难。

(2)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小学数学注重的是基础的概念与计算,而初中数学更加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有些学生在初中数学中难以理解和运用概念。

(3)思维方式的转变: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数学在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充分。

2.教师集中存在的问题:(1)对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知识点的衔接理解不够深入,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整合不够合理。

(2)在教学过程中较少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于知识的讲解还是以传统的讲解方式为主。

(3)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缺乏个别辅导。

四、调研建议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教师要加强对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的衔接的研究,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能力。

(2)教师要积极学习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3)教师要设立辅导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改进教学方法:(1)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

(2)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经验和年龄段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

3.加强家校合作:(1)家长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老师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成绩。

(2)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并定期组织家长会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给予家长相应的指导。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和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在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阶段时,可能会面临学习困难和适应问题。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进行深入探究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连贯性和顺畅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说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存在和重要性,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背景介绍还可以指出目前研究这一问题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研究动机。

通过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背景介绍,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改善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数学发展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而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数学课程的难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如何让学生顺利过渡,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变化。

通过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的变化,为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依据。

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有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师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深入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共同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研究中小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深入探究其中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才能为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持。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

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研究背景部分,指出了学生在升入中学后常出现的数学学习困难。

在研究意义中强调了建立良好的数学学科过渡,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合和延伸。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衔接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施方式。

理论基础部分分析了教育学理论和数学教育学相关理论支持下的衔接教学原则。

教学实践部分介绍了一些有效的衔接教学案例和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部分探讨了如何巧妙地将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数学知识相衔接。

评价方法部分提出了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论部分总结了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提出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数学,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理论基础,教学实践,教学策略,评价方法,挑战与应对,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数统计等。

: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

由于学生在不同阶段数学知识的积累程度和认知能力不同,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知识体系不连贯、难以过渡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促进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拟对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用的教学指导,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是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但是随着升入中学阶段,数学的内容和难度也随之增加。

如何使学生在顺利过渡的同时不出现学习断裂和困难,是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一、课题的确立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

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研究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培养数学习惯、知识、兴趣、品质等方面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头脑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避免走弯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

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

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

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的内容要认真剖析。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

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解法与小学比较,要转变。

学生从小学进入七年级,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这种过渡,也通过列方程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中去。

努力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磋衔接教育的方法,探索搞好衔接教育的路子,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衔接:A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

B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接。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育的调查与研究3页word文档

