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二物理浮力教案(优秀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二物理浮力教案(优秀8篇)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篇一
浮力
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测量、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石头、乒乓球、橡皮擦、铁钉、测力计等。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ppt 这艘轮船可真大。
钢铁制造的轮船这么大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上呢?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生:有浮力
师: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呢?
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提出一系列问题:1.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有没有大小和方向?4.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
师:下面我们先探究: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活动一
猜想物体的浮与沉
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呢?生:不是
师:你认为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呢?生:......实验:动手验证物体的浮与沉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组讨论。
猜一猜哪些物体能上浮,哪些物体会下沉?并有小组长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1.小组讨论
师:填写完的小组请坐好。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动作来表
示,是浮的我们用拇指向上的动作表示,是沉的我们用拇指向下的动作表示。
老师读,你们做,准备好了吗?(好,乒乓球……学生做动作)
2.动手验证物体的浮与沉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怎么来验证呢?(做实验)师:如何进行实验验证呢。
出示实验要求:
1.把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进水中,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2.实验后把结果填表格里。
3.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实验前请个同学来朗读实验要求(朗读后)小组实验开始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将实验材料分类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了
师:是的,像乒乓球、木块、塑料泡沫这类是浮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上浮的物体,像石头和铁钉这类的物体叫做下沉的物体。
(板书:上浮的物体,下沉的物体。
)
师:其实生活有许多像这样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那么谁能举例说说呢?
生:羽毛是上浮的物体。
生:树叶是上浮的物体。
生:锁是下沉的物体。
……
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通过刚才的实验。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题。
实验:为什么塑料泡沫等物体会浮在水上?
师: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塑料泡沫等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跟着老师做:首先把泡沫慢慢的放在水上,轻轻的用手向下摁,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汇报:
生:当把泡沫往下压时,手感觉有一股力量。
生:用手摁泡沫感觉好难把它摁到水底,好像有一种东西阻止一样。
师:松开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泡沫浮在水面上思考:
师:这股阻止上浮的力量是什么?
生:浮力
师:你能说出浮力的方向吗?
生:向上
当塑料泡沫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受到浮力了吗?生:受到了,是浮力让泡沫漂浮在水面上的。
教师小结。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师:乒乓球、泡沫是属于上浮的物体
也就是说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电脑上出示:
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要知道的问题呢?
生: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电脑出示: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认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认为不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不要紧,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同学们,那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先询问学生的实验设计出示实验要求:
(请学生读要求)
实验要求:
1.先称一称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并记录,再放入水中
2.然后称一称物体在水中的重量,并记录
3.填写完表格后说说你的发现。
友情提醒:
1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2物体和测力计不能接触盆壁。
3正确使用测力计。
(手钩住测力计末端挂绳,读数时视线与指针保持同一高度)
师:宝贝们,请记住友情提醒,现在小组实验开始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
学生小组内汇报实验结果,填写数据。
然后学生通过展示台展示解说小组的实验单及发现。
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变轻吗?
预设
生:还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生:我发现橡皮擦放在水中时,测力计上的指数由大变小了。
生:物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不一样,在空气中会重一点,在水中会轻一点。
我认为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对啊,因为石头、铁钉、橡皮擦在水中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才会变轻,而石头、钩码、铁球都是下沉的物体,所以说……
学生齐说:
下沉的物体也是受到水的浮力的。
师:所以这个概念能不能只是对于上浮的物体来说呢?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在原黑板概念基础上板书: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板书设计
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篇二
浮力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第十二章浮力
第一节浮力(1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二)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
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
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
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
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
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竖直向上的拉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
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
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
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
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
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
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秤读数。
f浮= g-f。
”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
以上讲解可结合下图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合,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
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
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
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3.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
但漂浮是物
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返回页首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水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
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
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
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
教师简介实验步骤。
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
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
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石块在空气中重(n)
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n)石块受到水的浮力(n)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n)小桶重(n)小桶中的水重(n)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
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研究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
(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木块重(n)木块漂浮在水面受到的浮力(n)小桶和木块排开水的总重(n)小桶重(n)木块排开的水重(n)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 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 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 g排液=ρ液·g·v排, 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1] [2] 下一页力的图示常见的错误作法及分析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李巧琴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如何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我们可采用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看起来很容易画,但要予以重视,严格按照步骤作图,养成规范解题、规范作图的良好习惯。
现把学生作图中出现的错误归纳如下:一、标度选择的错误1、无标度例1、重力为20牛顿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画出重力的图示错误:正确:10n g=20n g=20n分析:该同学在作图时忘了选择标度,即使力的作用点与方向画对,这种力的图示也是错误的。
在此,提醒同学们在画力的图示,当画好物体时,应该先选择适当的标度。
2、标度选择错误例2、重力是25牛顿的小球用细绳悬挂起来止于静止状态,画出重力的图示错误:正确:10n 12.5n g=25n g=25n分析:在画力的图示中,代表力的大小的线段与标度成整数倍,一般来说至少2段或2段以上。
3、标度不统一例3、有一小球用两根细绳悬挂起来,l1对小球的拉力f1为5牛顿,l2对小球的拉力f2为3牛顿,分别画出两根绳对小球的拉力的图示错误:正确:
2.5n 1.5n 1n f1=5n f2=3n f1=5n f2=3n 分析:在同一个图中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图示,标度只能是一个。
4、所代表的物理量错误例4、质量是2千克的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画出重力的图示错误:正确:1kg 9.8n m=2kg g=19.8n分析:所谓标度是画出某一长度线段表示一定力的大小,而不是其它物理量,本题中应根据公式g=mg先求出重力的大小为19.6n再作力的图示。
二、作用点的错误例5、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对水平面的压力是20牛顿,画出压力的图示错误:正确:10n 10n f=20n f=20n分析:作用点必须画在受力物体上,重力的作用点大家比较熟悉,在物体的重心,而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压力的方向与被压物体表面垂直,现在你知道压力的作用点在哪里了吗?拓展练习: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f为50牛顿,请作出压力的图示三、方向的错误例6.一小球重5牛顿沿斜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画出重力的图示错误:正确:2.5n n [1] [2] 下一页
课题: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声速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索
教学用具:音叉一对、乒乓球、铁架台、透明塑料杯教学过程:一、引入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
(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三、声音的传播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壹五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 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之间间隔是多久?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s = vt = 340m l = s/2 = 一qi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 = vt/2
2、测深度:h = vt/2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壹五℃)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一qi米)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1课时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1] [2] [3] 下一页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篇三
授课教师:李志荣授课班级:119班授课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20一qi年3月30日第三节
(一)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浮力的方法。
(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