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与管理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保护与管理复习重点
湿地保护与管理复习提纲
绪论⼀
1、湿地的定义(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的,永久的或暂时的⽔域地带,带有静⽌或流动、淡⽔或半咸⽔及咸⽔⽔体,包括低潮时⽔深不超过6⽶的海域。

2、湿地的类型
(1)沼泽湿地
地⾯长期过度潮湿,长有喜湿性植物并有泥炭堆积的地⽅,称为沼泽。

形成沼泽的主要条件是,地表低洼、排⽔不畅,降⽔量⼤于蒸发量,或⽓候寒冷、蒸发微弱。

(2)湖泊湿地
地表因内外动⼒作⽤⽽形成凹状湖盆,湖盆中蓄⽔形成⽐较宽阔的⽔域,即蓄有湖⽔,湖盆与湖
⽔的综合称为湖泊。

(3)河流湿地
⼀定区域内由地⾯⽔(包括⾬⽔、冰雪融⽔)及地下⽔补给,经常或周期性沿着狭长的凹地流动的
天然⽔流。

(4)滨海湿地
(5)⼈⼯湿地
⼈⼯湿地是指⼈⼯建造和监督控制的,类似于沼泽的地⾯,其设计是通过对湿地⾃然⽣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物作⽤的优化组合,利⽤这3种作⽤的协调关系来实现获取产品或净化污⽔的⽬的。

3、我国湿地的分布概况
河流湿地
绝⼤多数分布在东部⽓候湿润多⾬的季风区,西北内陆⽓候⼲旱少⾬,河流较少。

湖泊湿地
主要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为主的东部平原湖泊区、蒙新⾼原湖泊区、云贵⾼原湖泊区、青藏⾼原湖泊区、东北平原及⼭地湖泊区。

沼泽湿地
以东北三江平原、⼤⼩兴安岭、长⽩⼭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带也有沼泽发育。

库塘湿地
主要分布于⽔利资源⽐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东等地。

滨海湿地
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

4、湿地的价值
直接价值
湿地是⼈类⽣活⽤⽔、⼯业⽤⽔和农业⽤⽔的⽔源地。

湿地中的⽣物数⽬众多,种类多样,能够为⼈类提供各种产品。

湿地可以为⼈类提供能源。

湿地具有极⾼的⽣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湿地可以⽤来开展科学研究,作为科学实验的对象、材料和基地
间接价值
湿地能够蓄⽔,储存过量的⽔分,调节河川径流,是⼀个巨⼤的⽣物蓄⽔库。

湿地存储的丰富⽔资源可以⽤来补⽔、维持区域⽔平衡。

河流向外流出的淡⽔能阻⽌海⽔回灌
湿地可以改变所在地区的⼩⽓候
湿地能够净化⽔质。

湿地植物根系和堆积的植物体能够防⽌或减轻⽔流对江河沿岸的冲击,湿地植被还使农⽥、建筑物和天
然植被免受强风的破坏。

湿地⽣态系统的⽣物多样性⾮常⾼,是许多野⽣动植物的栖息地。

绪论⼆
1、《湿地公约》
完整名称:《关于特别是⽔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签署时间和地点:1971年,伊朗拉姆萨尔镇。

加⼊湿地公约的条件:⾄少拥有⼀处国际重要湿地。

中国加⼊《湿地公约》的时间:1992年
中国湿地管理和履约机构: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中华⼈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37块(列举10个,⿊龙江扎龙、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港⽶埔、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吉林向海、黄河三⾓洲、贵州草海等)
★第⼀章湿地⽣物多样性
1、湿地⽣物多样性的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2、湿地⽣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社会宣传教育
3、湿地植物的⽣理特点
(1)具有发达的通⽓组织(2)能够⽆性繁殖
(3)具有捕⾍习性(4)出现旱⽣形态(5)保⽔能⼒极强(6)发育出异性组织
★4、植被分类的分类单位
(1)植被型组:
是湿地植被分类的最⾼级单位,由建群种⽣活型相近、⽣境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成
中国湿地植被被划分为:沼泽、浅⽔植物湿地、海草群落、红树林沼泽、盐沼
(2)植被型:
是湿地植被分类系统中最重要的⾼级分类单位。

在植被型组中根据建群种和优势种的⽣活型不同⽽划分。

将沼泽分为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

(3)群系组
以建群种亲缘关系相近,并在植物分类系统中为同⼀“属”的植物。

蒿群系组、马唐群系组、眼⼦菜群系组、莎草群系组、蓼群系组
(4)群系
是植被分类中最重要的中级单位。

以建群种或优势种相同的群丛或群丛组归纳⽽成。

三叶⿁针草群系、球穗莎草群系、茭笋群系、稗群系、⽔鳖群系、⾦鱼藻群系、
(5)群丛
是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落结构相同,各层的优势种,特别是关键种相同,群落的外貌和⽣态环境⼀直的植物群落。

