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丘一高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你看看那些问题少年,父母爱他没有用,老师教他没有用,乡亲们劝他没有用,警察拿着手铐和绳子来,他就乖了。

有用的是什么,不言自明。

”与说者的认识接近的是
A. 儒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说者主张法治,以法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家思想,D正确;“父母爱他没有用,老师教他没有用,乡亲们劝他没有用”说明儒家主张的道德教化效果不好,故说者的认识不是儒家思想,A错误;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警察拿着手铐和绳子来,他就乖了”联系法家思想主张即可解答。

2. 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

”这一言论意在
A. 说明“春秋之法的不合理”
B. 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
C. 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思想
D. 批判先秦“天人合一”理论
【答案】B
【解析】董仲舒认为“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即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人要听从君主的,君主要听从上天,其本质意图是,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为封建君主专制制造理论依据,B正确;A与材料观点相悖,排除;“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目的在于树立君主的权威,并非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排除C;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D错误。

3.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 儒家、法家
B. 法家、道家
C. 墨家、道家
D. 儒家、道家
【答案】D
【解析】由“国以人为本”可知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由“君无为则人乐”可知是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以人为本” “君无为则人乐”,结合所学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张即可。

4. 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

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 “除井田,民得买卖”
B.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的“《尚书》”属于先秦儒家经典,故排除属于法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思想的A项和墨家“尚贤”的主张的B项;题目中的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先秦儒家学派“民本”的思想,故排除属于儒家学派“性恶论”思想的D项,选择C项。

5. 《朱子语类》中说:“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在此,朱熹
A. 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B. 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
C. 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指出:“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各类事物虽然各自具有此理,物与物的功能作用不同,然而这些都是一个天理,即为:为君须仁,为臣须敬,
为子须孝,为父须慈,强调的是道德纲常,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故排除A;理学的社会功能、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

6.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 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D. 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规律
【答案】C
7.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顾炎武强调“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人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张强调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故此题应选D项。

A、C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但是影响力有限,并未起到到动摇传统思想、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B项错误,只能说对以后的民主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8. 2013年,被誉为中国“第五发明”的珠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一: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中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运算方法)
材料二: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

关于材料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 珠算开始出现在汉代,普及于宋代
B. 珠算在北宋开始使用于经济活动
C. 珠算有其独特的运算方法和实际的运用价值
D. 材料二是艺术品,不足为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汉代的史籍中有关于珠算的加载,并无法证明珠算就出现在汉代,所以A项错误;材料二虽然是艺术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可以证明算盘应用于经济活动,所以D项错误。

材料二中“《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只表明在宋代珠算已经用于商业,并不能证明此时是珠算用于经济的开始,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珠算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9.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 “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不结盟外交政策
D.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体现的是互相尊重,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相符,故B项正确;“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A;不结盟外交政策不和美苏大国结盟,不符合题意,排除C;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体现的是互相尊重,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原则相符。

10.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D.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强调人民,也就体现了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但并不是材料强调的思想,排除A;材料不是强调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要取得民族独立,但不是三民主义的前提,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进行准确解读即可。

ABD都不属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排除。

11.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器的国家
B. 我国至迟到明代火药已广泛用于军事
C.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D. 神话小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唐朝出现火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火药
【名师点睛】火药:概况:
①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12. 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浆表示行船,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

这些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A. 综合性
B. 程式化
C. 虚拟化
D. 现实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特色的了解。

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是中国戏曲表演的一大特点,是虚拟化的、象征性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想像。

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

点评: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13.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变动的比较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
A. 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B. 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 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D. 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答案】A
【解析】关键要理解题干中心意思:历史的真实,一是事情的记录,二是对事情记录的解喻。

B项中阐述历史如“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就不可能带有主观因素;C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就体现了确定性;历史真实只有一个,不会因为时间的接近而更加真实,伴随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对“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必然也会产生变动,A正确,D错误。

