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艺术学概论简答及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艺术传达: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2.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3.灵感: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4.综合形象: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其中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
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
5.艺术意蕴: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6.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7.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8.旋律: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人们常把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
9.和声: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
此外,复调、曲式、调式、调性,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也都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共同将乐音在时间中展开来塑造出音乐形象。
10.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问答题
"2.简述艺术的主要特征。
DA艺术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1)形象性。
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3)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
"3.如何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DA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三方面。
(1)审美认知,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2)审美教育,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特点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作用。
审美娱乐,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
"5.简述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DA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
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7.简述艺术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DA(1)道德影响艺术。
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
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2)艺术影响道德。
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
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8.简要说明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DA(1)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2)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
(3)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4)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5)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9.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
DA艺术活动由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4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客体世界即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作主体观照的主要对象。
(2)艺术创作指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方式将其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制作指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以物质性制作为主、以精神性创造为辅的艺术活动。
(3)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
(4)艺术传播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的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11.简析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的异同。
DA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
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者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2)共同点: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或许,从有限中把握无限,正是艺术的极致境界。
"19.简要说明艺术作品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DA(1) 再现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 表现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主体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 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
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23.简述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DA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审美升华是在审美直觉、审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主体(鉴赏者)与客体(艺术作品)的浑然合一,发生了共鸣与顿悟,使鉴赏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获得一种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完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超越。
"24.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DA(1)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上海佘山圣母大教堂艺术鉴赏
在上海松江区风光秀丽的佘山顶上,有全国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之——佘山圣母大教堂。
佘山圣母大教堂亦称佘山天主堂,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
1942年被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宗座乙级圣殿。
这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是罗马教皇敕封的三座“圣殿”之一,与巴黎圣母院同为“圣殿”,即仅次于罗马教廷大殿的第二等大殿。
佘山圣母大教堂与相隔不远的天文台遥相呼应,精美的西式建筑风格不由得让人感叹,其建筑特点为总体设计山与建筑为一体,色彩协调自然。