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育的调查与研究3页word文档

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育调查与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完成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过程中是否达到顺利过渡,小学教学与初中教学是否在实现良好过程衔接,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改变现状,寻找促进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顺利衔接有效途径与方法,我们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现实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研究.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所面向学生是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四、五、六年级与礼嘉中学七、八年级共五个年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调查两个班级,礼嘉中学所有学生均来自礼嘉中心小学,生源相对固定,两所学校数学学习延续性与联系性在教师与学生这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强.二、学生调查主要数据本次调查主要是以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为背景,面向学生调查时所得数据如下:第1题:我喜欢上数学课.A.完全不像我;B.不太像我;C.有一些像我;D.比较像我;E.完全像我第2题:我上课时会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A.完全不像我;B.不太像我;C.有一些像我;D.比较像我;E.完全像我第3题:我老师经常在数学课上开展剖析、讨论、合作、交流活动.A.完全不像我;B.不太像我;C.有一些像我;D.比较像我;E.完全像我第4题:经常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如到商店买东西,帮助家长算一算要多少钱)A.完全不像我;B.不太像我;C.有一些像我;D.比较像我;E.完全像我第5题:我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A.完全不像我;B.不太像我;C.有一些像我;D.比较像我;E.完全像我第6题:每天在数学课堂以外做数学作业时间大约在: A.10分钟左右;B.20分钟左右;C.30分钟左右;D.1小时左右;E.1小时以上第7题:我有过自学数学新知识经历.A.从未有过;B.偶尔会有;C.经常有.第8题:我认为我自学效果(上题选A同学不填)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很差第9题: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多项选择) A.能找到老师帮助; B.能找到家长帮助;C.能找到同学帮助;D.找不到人帮助;E.自己能独立解决;F.无所谓,放弃第10题:当我有了与老师不一样想法时,我会 A.立即向老师提出来;B.与同学讨论后再向老师提出来;C.只与同学讨论;D.不告诉同学与老师三、学生调查数据剖析与思考(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发展不乐观1. 四至八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都保持有一定学习兴趣. 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在各年级中存在较大差异. 在“我喜欢上数学课”中选A各年级都在5%以内,四、五年级更低,只有1%. 选择C与D人数各年级都较多,总数在60%以上,特别是四、五年级选择D人数就达到了46.8%,选择D与E总数更是达到了近60%. 八年级数据不容乐观. 选择B学生达到18.4%,选择C学生达到42%,选择E学生仅仅只有14.5%.2. 学习兴趣直接决定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态度. 在“我上课时会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选择中,选择A、B学生四年级只有14.9%,五年级有21.6%,其他年级相对较多,八年级达到了40. 5%.四、五年级选择C、D人数较多,总数达到63%以上. 但在E选项上除了七年级,其他年级都差不多,说明这一类学生如果没有积极因素加以影响话,从四年级就开始产生一些相对稳定群体.3.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投入程度. 从第3题图中信息比较可以发现,四年级与七年级学生选择D、E学生总数达到了62.8%与69.7%,所以,这两个年级学生在“我上课时会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中选择D与E学生也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60%与61.3%. 而六年级学生因为教师不“经常在数学课上开展剖析、讨论、合作、交流活动”,所以在“我上课时会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中选择D与E学生只有37.8%,而选择A与B居然高达34.6%.(二)数学在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不乐观从第4题统计图可以看出,除五年级以外,其他年级在各项选择上都差不多. 但其实这不是好现象. 数学源于生活,又会回归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与数学知识不断积累与丰富,应该有越来越多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应该有越来越多学生品尝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乐趣,并且有越来越多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自觉. 六、七、八年级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甚至不如四、五年级频繁.(三)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不乐观从第5题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 在每个年级总是有个别学生完全丧失了学好数学信心. 这是令人痛心.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发展到这样地步?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这些孩子挽回局面,重新把他们唤回正常学习数学队伍?选择B孩子在每个年级也在8%左右. 所幸是选择A与B孩子在各年级比例相对固定,没有形成扩散.2. 选择E完全有信心学好数学学生比例在小学阶段达到50%左右,但是升入初中以后,却逐年递减,到了八年级时只有21.7%.(四)课外作业时间不乐观1. 学生做数学作业时间在逐年递增,小学阶段作业在10分钟左右相对较多,在40%左右,到了七、八年级突然下降到13.2%与8%,而到了七、八年级,作业时间在30分钟左右达到40%左右,到了八年级更是有33%学生作业时间达到了1小时左右甚至更多.2. 小学阶段四、五、六年级学生中20%以上学生数学作业时间在1小时左右,其中五年级学生1小时以上达到了5%. 作业时间严重超出了小学阶段所有作业时间总与不超过1小时规定.3. 做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数具有明显反差,成反比例状态.(五)良好自学习惯养成不乐观自学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 有效地自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1. 每个年级都有学生没有自学经历. 其实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自学兴趣,指导一些自学方法. 每个年级偶尔有自学经历人数达到了60%左右,到了初中,经常有自学经历比例才稍有增加.2. 自学效果不佳. 自学效果很好学生各年级都没有超过10%,到了七、八年级,60%左右学生自学效果一般,说明随着年级增长,学生自学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六)学生解决学习困难途径不乐观1. 在第8题这项选择中,四年级时单选,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首选是家长或者同学比例较高,接近40%. 五至八年级进行是多选,尽管是多选,还是可以看出,在孩子们心目中,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很多孩子还是首先考虑找家长与同学帮助.2. 每个年级都有个别学生选择“无所谓,放弃”. 这是令人痛心选择,作出这样选择,是预示着孩子对数学学习放弃. 特别是到了八年级,选择放弃孩子达到了15.9%,数学教育与教学在这些孩子身上体现了失败.3. 选择“找不到人帮助”比例虽然不高,但是还是存在并出现了逐年递增趋势. 这是令老师汗颜.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学习上困难时,也许同学、家长都爱莫能助,但是老师应该是完全可以提供帮助. 为什么这些孩子在老师那里找不到帮助?是我们老师把孩子屏蔽在了外面,还是我们学生不愿意走近我们老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个别孩子存在?4. 随着年级递增,会找同学与老师帮助学生越来越少. 这与上一题选择情况有相似之处. 当孩子在遇到与老师有不一样想法时候,四年级孩子选A达到38.3%,随着年级增高,会这样做孩子越来越少,到了七、八年级只有6%左右. 而选B孩子到了七、八年级达到了近60%,也从一个侧面发反映出很多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考虑问题会越来越成熟. 但是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不再轻易与老师交流,初中孩子选C达到30%左右,其中六年级选C孩子达到近45%,可以考虑除了孩子年龄增长等一些因素之外,是否他们数学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存在什么个人因素,对数据产生了影响.(七)初中学生调查问卷还增加了一个问题:“为了使现在小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你想对小学数学老师说些什么?”在回答学生当中,可以把他们回答分为这样几类:(1)希望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再严格一点,要求高一点;(2)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培养学生更好学习能力. 从学生回答当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很多孩子还是积极要求上进,他们在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后,能回过头反思以前老是对他们教育,并且能感受到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重要性. 但是还是有接近50%学生放弃了回答权利,也许这些孩子不愿意回首小学数学学习,也许这些孩子还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许有些孩子在表达能力上有欠缺,不知如何回答.四、研究感言教师要进一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现实,针对学生学习真实情况采用适合学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合理有效教学方法,教适合学生、学生需要数学知识,强烈建议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联系,包括课程体系联系以及执行课程一线数学教师在自身认识与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加强联系,比如可以发放学习资料,举办学习讲座,加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师相互交流,可以是临时公开课互动,也可以是工作岗位互动,等等.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照顾到整个小学、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要教“长远”数学. 初中数学教师也应多了解小学数学课程,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继续维持并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用学生适应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心理上与知识上过渡,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数学,完善学生数学学习更高层次建构.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课题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课题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课题学习研究的开题报

