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测试题2套及答案【含课标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段各学段有相应级别,小学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
3、教师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把握英语课程(育人)价值。
4、语言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
其中(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
5、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6、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
7、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英语的终点目标是(二)级,二级目标在词汇方面要求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505)个单词,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应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词汇。
8、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学”,以及是否知道“(如何学)”
9.英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
一、判断题。
1.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
(√)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
3.老师说:Drawacircle.学生画一个circle,这就属于课程标准里面谈到的用语言来做事情。
(√)
4.教学设计的好,教学就一定能成功。
(×)
5.根据图片和标题推测语篇的主题、语境及主要信息,是语言技能一级内容要求(√)
6.子主题内容“交通法规、安全意识”属于“人与社会”范畴(√)
7.词汇是语言中所有单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8.玩、演的目的是听、说英语和记忆英语材料,最好在玩、演之后再读,以判断玩、演之中使用英语的正误,增加用、记英语的效果。
(√)
9.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
(×)
二、单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C)双重性质。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和人文性
2.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C)特点。
A.整体性
B.客观性
C.持续性
3.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多种,如(C)、作业评价,单元评价,以及期末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课堂评价
4.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使英语课程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C)。
A.间接性
B.灵活性
C.进阶性
5.义务教育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B)级要求。
A.一 B.二 C.三
6.小学英语教材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国际理解意识、跨文化意识与能力,以及(C)。
A.学习能力 B.自我管理能力
B.文明互鉴共赏能力 D.创新能力
四.简答题。
1.简述核心素养内涵答: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简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答: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3.思维品质学段目标一级内容中观察与辨析部分的表现是怎
样描述的?
答:能通过对图片、具体现象和事物的观察获取信息,了解不同事物的特点,辅助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能注意到不同的人看待问题是有差异的;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周围的人与事。
4.实施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哪些具体原则?
答:第一,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和辛酸与那个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教学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体现多渠道、多视角、多层次、多方式的特点,第四,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
第五,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二)含答案
3.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进步和学习困难。
4.教师应深入理解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坚持能力为重、素养导向。
5.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兼顾个体差异,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和课时作业,把握好作业的内容、难度和数量,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6.单元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完成单元学习后所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包括单元学习过程评价和单元学习结果评价两个方面。
7.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强化英语课程的育人导向,注重考试命题的素养立意,
第二部分判断题
1.教师要充分理解评价的作用,明确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基于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进一步改进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上,落实“教一学一评”一体化。
2.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应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评价结果应为后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帮助他们学会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作业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运用策略,增强学习动机。
6.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建立课堂所学和学生生活的关联,设计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作业。
7.作业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8.试题命制要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同步发展,创造条件组织听力考试和口语考试,合理调整并逐步加大听力测试题和口语测试题的比例。
第三部分简答题
一、简述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
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的进步和成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保持并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有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有助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了解英语课程的实施情况、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推进课程实施,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二、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应遵循的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教学评价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教学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体现多渠道、多视角、多层次、多方式的特点。
第四,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
第五,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简述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课程实施中的评价活动有多种,如课
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以及期末评价。
教师要抓住重点环节,发挥好教学评价的效果。
①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主要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表现的评价。
②作业评价作业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深入理解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坚持能力为重、素养导向。
③单元评价单元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完成单元学习后所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包括单元学习过程评价和单元学习结果评价两个方面。
④期末评价期末评价指对学生一个完整学期学习情况的评价。
期末评价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和表现性评价方式,全面有效地考查学生在学期结束时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水平。
四、简述考试性质和目的
义务教育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是以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为依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旨在检测和衡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主要依据,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为改进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提供指导。
五、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有哪些?
为确保实现测试目的,义务教育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要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命题,遵循导向性、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宜性等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强化英语课程的育人导向,注重考试命题的素养立意,在真实情境中,全面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挥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聚焦于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模式。
2.科学性原则。
严格依据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确保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准确体现课程目标;根据评价内容特点,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科学选取包括纸笔和非纸笔两种形式的评价方法,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多样的问题任务,突出试题的基础性、代表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符合教育测量学的指标,具有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3.规范性原则。
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心筛选命题人员,强化命题流程规范,严格试题质量评估,确保命题框架合理、试题内容准确、问题情境真实、容量难度恰当、考试指令清晰、考试结果有效。
4.适宜性原则。
严格遵循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命制的测试题目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重点考查学生的价值观、文化意识、思维过程,以及综合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和成就表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版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订,旨在贯彻“素养为纲,育人为本”的理念,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主线,对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课程实施等进行统整,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反映的是课程的价值观和结构观。
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
一、背景
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对书本知识的过于注重,育人价值不高等现状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
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需要系统地探讨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组织原则及其结构形式,以揭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机理。
[1]《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的修订聚焦基础性和现代性,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
就目标导向而言,英语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担当。
为此,《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为精选英语课程内容的原则,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突出时代性特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新发展、科技新成果。