14. 胡适曾说:“在袁世凯要实现帝制时,陈(独秀)先生知道政治革命失败是因为没有文化思想这些革命,他就参加伦理革命、宗教革命、道德革命。

”由此可知,陈独秀发起文化革
命根本上是为了
A. 防止政治革命的失败
B. 弥补辛亥革命的不足
C.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D. 宣扬西方民主与科学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政治革命”指辛亥革命,“失败”指袁世凯要复辟帝制,说明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是缺乏文化思想革命,因而他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弥补辛亥革命的不足,B项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说明政治革命已经失败,所以防止政治革命的失败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C项不是根本目的;宣扬西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和内容,但材料并没有体现这方面的信息,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袁世凯要实现帝制时,陈(独秀)先生知道政治革命失败是因为没有文化思想这些革命”,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

15.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
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 是-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C
【解析】由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的“中体西用论一直到全盘西化论”这是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化,图示后边“现代化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由此可知,中国近现代思路历程是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C项正确;A无法全面反映材料,排除;近代中国主要是学习西方,是西学东渐,B错误;D明显不符合图示信息,排除。

16.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B.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要避免国家灭亡,就要不惜国粹即传统思想的消亡,以打破保守观念顺应世界潮流,B正确;依据材料“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可排除A项;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20世纪初”,康梁变法是19世纪末,故C项应排除;根据材料“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思想家主张通过变革,使国家适应时代潮流,而不被淘汰,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信息“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7.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D.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答案】C
【解析】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C正确;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材料未体现文言文的内容,D项错误。

点睛:根据关键信息“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
学的学术殿堂”,结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的知识分析解答。

18.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C.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D.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答案】B
【解析】B项强调中西文明都应学习和借鉴,这符合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西方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由A项中的“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可知,言论强调的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C项强调科学和人权的重要性,属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强调中华文明可以弥补西洋文明的弊端,不主张学习西洋文明,不符合维新思想,故排除D项。

19.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
A. 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B. 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 使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D.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为了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继续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据此可知D归纳最全面,故D正确;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的,A的说法与该题无关,故A错误;B是“双百”方针的作用和影响,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无关,故排除B;C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影响,与“双百”方针无关,排除C项。

20.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6个工科系,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C.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D. 推动天津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1953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1952年大学专业进行调整,其目的是培养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C项正确;由材料中的“1952年”可知,此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项; 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52年”和“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联系1953年开始进行的“一五”计划分析解答。

21. 1897年,《时务报》登出《电浪新法》:“于一英里之外,设一电机,并在隔一山处,亦设一机,激动电浪,则两机俱应,是则电浪竟能穿山水矣。

”这表明
A. 部分报刊重视对新式科技介绍
B. 近代中国开始创办无线电报业务
C. 中国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得以创办
D. 近代中国无线电报开始得到普及
【答案】A
【解析】根据“《时务报》登出《电浪新法》”“于一英里之外,设一电机,并在隔一山处,亦设一机,激动电浪,则两机俱应,是则电浪竟能穿山水矣。

”反映了《时务报》介绍无线电报的信息,表明近代部分报刊重视对新式科技介绍,A正确;材料反映了《时务报》介绍无线电报的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开始创办无线电报业务、中国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得以创办、近代中国无线电报开始得到普及,排除BCD。

22. 东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个人修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材料中名句可能出自
①孔子
②孟子
③普罗塔格拉
④苏格拉底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属于孔子的主张,即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体现出二者都注重个人修养,故①④正确,故选C。

23.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 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 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 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东南……为寒士之新土”即可选出C项;题目中未涉及南北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A项;B项中“耻于”、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
24. 《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样的改变始于
A. 中古黑暗时代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对宗教产生怀疑,开始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这种人类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文艺复兴运动,故C正确;中古黑暗时代是天主教会统治下的欧洲,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A项不符合“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
建立他们的天堂”,排除;BD两项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和“这样的改变始于”,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主张人们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

25.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人类理性的光芒”是指后来的启蒙运动而不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6. 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

这说明当时
A. 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B. 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C. 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
D. 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文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结合所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的文学。

材料中“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和“负心婚变”,这些实际是当时市民阶层的审美体现,故选D。

A没有揭示文学的艺术诉求,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文化生活,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且“普遍”绝对化了,排除C。

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宋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27.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