教堂融希腊,罗马,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采用中国传统手法,可谓中西合璧;整个建筑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充分体现了建筑学上对称中不对称的美学原则;它集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采用无木无钉无钢无梁的四无结构,堪称不对称的典范;
佘山圣母大教堂包括中山教堂和山顶大堂两座,中山教堂建于1894年,山顶大堂1925年奠基,1935年正式落成。
山顶大堂的设计者是葡萄牙籍的耶稣会会士叶肇昌,建筑具有罗马过渡时代的风格。
钟楼高38米,按一定音符排列着8只大钟,堂的屋脊高17米,东西长56米,最阔处25处,可容纳3000余人,教堂雄伟宽阔,堂内讲话不用扩音器便具有扩音作用,又无回音干扰。
大殿正祭台用大理石砌成,殿窗部分镶嵌五彩玻璃,顶部盖以碧色的琉璃瓦,据说教堂的玻璃窗、窗台和建筑支柱上百年不积灰尘,原因是建筑设计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
顶部圆穹上树一铜铸圣母托耶稣像,紫铜铸成的圣母像,高8米。
圣母双手高举双手呈十字状的小耶稣,寓意欢迎各地前来的朝圣者。
中山教堂建有圣母亭、圣心亭、若瑟亭等"三圣亭"。
山脚到山顶的曲折小路上有14座苦路亭,每亭中有一幅耶稣受难浮雕,还有3座圣亭和一个中堂,逐级向上的苦路把苦路亭、圣亭、中堂及山顶教堂联成一体。
信徒们到佘山朝圣时,沿着曲折的苦路逐级而上,领略耶稣代人受难的经历。
佘山天主教堂是上海天主教徒在东南沿海的主要朝圣地,每逢圣母月,各地天主教徒纷纷来此朝圣,故余山在海外有圣母山之称。
冯长江工笔人物画艺术欣赏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冯长江少时喜爱绘画,先习西洋绘画,后攻中国水墨画,再转传统工笔重彩。
冯长江的作品主攻人物画,旁及山水等其他题材,尤擅长大场面制作。
他笔下的现代女性,造型优美而富东方韵味,显示出其坚实的绘画基本技巧及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
其作品重中国传统线描的节奏韵律,同时融入西洋绘画丰富的色彩语汇,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并具浓厚的时代气息。
《祈圣》是冯长江作品之一,这幅画描写的是三位花季少女行进在祈祷的路途,在这幅画里,三位肩披白巾的女郎,腰、臂束着淡白色缎带,手持鲜花,手捂胸前在祈祷,另一女郎双手捧花蓝祈祷,右侧少女刚露侧身凝视。
《青春逼人》是旅美工笔人物画家冯长江一幅画的题目。
在这幅画里,一位肩披草绿披巾的白衣女郎,腰、臂束着淡蓝色缎带,两手交叠,端坐在放有瓶花和礼盒的桌前。
她们都长着一双沉思的大眼,端正的鼻梁,性感的红唇;头戴名族头饰,长发纷披,酥胸半露,散发着妩媚和温馨。
其西形东韵、装饰写实得到了充分的认证;那种叙述象征、粗狂细腻、妙龄佳丽、人间天使、端正性感的艺术风格其无时不在,它把成熟女性那“挡不住的诱惑”和“不可亵渎的矜持”形成的磁性张力,动态而有力度地传达出来。
我想,可以用“青春逼人”来概括冯长江的全部工笔现代女性。
冯长江笔下的人物全是妙龄佳丽,她们以各自的异国情调、不同的个性面貌、圣洁的典雅风度、清纯的青春魅力,赢得了东西方广大观众和收藏家的青睐和厚爱。
作品被许多著名美术馆、博物馆乃至梵蒂冈、白宫和联合国所收藏。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鉴赏
小夜曲原本的解释是夜晚时站在爱慕的女性窗下示爱所唱的情歌,古典时期盛行器乐作品的小夜曲,是一种夜间在户外的演奏曲,供贵族王侯休闲遣兴之用。
小夜曲以小型合奏型态演出,一般由小型弦乐队或管乐组乐器演奏。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9年,是在肖邦最幸福的日子里写成。
这首曲子是献给他的初恋情人的。
当时,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学声乐的女同学很有好感,但是他不敢直接对她表示爱慕之情,只能将全部的感情投入在乐曲之中,因此在临别之际,肖邦用浑身的恋爱激情创编了这首协奏曲,珍藏在心田深处美妙的回忆里。
这丝情愫并没有开花结果,青涩的肖邦也不知如何向心仪的姑娘表达爱意,康斯坦莎也对肖邦笨拙的示爱反应也很冷淡,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暗恋,这部乐曲才更加地扣人心弦。
肖邦曾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写到:“写这首舒缓的协奏曲时,我的心绪始终和她在一起”。
在爱情的激发下,这部作品很快产生了。
我最喜欢的就是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它是由广板-4/4拍-降A大调的音乐旋律,寄托了作曲家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缱绻的深情。
肖邦把蕴于心底的爱,化作郁积情热的音符,犹如火焰灼灼燃烧着整个乐章。
弦乐与木管乐遥远地轻声对话,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种空幻的自我絮语。
但独奏钢琴从深深的低音区渐渐燃起了热情的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在和弦中飘曳;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这个主题便幻影一般隐于钢琴闪烁的音响光辉之中,统丽柔美的曲调,象是黑发碧眼少女,地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诗人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
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得以酣畅地宣泄与倾吐。
钢琴上的滚滚春潮灌耳而来,那时强时弱、时涌时敛的音响,筑成了肖邦心灵中一座充满春意的爱情水晶宫。
再现的爱情主题,依如呈示时一样,由钢琴明晰地卖出。
但大管同它的亲切对话,似乎给了单恋作曲家一丝慰藉。
钢琴的双音,犹如星光闪烁在夜色浓重的天幕上。
爱情的夜曲正要在弦乐与木管的呢哺絮语中结束。
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引来一串缓缓而起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
索回的余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恋人的袅袅丽影。
短短的乐章就像品味一颗酒心巧克力,两头甜甜的,中间包裹着浓烈的激情,实在魅力无穷。
音乐剧妈妈咪呀艺术鉴赏
在西方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人们惊讶地发现,美国百老汇在整个2008 年的票房收入几乎未受影响。
而在伦敦西区,戏票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卖,当地音乐剧的预售票房甚至比2007 年还高13.5%。
在这场风暴面前,以剧场和演出为代表的文化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并独立坚挺地呈现出一种反周期态势。
音乐剧《妈妈咪呀!》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的人怎么那么疯?可能是完全不晓得音乐剧的魅力。
最早看音乐剧是红磨坊,那还不是那么的疯狂,因为音乐并不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而妈妈咪呀不一样,这部音乐剧把早年ABBA的所有精选音乐通通融入进来,主人公费尽全力的演绎着实精彩,尤其是梅丽尔·斯特里谱,作为一位老戏骨,她对这部音乐剧的诠释使得我对她的印象又更加加深了。
片中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有特色,也许唯一看着有点别扭的就是皮尔斯的演唱片段,但这点不足以破环整个影片的喜剧与温情的氛围。
喜欢音乐剧就是喜欢那股百老汇般的激情与疯狂,因为高兴或者悲伤,用百老汇的方式演绎则更加富有感觉,也许艺术家会说这很艺术,是的,我深表同意,夸张的表达方式,举止大幅,爱音乐的人会爱跳舞,片中梅丽尔所扮演的Donna领着一群大妈们从旅馆边唱边跳到海边,最后都纷纷跳入海中的情节颇为吸引我,如果在电影里,你大概会不自然的跟随她们一起跳吧,这就是音乐剧的魅力。
片中最后由女儿的婚礼变成妈妈的婚礼是具有戏剧性和喜剧性的结尾收场,这是西方电影常常会表达的一种方式,“别浪费了这么浪漫的婚礼现场”,皮尔斯说到,是的,美好的事情如果因为一点不高兴的情绪被破坏掉总是让人心存惋惜的,而要用美好的心态去接受,那位Donna的朋友与那位Bill看对了眼,则又是用百老汇的夸张表演方式诠释了出来,使得我开始佩服这位导演起来,实在是很精彩。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任何抱怨与误解都化为乌有,爱情有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音乐剧绝对有美满的结局。
《妈妈咪呀!》在全球大热毋庸置疑,但时至今日,它的成功仍令人不可思议,最大的出乎意料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创作过程。
因为《妈妈咪呀!》是先有音乐,再有故事的。
在此之前,这样的创作方式在传统的音乐剧创作中凤毛麟角,而成功的更是没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