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
1、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四、字音字形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为坻.( )
为嵁.( ) 佁.然( )
幽邃.( ) 参差
..( )
俶.尔( ) 翕.忽( )
悄怆
..( ) 寂寥.( )
huánɡlièquán chí kān yǐsuì
cēn cīchù xī qiǎochuàng liáo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从:自,由。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以,用。

为,作为。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下,向下照射。

布:照映,分布。

澈,穿过,透过。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寂寥无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凄凉幽深。

悄怆:凄凉。

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环境太过凄清。

以,因为。

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居,待、停留。

乃,于是……就。

之,代当时的情景。

去,离开。

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崔氏二小生: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小生,年轻人,对读书人的称呼。

(二)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5、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

像蛇那样爬行)
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三)一词多义。

1、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2、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3、环:
(1)如鸣佩环(玉环)
(2)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4、乐:
(1)心乐之(以……为乐)
(2)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
5、道:
(1)伐竹取道(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见:
(1)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2)明灭可见(看见)
7、清:
(1)水尤清冽(清澈)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凄清)
(3)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8、差:
(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9、以:
(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10、居:
(1)不可久居(停留)
(2)居十日(过)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四)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五)重点虚词
1、以:
(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用)
(3)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2、而:
(1)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2)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3)隶而从者(表并列)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吾)心乐之。

(省略主语)
②(向)潭西南而望。

(省略介词)
(2)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六、重点语句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挂在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我的)心里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人感到悲哀。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七、理解默写
1、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直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

八、内容理解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清、澄。

侧面描写。

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还是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7、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答:例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8、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处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九、文章主旨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十.写作手法
(1)采用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

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

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