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大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的基本内容,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反映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的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
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经验及成就;
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探讨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选用吴玉兰所著的《媒介素养十四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以此为框架,根据教时总数和学生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和增删。

根据对指定教材及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热点的总结和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分析,划分出教学重点、难点。

为帮助学生将本课程的内核与现实生活真正融会贯通,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在实务学习部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及课上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主动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总结指导。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媒介素养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课程导入课。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媒介素养概念的内涵和起源、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领会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明确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从而树立起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目标,以更好地使媒介为己所用。

本章主要内容:掌握媒介素养的内涵,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意义及发展历程
本章重点、难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
本章参考文献:
1、[美]美特.媒介素养(第四版)[M].李德刚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2、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3、生奇志, 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1):66-70.
4、周葆华, 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 新闻大学, 2008(4):58-66.
本章思考题: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什么是媒介素养以及学习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的意义和目的。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一)媒介素养的提出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三)媒介素养的内涵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一)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30-50年代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
(三)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四、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
第二章大众传播功能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大众传播的内涵和社会功能。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对大众传播所具有的功能有一个大致清楚明晰的了解与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大众传播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为人类自身谋福利。

本章主要内容:大众传播的内涵与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本章重点、难点:信息时代媒介功能的再定位
本章参考文献:
1、[美]美特.媒介素养(第四版)[M].李德刚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2、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3、[荷]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章思考题:结合国内外的媒介现实,举例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大众传播概述
(一)大众传播的研究起源
(二)大众传播的内涵
(三)大众传播的特点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三)施拉姆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三、社会文化转型与媒介功能新认识
(一)信息社会与文化转型
(二)媒介功能的再定位
第三章媒介机构与媒介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媒介机构的构成与中外传媒制度的比较。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媒介的组织架构,以及在不断融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传媒制度发生的变革。

本章主要内容:报社、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机构的设置;我国传媒制度的变迁;西方传媒制度的四种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本章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
2、潘祥辉.论媒介技术演化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95-100.
3、潘祥辉.论中国媒介传统对媒介制度变迁的隐性规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7(1):23-29.
4、李德刚.历史制度主义: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新范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2):33-36.
本章思考题:
1、不同媒介机构在组织架构上有哪些共同点?
2、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媒介机构的设置有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一、媒介机构的构成
(一)媒介机构概述
(二)媒介机构的构成
二、中外传媒制度的比较
(一)传媒制度概述
(二)我国的传媒制度及其发展变革
(三)西方的传媒制度
第四章媒体理论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媒体理论这一媒体活动、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一般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可以明确媒体如何对新闻事件和新闻线索进行价值预判和选择,并根据受众的特性和偏好调整媒体的定位方向,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的标准,记者的权利和新闻职业道德、受众的特点和媒体的定位。

本章重点、难点: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媒体的定位。

本章参考文献:
1、魏金成.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再承.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记者职业道德[J].新闻与写作, 2004(9):
36-37.
4、丁柏铨.专业要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与记者职业活动[J].新闻爱好者, 2013(11):4-7.
本章思考题:
1、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举例说明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职业道德应如何体现?
3、选择不同性质的媒体(例如党报和都市报)对同一题材的报道,从媒介定
位角度出发,分析其报道特点。

4、什么是有偿新闻?举例说明它违背了记者的什么职业道德。

一、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
(一)新闻价值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二)媒体工作者的新闻选择
二、记者的权利与职业道德
(一)记者的权利
(二)新闻职业道德
(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
三、受众特点与媒介定位
(一)受众的特点
(二)媒介的定位
第五章传统媒体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传统媒体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以纸媒、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作为传递交流信息的载体,分别具备的传播优势。

本章主要内容:印刷、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产生、发展轨迹和各自具备的传播特点。

本章重点、难点:不同传播载体的传播优势
本章参考文献:
1、宫承波.现代报刊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2、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孟建.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本章思考题:
1、结合自己平时的新闻阅读习惯或信息获取手段,谈谈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优劣势。

2、什么是媒体融合?探讨当前媒体融合的新趋势,可举例说明。

一、印刷媒体
(一)印刷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二)印刷媒体的传播优势
二、广播媒体
(一)广播的产生
(二)广播的发展
(三)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
三、电视媒体
(一)电视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二)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
四、网络媒体
(一)网络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二)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
第六章新媒体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手机这一多媒体视听集成终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传播特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微博、微信这两种新型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和新的技术视角看待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手机媒体的发展历史、现状及传播特点,手机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融合;微博、微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播特点、功能,以及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本章重点、难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现状及趋势,微信公众平台与新闻变革的新机遇,手机媒体、微博、微信发展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本章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3、程小永,李国建.微信营销解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革命[M].机械工
业出版社,2013.
4、侯迎忠,陶杜鹃.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状况探析[J].当代传播,2008(1):
75-77.
5、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108-116.
6、匡文波,郭育丰.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以“7•23”甬温线高铁事故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2):64-69.
7、彭扬.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东南传播, 2013(11).
8、黄茜,王影影.“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调查分析及防范策略[J].视听, 2016(10).
本章思考题:
1、微博具备什么传播特点?
2、从法律、技术、社会等角度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如何最大限度保障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3、探讨微博、微信朋友圈谣言传播、扩散的规律。