【题目】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课题学习研究
【摘要】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日益凸显。

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中小学教材的知识点、难度水平有很
大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小
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课题学习,以期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出有益建议。

【研究目的】
(1)了解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探讨如何在课题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提出适合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和比较;
(2)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课题学习在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4)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教学实践法相结合的
方法,深入研究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课题学习,探讨如何提高学
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衔接问题。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小学衔接期数学教学中的
课题学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益于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
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将为学生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
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定西_ 市(州)_陇西_县_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2011年甘肃省省级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批准号:GS(2011)GHB124课题名称: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负责人:汪伟彪“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汪伟彪范金明一、问题的提出1.概念界定(1)数学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师生交往、生生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数学活动为桥梁,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高层次的学习生活。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为基础、以服务于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因此,“挖掘潜能、启动内驱”应该是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

(2)数学教学衔接:是指数学学习在各阶段的过渡。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螺旋上升”的主张,各学段的教学衔接既是原有学习任务的阶段汇总,又是解决新任务的伊始。

“平稳、顺利”是数学教学衔接的理想。

学生是生命的自由体,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因此,数学教学衔接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广泛关注,传授、情境、合作、评价等所有教学环节的创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需要、是否满意,衔接只有把学习主动权返还给学生,才能完成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

2. 课题的研究背景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素质教育负有培养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的艰巨使命,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

具有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力资源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具有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的培养也就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历经两轮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教学策略不断转变,教学行为不断调整。

素以“冰冷、沉闷”著称的数学课堂还原它应有的“生命色彩”。

削足适履的盲从、买椟还珠的迷惘似乎渐离新课堂远去。

2007年12月,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旗帜鲜明地把“追求有质量的教育”作为了《目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开题报告的主题。