菱-马来眼⼦菜+⿊藻群丛
第⼆章湿地⽣态系统
1、湿地⽣态系统的形成条件
相对的负地形、⽔源补给条件、隔⽔层
2、影响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候因素、⽔⽂因素、⼈类活动
3、沼泽湿地的形成过程
(1)陆化过程
湖泊的陆化过程
⽔⽣、沼⽣植物带状侵⼊
沼⽣植物“浮毯”蔓延型
河流的陆化过程
河流上游主要以“浮毯”蔓延的形式陆化,下游与沉积密切相关,多以带状侵⼊的形式陆化。

⼼滩发育是河流中⼼湿地形成的关键。

滨海的陆化过程
区域性地形缓慢抬升⽽使⽔深变浅,海域形成湿地。

全球海平⾯下降使部分海域露出⽔⾯或⽔深变浅⽽湿地化。

悬浮物和⽣物残体沉积形成湿地。

⽣物活动引起的陆化过程。

(2)沼泽化过程
沼泽化过程的原因
区域⽔位⾯上升或区域地形缓慢下沉,使原来的陆地⽣态系统被⽔淹或⼟壤⽔饱和。

由于⽣草化过程在⼟壤中形成新的隔⽔层,使原来可以下渗的地表⽔停滞在新形成的隔⽔层之上形
成湿地,常发⽣在草甸区。

冻⼟的存在形成了隔⽔层,冻⼟的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源。

其他原因破坏区域⽔分平衡,减少区域⽔分⽀出,从⽽使陆地地表过湿形成湿地。

4、湖泊湿地⽣态系统的演替
湖泊⽣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湖泊的沼泽化过程和沼泽⽣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湖泊形成初期
植物少,有机物分解过程微弱
⽔中含有⼤量氧⽓,湖⽔呈青蓝⾊
湖泊发展中期
湖泊逐渐变浅、湖⽔颜⾊变深
⽣物种类和数量增加
植物呈带状分布在湖泊周围⽣产⼒增⼤
湖泊发展末期
植物残体堆积,湖岸植物带向湖⼼挺进
发展成为富营养沼泽
5、⼲扰对湿地的影响
(1)⾃然⼲扰:⽓候变化的影响、海平⾯上升、⽕灾、外来种⼊侵、地壳运动
(2)⼈为⼲扰:农业开垦、城市化、⽔利⼯程、采矿、道路和桥的修建、⼯业活动、旅游
“湿地植物”、“湿地监测”这两章的内容均了解
第⼆部分(李HL)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应⽤
第⼀章湿地⽣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法
1、管理的理论基础
⽣态学原理:
(1)相⽣相克原理,各个⽣物都占据⼀定的⽣态位,并具有特定的功能。

(2)能流物流原理:能量只能通过⼀次,沿着⾷物链进⾏转移
(3)负载限额原理:任何⽣态系统都有⼀定的极限性。

环境容量进⾏分析
(4)协调稳定原理:主要由其结构和功能的协调、物质输出输⼊的平衡决定;利⽤物种间的制约关系,保持不同种属的相对数量稳定。

具有⼀定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5)⽣态位原理
(6)时空相宜原理;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条件进⾏管理
(7)限制因⼦原理接近或者超过某个物种的耐受极限的因⼦;保护湿地中⽩鹤(温度、⽔位、⾷物、天敌和⼈类⼲扰)
系统论原理:
系统的相似性
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式及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

系统的平衡稳定性原理
相对的稳定,正负反馈达到动态的平衡
系统层次性原理
⽣态系统的等级
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
湿地⽣态系统时间与空间尺度的差异
系统复杂性导致系统的稳定性
复杂性通过⾷物链、⾷物⽹来体现。

