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六单元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读物原君(节选)
◎走近先贤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
1.生平简介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出生于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

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2.主要成就
黄宗羲多才博学,一生著述涉及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乐律、诗文杂著以及释、道。

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

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还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多至50余种,300多卷,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地位影响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背景呈现
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
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

1.篇目
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13个部分,共21篇文章。

2.内容
政治上:①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阐发了民主思想;②对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臣并非为君而设,臣的职责是为天下万民,并非为天子一人;③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思想上: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黄宗羲认为相应的法律制度应该是“天下之法”,而非“一家之法”。

这一论断,具有朦胧的依法治国之意。

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参政议政的作用。

这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

经济上:黄宗羲突破“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3.主要影响
《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

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也随身携带《明夷待访录》的《原君》《原臣》两篇,其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光辉,对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启发作用。

[文化常识]
《明夷待访录》与《周易》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人攸往,主人有言。

”“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纳。

一、一词多义
1.安⎩⎪⎨⎪⎧始而惭焉,久而安.
焉 心安理得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稳定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逸,安适时时为安.
慰,久久莫相忘 抚慰,安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燕雀安.
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 2.初⎩⎪⎨⎪⎧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起初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刚刚,才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开头,开始初.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当初,从前,多用于叙述往事
3.使⎩⎪⎨⎪⎧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连词,假设使.之然也 让,致使不堪母驱使.
使唤求人可使.报秦者 出使使.
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派遣、命令 4.除⎩⎪⎨⎪⎧有公害而莫或除.
之 清除,革除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 台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逝去,过去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 授予官职 5.辞⎩⎪⎨⎪⎧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言辞,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词,借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推辞今者出,未辞.
也,为之奈何 辞别,告别《楚辞.》《归去来兮辞.》 古代的一种文体听其狱讼,察其辞.
讼词,口供 6.私⎩⎪⎨⎪⎧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偏私,偏爱私.见张良 私自,暗地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个人的,自己的 7.焉⎩⎪⎨⎪⎧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焉.
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怎么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此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二、词类活用 1.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
于天下之人 名词作动词,超过成千上万倍 2.屠毒..
天下之肝脑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屠戮毒害 3.名.
之为独夫 名词作动词,命名 4.离散..
天下之子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5.独私.
其一人一姓乎 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三、古今异义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
之情也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四、文言句式
1.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
判断句)
译文: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

2.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判断句)
译文: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3.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状语后置句)
译文:一定比普天下的人高出千万倍。

4.是以其未得之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

5.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更多一些?
五、名句默写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论……的本原,“原君”的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

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段落主要内容
第一段
从君主的起源说起,开宗明义,阐明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兴
利”“释害”
第二段
对后世君主贪暴专制的抨击。

通过分析君主把整个天下当作自己的
私产,颠倒“天下”和“君主”的关系,为下文得出“君主是天下
最大的祸害”这一结论做铺垫
第三段分析后世君主贪暴专制的原因
第四段
批驳宋儒理学关于君主“如父”“如天”的谬论,打破了臣子要绝
对服从君主、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维系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伦理
观念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1.文段第一句中的“自私”“自利”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自私”“自利”是说起初没有国家和君主,所以每个人都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而公共的事情却没有人来为大家处理,即没有人来发展对公众有益的事情,也没有人来处理社会上出现的对公众有害的事情。

2.在作者看来,君主的职责是什么?
[明确]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4题。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3.这段文字中的“小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规规矩矩地遵守儒家学说的迂腐的读书人
4.作者对这些“小儒”持什么态度?
[明确]作者对这些“小儒”持愤懑和鄙弃的态度。

1.文章第一段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段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阐明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兴利”“释害”。

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做法做铺垫,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2.作者认为“古之君主”与“后之君主”有何不同?
[明确]古之君主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

作者认为在“公利”无人谋取,
“公害”无人驱除的情况下,有贤明的人出来“以千万倍之勤劳”“而使天下受其利”“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人受到大家爱戴,被推举为君主,表现出古之君主的难得与高尚。