他明确指出:“衡量一次教学成功与否、判断一堂课的优劣,不在于形式有多新颖或媒体上的轰动效应的大小,我们只应看其中学生活动了多少、收获了多少,学生得到满足的程度”。

一句话,教学改革的初衷应该是:尽最大可能把学生推向学习的第一线,使其实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数学教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纵观小学课堂,表面上看学习内容较少,思维量较小,但相对于10来岁的孩子来说并非如此。

趣味性的活动、人性的激励,一系列有效手段的采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数学教学充盈着清新气息。

遗憾的是,初中教师大都没有将这一点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深入探讨,在他们眼里“小学和初中”、“小学生和初中生”根本就没有联系到一起的价值和必要。

教学改革强调了教师的“导师”角色和“服务”意识,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教师侧重于共性的问题的讲解,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只能放到合作交流中解决了。

授课的速度的加快,班容量的偏大的情况下单方面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辅导等各教学环节做到尽善尽美也只能算作良好愿望而已。

与小学相比,我们的教师在评价、活动远远逊色。

我们的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各自情况千差万别,要做到整体和谐发展谈何容易?!基于以上认识和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确立了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尽量做到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揭示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揭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地参与。

(二)科学性原则在研究时,教师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明确正确的标准后,才能进行研究,不能主观臆断和猜想。

研究中要努力做到研究有目标、培养有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随研究的深入对计划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三)长效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我们最根本的任务。

所以,在研究中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持续、高效的进行,形成的策略、经验、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考验,再在实践中反思深化,因而要坚持长效性原则。

(四)人文主义的教学原则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具有个人意义上的学习。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生活的目的作为首要任务,从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引发资源、自动的学习。

基于这一点,教学成败的关键首先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而不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实用主义原则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学生的健康成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重组、转化、呈螺旋上升,成为了学生成长的源动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目中有人”。

尊重学生的经验和积累,知识的储备是课堂教学扎实的前提。

学生真正主宰了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了,教学改革才会走向成功。

(六)构建主义心理学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包括了学生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七)本质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就在于它光照了人类的心灵。

新课程以丰富素材提供了教学中诱发学习动机的酵母,“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持久学习的兴趣,不断地为其终身发展把脉导航。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价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培养数学习惯、知识、兴趣、品质等方面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头脑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避免走弯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

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

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

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的内容要认真剖析。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

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解法与小学比较,要转变。

学生从小学进入七年级,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这种过渡,也通过列方程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中去。

努力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磋衔接教育的方法,探索搞好衔接教育的路子,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衔接:A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

B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接。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为衔接教育铺好路。

(二)在学生学习上,实行三个衔接1、学习动机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

2、学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括听课、笔记、作业演算、识记等内容。

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初中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趋势。

七年级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

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七年级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在二十铺学校六年级取一个班作为数学教学研究实验班,进行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的循环教学,以便展开衔接教学纵向联系序列研究,又能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

花三年完成第一轮实验,形成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总结。

分四方面进行:针对我校处于城乡交界地带的现状,采用“研读--测试--切磋--实践”的模式,对中小学衔接数学教学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对目前存在问题作出科学评估,并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为初中教育摸清起点情况,为以后的初中教育提供客观依据,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与程序1、第一阶段(2010.3~2010.9)确定课题负责人员,开展前期观察、调查、积累有关资料等。

2、第二阶段(2010.9~2011.3)建立实验课题组,形成研究网络,初步形成教研常态模式,落实配套措施,中期评估。

3、第三阶段(2011.3~2012.9)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修改有关措施,开展深入研究。

4、第四阶段(2012.9~2013.3)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实验报告,参与实验成果展示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分工1、汪伟彪、刘雪红负责教学方法的衔接。

2、范金明负责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衔接。

3、王想成负责教学内容的衔接。

4、杜小兵、孟陇花负责思维能力培养的衔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