4、举例说明什么是媒介审判?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规避和防范?
一、手机媒体
(一)手机媒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三)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四)手机媒体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二、社交媒体之微博
(一)微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二)微博的传播特点
(三)微博的功能
(四)微博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三、社交媒体之微信
(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微信
(二)微信的传播学解析
(三)微信公众平台与新闻变革的新机遇
(四)微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七章新闻采访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新闻采访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和认识新闻采访活动的整个流程,把握新闻采访活动的内在规律。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的流程包括明确报道思想、确立报道选题、作好采访准备、采集新闻素材等四个基本环节,采访方式大致分为访问法和观察法两类,以及在采访实施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事项。

本章重点、难点:不同采访环节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本章参考文献:
1、The Complete Reporter Fundamentals of News Gathering ,Writing, and Editing(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申凡.当代新闻采访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本章思考题:
1、记者获取新闻线索都有哪些途径?
2、采集新闻素材的方法有哪些?
3、如何看待“暗访”这种特殊的采访形式?
一、新闻采访的程序
(一)明确报道思想
(二)确立报道选题
(三)做好采访准备
(四)采集新闻素材
二、新闻采访的方法
(一)访问
(二)观察
三、新闻采访的实施
(一)接近采访对象
(二)精心深入采访
(三)做好采访记录
(四)积累剩余材料
第八章新闻写作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及不同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写作的特点,消息、通讯、特写的构成及类别。

本章重点、难点:消息、通讯、特写的构成要素,新闻写作用事实说话的技巧,消息、通讯和特写的区别及写作技巧。

本章参考文献:
1、丁柏铨,胡素华.通讯范文评析[M].新华出版社,2001.
2、冯建,李峰.通讯名作100篇[M].新华出版社,2000.
3、刘保全,彭朝丞.消息范文评析[M].新华出版社,2001.
4、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5、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M].王宇光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7、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华夏出版社,2006.
本章思考题:
1、通讯与消息、文学作品的区别。

2、特写与消息、通讯的区别。

3、结合一篇新闻报道,谈谈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如何体现的。

4、消息写作的结构分为哪几种?
一、新闻写作的特点
(一)事实为本
(二)迅速及时
(三)与时俱进创新
二、消息的构成与典范案例解读
(一)消息的构成
(二)典范消息案例解读
三、通讯的构成与典范案例解读
(一)通讯的构成
(二)通讯的类别
四、特写的构成与典范案例解读
(一)特写的构成
(二)典范特写案例解读
课堂讨论:选择一篇消息,划出其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部分,指出其结构类型。

课堂练习:
1、提供材料写作消息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

2、将一篇动态消息改写成特写。

课外练习:选择你身边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人物,对其进行采访,根据采访材料写作一篇2000字左右的人物通讯,要求突出时代特色和人物性格特点。

第九章电视访谈类节目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内涵、特点,节目的生产流程及制作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内涵、特点,电视访谈节目的生产流程
及特征解析,节目的制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本章重点、难点:节目的生产流程,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

本章参考文献:
1、翁佳.名牌电视访谈节目研究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本章思考题:从受众定位、节目内容、主持人风格和电视语言等方面比较两档电视访谈节目的优劣。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概述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内涵
(二)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三)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特点
二、电视访谈类节目制作要求
(一)生产流程介绍
(二)生产流程的特征解析
(三)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制作要求
三、电视访谈类节目案例解析
(一)节目背景
(二)受众定位
(三)节目内容
(四)主持人的对比
(五)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
第十章电视娱乐节目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电视娱乐节目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电视娱乐节目的内涵和特点,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发展和现状,以及电视娱乐节目制作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了解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目的、内容特点、形式类型、制作手法等,电视娱乐节目的特点、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存的优劣势,电视娱乐节目的生产流程及制作原则等。

本章重点、难点:电视娱乐节目的生产流程及制作原则
本章参考文献:
1、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本章思考题:
1、电视娱乐节目具备哪些特点?
2、我国当前的电视娱乐节目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
3、选择一档热门电视娱乐节目,分析其收视率高的原因。

一、电视娱乐节目概述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内涵
(二)电视娱乐节目的特点
二、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发展及现状
(一)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二)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
三、电视娱乐节目制作要求
(一)节目生产流程
(二)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原则
四、电视娱乐节目案例解析
(一)节目来源
(二)节目特性分析
(三)节目收视率高的原因
(四)节目成功后的反思
第十一章舆论与舆论引导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深度报道写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在了解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上深入探究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