后之君主是为一己之私利而有害于天下之人。

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3.《原君》作为一篇声讨封建帝王专制独裁统治的檄文,它给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明确]在《原君》篇中,黄宗羲首先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个天赋人权的命题,即每个人都有求生存、争幸福的权利,而这个人权却被君主剥夺了。

那些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君主个人把天下当成了私产,将“天下为主,君为客”颠倒成“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他揭露了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的罪恶。

从秦始皇到康乾盛世,黄宗羲第一个这么深刻地揭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罪恶,喊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把皇帝当作“寇雠”“独夫”,这对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各个总是自私的,人们各个总是
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
自利的,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来兴办它,有公共
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
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清除它。

有一个人出来,不把个
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人的利益当作利益,却要让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不把个人的祸患当作祸患,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这样他付出的辛苦劳累,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
以千万倍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这就一定不是
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普天下人心里愿接受的。

⎣⎢⎢⎡⎦
⎥⎥⎤居:居其位,这里作居处、接受讲。

故 古人 之 君,所以古时候对于君位, 量 而 不欲 入者, 许由、务光 是 也;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接受君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样;
入 而又去之者,尧、舜 是 也;初 不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
欲入而 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 古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

难道古时候的这些
之 人有所异 哉? 好逸 恶 劳,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安逸,厌恶劳苦,
亦犹 夫人 之 情也。

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 天下利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

他们认为决定普天下利
害 之权皆 出于我, 我以 天下之利尽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
归于己, 以 天下之害尽 归于人, 亦 无 不可。

归于自己,把普天下的灾害统统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行的。

使 天下之人 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 我 之他们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个人的
大 私为 天下之大公。

始 而 惭焉,极大私利看作天下人的公利。

一开始时还有点儿过意不去,
久 而安焉, 视 天下 为 莫大 之产业,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
传 之 子孙, 受 享 无 穷。

汉高帝拿来留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

汉高祖刘邦
所 谓“ 某 业 所 就, 孰 与 仲 多” 者,所说的“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这句话,
其 逐 利之情,不觉 溢之于 辞 矣。

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

此 无 他。

古者 以 天下 为主, 君这个没有别的原因。

古时候把普天下人看作主人,把君主
为 客,凡 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为 看作客人,凡是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
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 为 客,凡天下人。

现在把君主看作主人,把普天下之人看作客人,凡是
天下之 无地 而得 安宁者,为 君也。

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安宁的情况,都是因为君主。

是以其 未 得 之也,屠毒 天下之肝脑,因此他在没有得到江山的时候,残酷杀戮普天下的老百姓,
离散 天下 之子女,以博 我一人 之产业,曾不惨然,拆散普天下的家庭,来取得他一个人的产业,竟然不会感到惨痛,
曰:“我固 为 子孙 创业也。

”还说:“我原是替子孙开创基业呀。

”⎣⎢⎢⎡⎦
⎥⎥⎤博:取得。

曾不惨然:竟然不会感到惨痛。

其既 得 之也, 敲剥 天下 之骨髓,当他已经得到了江山的时候,敲剥普天下老百姓的骨髓,
离散 天下 之子女,以 奉我一人之 淫乐,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满足他一个人的荒淫享乐,
视为 当然, 曰:“此 我 产业 之花
把这看作理所当然,还说:“这正是我的产业应该收取的利
息也。

”息呀!”⎣⎢⎢⎡⎦
⎥⎥⎤花息:利息。

然则 为 天下 之 大害者, 君而已矣!这样看来,成为普天下之人的最大祸害的,是君主呀。

向使 无君, 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假如从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

唉!
岂 设 君 之 道 固 如是乎?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者 天下之 人 爱戴 其君,古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敬爱、拥护他们的君主,
比 之 如 父, 拟 之 如 天, 诚 不把他看得像父亲一样亲,把他比得像苍天一样崇高,确实不
为过也。

今也 天下之人 怨 恶 其 君,视 之算过分呀。

现在,普天下的老百姓怨恨、憎恶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
如寇雠,名 之为独夫, 固其 所 也。

