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课文及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课文及教案设
计
课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鸿门宴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致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怒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贪恋钱财货物,喜欢美女。
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时机。
”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谋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缄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
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好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看待兄长一样看待他。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命,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扼守函谷关的
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叛变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
"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汇报了项羽,乘隙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
不如趁此好好看待他。
"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
"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
亚父就是范增。
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
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缄默着没有反馈。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恳求舞剑,乘隙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
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项王说:"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
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
"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
持戟穿插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
"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
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腿。
"左右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
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却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
'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特意派遣将领扼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恩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项王没有话答复,说:"坐。
"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乘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没必要顾及小节,讲大礼没必要计较小的辞让。
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
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
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贡献。
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
"张良说:"好。
"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单独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
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
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经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
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
"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指责他,脱身单独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掉了曹无伤。
教学导案
[教学目标]
⑴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⑵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剧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⑶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构想]
⑴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剖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⑵课文篇幅较长,浏览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⑴板书并朗读(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大方悲凉的意味。
⑵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劳: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标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篡夺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屡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机会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二、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⑴指名朗诵课文,正音:
“王(wang)关中”“说(shui)项羽”“美姬(ji)”
⑵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陌生通课文:
“军霸上”、“王关中”;抓点同为名词作动饲用,读第四声。
“成五采”、“为(We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⑶发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风言风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洞若观火.“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开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盛。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比照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嗣,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⑴老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古今异义: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
固不如也。
”“固”,本来。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要项伯”,“要”,通“邀”
“毋内诸侯”,“内”通“纳”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看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⑵讨论课文内容,发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开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标在于报答当年救
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极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系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刘邦施计”、“项伯中计”没必要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至范增之谋难以施行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请联络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对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
”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标准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
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反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规范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守则
⑶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老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渐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须要的铺垫,留下了须要的伏笔。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泊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下列问习题:①项羽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⑴发问:在楚王即未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也”.这是为什么?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之所,省略之)。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⑵发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其实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清楚指曹无伤却成心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
⑶发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触目惊心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计划方案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计划方案的阴谋。
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计划方案。
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尽管阴狠,却其实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搭救,终于不了了之。
⑷发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外表上做XXXX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⑴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勘误。
⑵分角色朗诵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⑶发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标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切,紧张的形势,急切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烘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奇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理”,一切全由张良计划方案,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⑷发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偏重点不同。
刘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讯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尽管先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
从策略上看,“以攻为守”。
⑸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或几组分角色读三、四两段)。
⑹完成“思考和练习”二、四两习题。
三、布置预习
⑴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⑵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三教时
一、复习发问,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心田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公开场所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⑴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意思是他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道苦阳间行。
”(间,从小路道)
“沛公不胜格构。
”(广不胜相构”,指酒醉,以“拒构”借代酒水。
)
“再拜献大王足一F。
”(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
“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
⑵发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标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忧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标也在此。
)
⑶发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依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
信武力:兵力薄弱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计划方案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工牛“‘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剖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⑴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坑骗楚王,终于转危为安。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磋商。
樊哙指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法,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计划方案。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其实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依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