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解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之文化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
复习专题突破之文化史
1.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

《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2.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 ) 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3.下面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

这说明( )
C.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D.科技发展与农耕联系紧密
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5.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6.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
部分汉赋介绍。

表中信息反映了( )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7.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

宋代边塞诗却常透露出士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沉郁悲凉。

这一变化说明( )
A.文学艺术走向没落
B.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导
C.主流价值发生改变
D.政治形势影响文学风格
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

”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9.陈平原先生在点评《三国演义》时指出,刘备行仁政的“公”的国策一直受到“义气”这一“私”的价值的挑战,作者罗贯中既提倡忠孝节义,又向往江湖义气般的君臣平等。

这反映了该小说( )
A.真实再现了三国历史
B.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C.开创了章回体的体裁
D.对程朱理学作出反思
10.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

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

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文化眼光敏锐
B.短篇小说市场广阔
C.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D.市民阶层精神需求
11.下图是敦煌石壁画《弥勒经变》(局部)。

此图不仅描绘了唐代犁田、播种、扬场等农业生产的过程,还表现出弥勒世界“一种七收”“人寿八万四千岁”等内容。

这反映出( )
A.农业生产活动的繁忙场景
B.佛学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理想追求
12.清代“京剧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剧、传奇,有的源自小说话本”。

这说明京剧( )
A.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精华
B.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
C.适应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向
D.因受人们喜爱而日渐流行
13.为书写方便快捷,笔画变曲为直,形体改圆,文字结构由繁杂到简化。

由此汉字形体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质变,使汉字彻底摆脱象形约束,完全符号化。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
A.小篆向隶书发展
B.楷书向草书发展
C.隶书向草书发展
D.金文向篆书发展
14.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阁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浸主义的融合
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

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还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

这反映了( )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
B.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
C.文字史料都是真实可信的
D.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清·梁巘《评书帖》材料二: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

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唐代书法成就,概述“唐人尚法”的表现。

“宋人尚意”不仅表现在书法领域,也表现在绘画领域,结合所学从题材角度指出最能体现“宋人尚意”的国画类型,并简述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文学形式”的名称并概括其在当时“兴旺”的原因。

18.有同学研究清代人口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相关时间点的人口统计数量
材料二:以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

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

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

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

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

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摘自【清】洪亮吉《治平篇》材料三:胡公文伯为苏藩,禁开戏馆,怨声载道。

金闾商贾云集,晏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

——摘自【清】钱泳笔记小说《履园丛话》(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人口问题的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代人口问题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小说等文艺作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孙思邀,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他从小聪明过人,爱好老庄学说。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言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躬身实践;认为医者首
先应高度重视生命、以救人疾苦为己任。

他精读“《素问》《黄帝针经》……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认真研习经典,虚心求教,掌握中医理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他倡导医者在病人来就医时一视同仁,保持仁爱之心,把病人当作亲友般对待,做到“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少小婴孺方》篇中,他还强调妇女儿童因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摘编自闫彦敬《浅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的医德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思邈医德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由材料可知,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了纸,故B项正确;蔡伦为东汉人,材料可论证纸并非蔡伦“发明”,但无法论证蔡伦没有“改进”造纸术,A项错误;西汉时期,竹简、木牍仍为主要书写材料,C项错误;材料中的西汉纸出土于西部地区,只能论证这些地区在西汉时已使用纸张,并不能论证纸张的传播方向,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3.答案:D
解析:表格中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比其他领域的成果数显然要多,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重在为农业服务的特点,故D项正确;A 项不能得出;表格中“兵器”一栏说明军事工业没有被忽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比较,故C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发明的外传,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故C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选A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

排除B、C,B、C 材料不能反映。

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赋。

汉赋在两汉不同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正确;A与西汉末年的国力状况不符,A错误;B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B错误;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
C错误。

7.答案:D
解析:诗歌是时代的反映。

唐代国力强盛,对外政策积极主动,在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当中占据优势,因此唐代边塞诗多表达豪情壮志。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常处于劣势,因此宋代的士人羞于当兵,不堪忍受边境的军事生活和军事斗争的失败,产生了报国无门、归家无望的哀痛,D项正确;“没落”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现实主义并不是主导,排除B项;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C 项。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根据题意,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只涉及到贵族文化,不全面,故A项错误; B.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 C.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 D.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 项正确。

故选:D。

9.答案:B
10.答案:D
解析:根据“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

”可得出通俗小说的盛行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要,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与商人的眼光无关,排除A 项;材料不能体现市场广阔,排除B项;材料与科举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11.答案:D
12.答案:C
解析:A.材料中未体现京剧是中国戏曲的精华,排除;B.材料中未体现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排除;C.“京剧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剧、传奇,有的源自小说话本”体现了适应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向,正确;D.材料未体现京剧因受人们喜爱而日渐流行,排除。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篆书上承金文,笔画变曲为直,形体改圆,文字结构由繁杂到简化,使汉字形体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质变,使汉字彻底摆脱象形约束,完全符号化,故D正确;小篆向隶书发展形体变扁,而不是变圆,故排除A;楷书向草书发
展、隶书向草书发展均不是笔画变曲为直,故排除BC。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画面上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

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

该画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人物神形兼备均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有利于研究唐朝的民族关系,因此具有史料价值。

由此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故C项正确。

《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不能体现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也不能体现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故AB项错误。

《步辇图》是写实绘画,不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故D项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甲骨文。

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司马迁的《史记》属于文字史料,据材料“甲骨文……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可知,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更具有说服力,故选D项;据所学汉字的起源演变的知识可知,甲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但并不能因此说其是中国最早的汉字,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文字史料具有主观性,需要去伪存真,排除C项。

16.答案:(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等。

解析:(1)对关键时间信息进行提取,并通过观察材料一图表可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在
世界科技史上地位的变化情况。

(2)注意对材料的提取,“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而印刷术则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反映三大文明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结合所学进行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概括。

(3)对第(1)题的现象做出原因分析,注意从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民族交往、对外政策、科技的继承发展等因素考虑即可。

17.答案:(1)说明: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

类型:山水画特点:描绘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讲究布局构图;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点;创作上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不拘泥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名称:词或宋词原因:词更能表达个人情感,弥补了诗的不足(或词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或苏轼打破诗与词的界限,对词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1)表现:结合唐代书法成就可知,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

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水画最能体现宋人写意。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山水画描绘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讲究布局构图;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点;创作上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不拘泥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名称:依据材料二“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可知,这是对词的特征的描述。

原因:依据材料二“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词的特征、文人的反抗精神及对文学艺术的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

18.答案:(1)材料一体现的是清代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清代人口增长的具体情况;材料二描述的是生育和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对生存资源带来的挑战;材料三呈现的是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的影响。

(2)原因: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赋税政策的调整,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高产作物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

(任答三点即可)
(3)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应注意其主观性和艺术描写的夸张
性。

解析:(1)根据材料“清代相关时间点的人口统计数量”可分析出材料一体现的是清代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清代人口增长的具体情况;根据材料“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

”可分析出材料二描述的是生育和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对生存资源带来的挑战;根据材料“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可分析出材料三呈现的是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可用于研究人口增长的影响。

(2)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结合摊丁入亩可分析出赋税政策的调整,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结合玉米、红薯的传入可分析出高产作物的推广;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钱泳笔记小说《履园丛话》”可分析出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应注意其主观性和艺术描写的夸张性。

19.答案:(1)医德思想:倡导生命至上;保持仁爱之心;尊重妇女儿童。

(2)原因:富有智慧,聪明过人;受到儒、道思想影响;刻苦钻研,认真研习;汲取前代医学精华;躬身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