就问题导向而言,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知识本位,即片面注重知识教学,忽视素养培育。
王蔷指出,英语教学多年来只关注了语言的形式和对信息提取技巧的训练,忽略了语篇的主题和其所承载的文化,这必然使教学停留在知识获取、表层理解和策略技巧的训练层面,忽略主题语境和语篇意义。
[2]课程育人的标签化口号,以简单、肤浅的“告诉”替代深刻的课程体验,短时、高效、速成的背后是短视和低效。
《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以课程素养为本位,突出主题引领,教学聚焦主题意义探究,将育人目标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之中。
就创新导向而言,以“碎片化”活动为导向的教学致使课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从整体、全局的视角把握教学本质的眼光。
近年来,语言教育领域的实践证明,语境、语篇和语用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脱离语境的真空状态下的知识学习现状,将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改变碎片化、表层化的做法,使课程走向整合、关联和发展。
《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单元为单位,围绕主题、依托语篇,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并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类学习活动加以实施。
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的定位和特点
(一)定位:课程内容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构成课程内容,每个要素既有独特的位置和功能,又相互关联,有机统一。
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性地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渗透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1.主题和语篇协同发挥统领作用,主题反映立德树人价值导向,语篇承载特定主题意义。
张强认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范围或语境,能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纲举目张的功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重要媒介。
[3]大到主题范畴,小到十个主题群下的若干子主题,均依托语篇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中蕴含的主题意义,反映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以多样化文体素材呈现的语篇可以按照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口语和书面语进行划分,还可以按照文字、音视频、数码等进行划分。
具备特有的文体结构、内容组织形式和语言的语篇不仅传递具体信息和文化知识,还承载特定的主题意义,即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主题和语篇共同发挥统领和载体的作用,将教学重心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转向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
2.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相互关联,其中语言知识是构成语篇的语言要素,文化知识提供反映语篇主题意义的内容资源。
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同时,它也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共同构成语言知识。
为避免脱离语境的机械记忆与操练,语言知识的学习应通过听、说、读、看、写等途径进行,借助丰富的语境,采取体验、感知、理解、模仿、应用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逐步习得。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知识本身,更在于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了解外国的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理解文化意涵,比较文化差异,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并于潜移默化中将文化知识内化为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知识依托语篇,与文化知识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相互转化,互相促进。
3.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作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有效的学习手段,协同发力,共同作用于信息获取、知识建构、思想表达、情感交流、文化浸润、品格形成。
其中,语言技能是学生从语篇中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情感和观点,涵养文化品格,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即基于对语篇知识的了解,在语篇层面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五项技能以及对这几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有效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
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旨在逐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既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也是语言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手段,二者盘活了主题和语篇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二)特点:课程内容通过三类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施良方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或观念,也包括学科知识的处理方式,即这些事实、原理和问题等是如何组织并实现学习的。
[4]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既包含教什么、学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又包含如何教、如何学的程序性知识。
为此,英语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单元为组织形式,聚焦单元学习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围绕课程内容六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类关联递进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形成,推动其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的持续发展。
1.学习理解: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进入教师创设或语篇本身具有的主题情境,基于被激活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主题意义探究和问题解决为目的,依托语篇,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开展包含信息提取、信息整理等在内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类学习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应用实践: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等实践活动,如听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信息结构图转述课文大意等活动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对文化意涵的理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到应用实践类活动的进阶既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依据学情,采取多次分层循环的方式逐步完成。
3.迁移创新: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
借助从信息图中提炼出的结构化知识,学生继续围绕主题,依托原有语篇,转换角色和视角开展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等创新活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超越现有语篇,将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思想观点和方法等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实现迁移创新,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单元学习结束之际,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新的情境,尝试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根据需要进一步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丰富现有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再次转化。
三、小学阶段课程内容的重要突破与具体变化
相较于《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改动较大,发生了质的变化,体现了课程鲜明的价值导向。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课程内容的重要突破和具体变化如下。
(一)课程内容的重要突破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选择和组织上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具体表现在为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上真实落地,课程内容力求整合性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包含陈述性和程序性的知识,确保在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对这两种知识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含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要素进行了增删和调整,形成了由主题、
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且加强了各要素间的联系,旨在改变《课程标准(2011年版)》五要素之间缺乏紧密关联,且无法形成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合力的弊端。
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合内置于主题和语篇之间,并由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两翼护佑,既表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表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围绕主题,依托语篇,还表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盘活需要借助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课程内容还以教学提示的方式,提出实施时的注意事项,明确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不仅作用于知识的掌握、文化的涵养、技能的发展、策略的运用,更作用于对语篇主题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所获表达个人对主题的认知、态度、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总之,上述变化是对当前课程内容割裂而导致的碎片化教学的一种强力纠偏。
(二)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学段和年级学生的起点和发展需求,《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置上虽然
都采用了分级的方式,但为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原先设置为五个级别的课程体系调整为三个基本
级别和三个级别+,并兼顾小学因课程开设起始年级的区域差异而设
置了预备级,分别对应小学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和初中七至九年级。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小学阶段一级和二级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加以介绍。
1.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的话题改为主题,凸显了课程内容的育人功能。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小学阶段涉及包含个人情况、家庭朋友、身体健康等在内的十一个话题。
然而,话题作为谈话的题目,本身与主题、主题意义存在较大差异。
主题指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其语篇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
《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分别设置了“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等主题群,并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子主题内容。
两个级别的子主题在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兴趣的主题和应涉猎的主题,做到内容丰富,且既有关联又有梯度,特别是主题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体现小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例如,一级的主题内容中不仅包含班级与学校规则,更包含学习这个主题以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内涵。
2.《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语篇类型内容要求,突出了语言的整体性特征,提供了服务于主题意义,探究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多种类型的语篇形式,找到了课程育人的载体。
一级和二级课程内容对应的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六年级的学生处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所喜欢的语篇形式和所能接受的语量也存在差异,因此对语篇类型的选择各有侧重。
一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