像仇敌,称他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本来就是他应得的下场。

而 小儒 规规 焉 以君臣之义可是那些浅陋的读书人狭隘死板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
无 所逃 于 天地之间,至 桀、纣 之准则笼罩于天地之间,是无法逃避的,甚至对于夏桀、商纣那
暴, 犹谓 汤 武 不 当 诛之,么残暴无道的君主,还要说商汤、周武王不应该去讨伐他们,
而妄 传 伯夷、叔齐 无稽之事, 使兆人万反而虚妄地传播伯夷、叔齐的无稽之谈,使千千万万的
姓 崩溃之血肉,曾 不异 夫 腐 鼠。

老百姓被荼毒的血肉,跟那腐烂的老鼠一样显得微不足道。

岂 天地之 大,于兆 人 万 姓 之中,独私 其难道天地这么大,在亿万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
一人 一姓乎?主那一人一家吗?⎣⎢⎢⎡⎦⎥⎥⎤兆人万姓:亿万百姓。

兆,百万。

是故 武王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
圣人也, 孟子 之言, 圣人之言也。

后世之君,欲
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

后代的君主,想要
以 如父如天 之空名 禁人之 窥伺者,借用“(君主)如父如天”的空洞名义,来禁止他人伺机夺取君位的,
皆 不便于其言,至废 孟子而不立,都认为孟子的话不利,于是下诏毁掉孔庙中孟子的牌位,
非 导源于小儒乎?这不就是从浅陋的读书人那儿开的头吗?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B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C .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D .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解析:选C 。

C 项,“雠”同“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
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向:假如
B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
也 居:接受 C .初不欲入而不得.
去者 得:能够 D .某.
业所就,孰与仲多 某:某人 解析:选D 。

D 项,某: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欲以.
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B.⎩⎪⎨⎪⎧拟之.如天以为天下利害之.
权皆出于我 C.⎩⎪⎨⎪⎧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而.
己又不享其利 D.⎩⎪⎨⎪⎧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今也.
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解析:选C 。

都是连词,表转折。

A 项,介词,把,拿/介词,凭着;B 项,代词,代君主/结构助词,的;D 项,语气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舒缓语气。

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独私.
其一人一姓乎 A .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 B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C .吾王之好鼓.
乐 D .轻暖..
不足于体与 解析:选A 。

例句,私,偏爱。

A 项,尊敬,尊重;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B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演奏。

D 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而暖的衣服。

5.下列各句中,不.
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是以其未得之也
B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 .而良人未之知也
D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解析:选D 。

D 项为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9题。

此无他。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
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
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
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君之所毕世..
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毕世:一生
B .以博.
我一人之产业 博:取得
C .曾.
不惨然 曾:曾经
D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
我一人之淫乐 奉:供
解析:选C 。

C 项,曾:竟然。

7.下列各项中,文言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也⎩
⎪⎨⎪⎧①此我产业之花息也②岂独伶人也哉 B .以⎩
⎪⎨⎪⎧①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 .者⎩⎪⎨⎪⎧①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D .之⎩
⎪⎨⎪⎧①敲剥天下之骨髄②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析:选B 。

B 项,均为介词,把。

A 项,①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②语气助词连用,加强反诘语气。

C 项,①表判断;②定语后置的标志。

D 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去,到。

8.下列说法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

B .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君主。

C .现在的国君剥削天下百姓,供自己一人享乐,认为这理所当然。

D .这段文字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国君是天下的“大害”,具有时代意义。

作者希望社会回到没有国君、没有剥削的过去。

解析:选D 。

D 项,“作者希望社会回到没有国君、没有剥削的过去”属于无中生有。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译文:
(2)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 答案:(1)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

(2)唉!难道设置君主的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学 校
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①,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
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

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
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

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

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

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
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③。

东汉太学
..
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④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

②辟雍:周天子所设的太学。

③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

④编管:宋代官吏获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B.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C.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D.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解析:选B。

根据并列句式和语气词进行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

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

阎,指里巷的门。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

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

C.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科举制从宋朝开始实行。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解析:选C。

C项,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

政策、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