本章主要内容:舆论的定义、特征与层次与形成过程,大众传播时代舆论的发展态势,网络舆论的特征、形成动因及社会影响,针对不同的媒体事件如何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本章重点、难点:对舆论与舆情进行概念区分,掌握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把关人”、“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经典理论的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
1、蒲红果.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新华出版社,2013.
2、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 2008(6):64-67.
本章思考题:
1、舆论和舆情的概念辨析。

2、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一、舆论概述
(一)舆论的定义
(二)舆论的特征与层次
(三)舆论的形成
(四)大众传播时代舆论的发展态势
二、网络舆论及引导
(一)网络舆论的特征
(二)网络舆论形成的社会动因
(三)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四)网络舆论引导
三、网络舆论引导案例解析
(一)针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以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故为例(二)针对信任危机的网络舆论引导:以云南“躲猫猫”事件为例
(三)针对网络谣言的网络舆论引导: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
第十二章危机报道认知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危机报道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公共)危机的概念和特点,危机报道的内涵、功能及报道原则等,了解媒体在危机报道中如何既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又使事件的相关利益者得到教训,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本章主要内容:危机、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危机报道的内涵、功能及原则。

本章重点、难点:危机报道的原则。

本章参考文献:
1、王朋进、高世屹.媒体危机报道:原理与策略[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本章思考题:
1、危机报道的报道对象是什么?
2、危机报报道的报道原则是什么?
3、分析“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中媒体的危机报道中存在的误区。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危机的内涵
(二)危机管理的内涵
(三)公共危机的内涵及特点
二、危机报道概述
(一)危机报道的内涵及功能
(二)危机报道的原则
三、典范公共危机报道案例解析
(一)事件回放
(二)媒体报道的三个关键节点
(三)媒体对该危机事件报道的反思
第十三章广告生产与消费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广告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和认识广告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把握广告的诉求方式和传播策略。

本章主要内容:广告的内涵、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轨迹,广告的诉求和传播策略。

本章重点、难点:广告的诉求和传播策略。

本章参考文献:
1、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周蕾.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1):21-23.
3、罗永泰,王丽英,卢政营.基于隐性营销模式的隐性广告策略[J].当代财经, 2005(4):74-76.
4、杨毅,董大海,宋晓兵.基于传播视角的广告效果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18-125.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软广告?软广告和硬广告的区别在于何处?
2、广告的传播策略有哪些?
3、选取一则你认为十分成功的广告案例,从广告的传播策略角度分析其
特点。

一、广告概述
(一)广告的内涵
(二)广告的产生和发展
(三)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二、广告的诉求方式与传播策略
(一)广告的诉求方式
(二)广告的传播策略
三、经典广告案例解析
(一)温和的女性香烟广告策略
(二)经典的美国西部牛仔形象
(三)万宝路香烟和云斯顿香烟的广告竞争
第十四章电影生产与欣赏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电影生产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电影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等基础理论,还要了解电影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更能从专业的角度欣赏电影。

本章主要内容:电影的内涵与特点,中外电影的发展历程,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电影制作和拍摄的构成及电影欣赏的要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别”、“蒙太奇”的概念,电影欣赏的要点。

本章参考文献:
1、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 2001(4):36-49.
2、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2):33-39.
3、尹鸿.《夜宴》:中国式大片的宿命[J].电影艺术,2007(1):17-19.
4、周培勤.对影视植入广告的伦理和法律思考[J].电影艺术,2008, 319(2):61-64.
本章思考题:
1、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都有哪些?
2、什么是“蒙太奇”?
3、景别包含哪些种类?
4、看课堂上播放的电影片段,分别指出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起到什么作用。

一、电影概述
(一)电影的内涵与特点
(二)中外电影的发展历程
(三)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
二、电影制作与欣赏
(一)电影制作的构成
(二)电影拍摄的构成
(三)电影欣赏的要点
三、经典电影案例解析
五、实验、实践内容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拟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由两部分构成,安排考试时间的考题占60分,课外采写完成的占40分。

成绩评定标准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考
勤记载等项构成),由教务部安排考试时间与地点,考核时间安排在期末考试期间(因批改量大最好安排在18周),考核档案以试卷加打印写作稿件的方式留存。

七、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推荐教材:
《媒介素养十四讲》,吴玉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参考书:
1、《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陆晔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年9月出版
2、 [美]美特.媒介素养(第四版)[M].李德刚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
3、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4、[荷]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6年版.
5、[美]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
华出版社,1980.
6、魏金成.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8、宫承波.现代报刊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9、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10、孟建.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1、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3、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14、程小永,李国建.微信营销解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革命[M].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3.
15、The Complete Reporter Fundamentals of News Gathering ,Writing,
and Editing(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