系统⽬的性原理
系统发展趋于稳定性
系统发展趋于规律性
经济学原理:
(1)市场导向原理:忽略环境价格,造成资源的枯竭性利⽤。

(2)新的资源观:是⾃然资源的⼀部分⽽⾮荒地
(3)可持续原理
2、社区共管的定义
指当地社区和有关利益团体积极参与资源管理的⼀种⽅式。

周边社区可以共同制定社区⾃然资源管理计划,共同促进湿地⾃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3、宣教的具体形式与⼿段
宣传教育形式:(1)宣传活动:世界湿地⽇、湿地使者⾏动、爱鸟周等(2)教育活动:⾹港⽶埔培训、湿地学校;(3)交流与共享
宣传教育⼿段:(1)利⽤电视、⼴播、报刊等媒体 (2) 利⽤标志牌、宣传廊等固定宣传设施开展宣传活动(3) 通过⾃然保护区建⽴的展览馆、标本室等进⾏宣传(4) 巡回宣传(5) 结合政府其他宣传活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6) 与当地中、⼩学校联合举办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第⼆章湿地⽣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健康评价
2、湿地⽣态系统健康的定义
指能够提供特殊功能的能⼒( 如洪⽔调蓄和⽔质净化等) , ⽽且具有维持⾃⾝有机组织的能⼒。

可以从各种不良的环境扰动中⾃⾏恢复, 其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最佳操作点。

第三章湿地保护管理途径:保护区与湿地公园
★1、湿地公园的定义:
拥有⼀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态系统保护为核⼼,兼顾湿地⽣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范,蕴涵⼀定⽂化或美学价值,具有⼀定的基础设施,可供⼈们进⾏科学研究和⽣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2、湿地公园的营建模式
保护区模式:以湿地资源保护为主旨,以较完善的⽣态系统为特点,辅以少量的科研、旅游及休闲功能,
⽣态效益放在第⼀位。

功能分区:保护区、缓冲区及活动区段
⽔体维护模式:利⽤城市所管辖区域内原有的湖区、⽔塘、⽔库、河流等建⽴的湿地公园。

主要⽬的
是对⽔体、⽔源进⾏保护管理,并⽔体中⼼或⽔体界⾯作为景观,开展休闲娱乐等活动。

休闲公园模式:湿地不是原始状态,在已有湿地基础上建⽴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处于次要位置,主要
⽬的是对原来的湿地区域进⾏改造、利⽤,并充分绿化,建⽴休闲型湿地公园。

废物回⽤模式:利⽤⼯矿废弃塌陷地积⽔⽽建⽴的城市湿地公园,为修复废弃塌陷地的⽣态、促进⽣物
多样性、开展⽂化娱乐活动。

第四章湿地保护与管理途径:湿地恢复
★1、湿地退化的概念
指由于⾃然环境的变化或⼈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的湿地⽣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物多样性减少、⽣产⼒下降以及湿地⽣产潜⼒衰退、湿地资源逐渐丧失等⼀系列⽣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2、湿地恢复的概念
包括湿地的恢复、湿地改建以及湿地重建,是指通过⽣态技术或⽣态⼯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

3、湿地恢复的原则
(1)可⾏性原则
(2)优先性和稀缺性原则(3)美学原则
(4)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5)可利⽤和可持续发展原则(6)⽣态学原则
(7)最⼩风险和最⼤效益原则
4、湿地恢复与重建的⽅法(1)⾃然恢复⽅法
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从⽽通过⾃然过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

影响因素:稳定的能够获取的⽔源;最⼤限度地接近湿地动植物种源地。

优势:低成本;恢复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致。

(2)⼈⼯促进恢复⽅法
⼈⼯促进⾃然恢复涉及到⾃然⼲预,即⼈类直接控制湿地恢复的过程,以恢复、新建或改进湿地⽣态系统。

当湿地严重退化,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标时,⼈⼯促进恢复⽅法是⼀个最佳的恢复模式。

⼈⼯促进恢复⽅法的设计、监督、建设和花费都是⽐较可观的。

第五章湿地资源的合理利⽤
★1、湿地资源的定义
指为⼈类⽣产,⽣活提供原料和能量,为合理利⽤、开发和保护提供载体或环境的湿地⾃然资源。

2、湿地资源的类型
(1)湿地植物资源:⾷物资源、药⽤植物资源、⼯业⽤植物资源、保护和改造⽣态环境的资源、丰富的种资资源
(2)湿地动物资源(3)⼟地资源(4)湿地⽔资源(5)湿地泥炭资源(6)矿物能源资源(7)旅游资源(8)热资源
(9)教育资源
3、湿地资源的特征
有限性、资源潜⼒⽆限性、可利⽤性、分布不均匀性、整体性4、⽴体种养模式(将⽣态原理与理论结合):
原理:利⽤⾷物链,减少能量损失
如:茭⽩、⽥鱼、鸭种养模式
5、⽣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1)⼤⾃然为本
(2)解说与教育
(3)可持续性是⽣态旅游的内涵(4)为⾃然保护作贡献
(5)为当地社区的发展作贡献(6)尊重当地现存⽂化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4-5个,每题5分
2、简答:4-5个,每题10分
3、案例论述(保护与管理这⽅⾯的):2个,每题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