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50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当代教育家佐藤学所著,他以日本教育为背景,深度剖析了学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这本书不仅在日本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独到。
深入浅出,对于我们思考教育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我对此书的详细读书笔记。
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佐藤学认为,当今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求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的核心问题佐藤学认为,当前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的被动性"。
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的内容,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此外,学校的管理和评价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等。
这些问题产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三、教育改革的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佐藤学提出了以下改革方向:1.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此,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促进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多元化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率,这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学校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方面,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
此外,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和有效。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3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3篇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下面是准备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当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相对低、中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
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
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师们是否也在这样的茫然、疑惑中努力地探寻着、摸索着——如何去引领学生的个体参与?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去构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
“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现择取部分话语,与大家共赏之,共析之: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
”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5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读了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思想方式的“革命”和课堂实践的“革命”迫在眉睫,静悄悄的唤醒,让课堂回到本真,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培养,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关注孩子的个体需求,从而促进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静悄悄的唤醒,点燃老师的教学反思的热情,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一、倾听学生的发言,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书中说到: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投球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不仅要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要听其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记得前段时间听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四年级语文课文《父亲的菜园》,在交流父亲填石这一环节中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一位怎么样的父亲?”一位学生说:“坚定。
”那位老师接着问:“你是说这位父亲有坚定的信念,是吗?原来如此,你体会得真深啊!”并且板书了“坚定的信念”几个字,我很佩服这位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在教学中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二、在交往中学习,唤醒学生们共享、共赏书中提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大阅读推广活动,在孙老师阅读汇报— 212;《秘密的花园》课上,孙老师出示了一组人物前后性格的变化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果汇报时,有图式法演示的,有画画表达人物的,有模拟片段的,这种共享的汇报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乐于与同伴共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共同欣赏的良好情感,进而为“学”的教学铺出一条彩色大道。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篇导读:本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
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
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
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
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
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条据书信、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report summaries, written docu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篇只有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融入到读后感中,才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深化我们对书上人物的分析,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1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15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暑假,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静悄悄的革命》。
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
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例题3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通过浏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发现,这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它是平均分的另一方法——包含分,是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
结合课程标准和知识点,可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包含分,即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扩充“平均分”的概念。
2.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传统的备课资料中建议设计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一是情境图的操作,8个果冻,每2个一份;二是一堆学具,每2个一份,使学生既明确分的方法,又在头脑中搜寻前面学习的“等分”。
然后将情景图进行对比,让学生的通过回顾、比较明确此种分法得到的结果:每份也是同样多,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将会是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的,学生按部就班,机械接受,激发不了学习的兴趣。
我想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1.改编了原来教材中出现的分8个果冻情景,把例题改为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分12颗糖果。
先让学生体会“每2颗分一份”的实际含义,再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协调统一,强化学生对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达和含义的理解,为除法含义的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将分得的过程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2里面有6个2。
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完成‘把12颗糖果,每6个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的教学。
再把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要分的糖果总数虽然都是12颗,但是每份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也不同,分析理解6个2与2个6的区别。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在教学实践中,当我在营造合作学习的环节时候,总是不尽人意,因为学生总是在课堂上东拉西扯,叽里呱啦地不知道说什么,就是不愿意动脑筋思考讨论老师布置的任务。
这样的讨论没有效果不说,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有时候讨论倒是讨论了,但是由于学生视野狭窄,合作了半天也没有结出什么果子。
所以,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大家都需要帮助的气氛,投入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我想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反复而热情地慢慢探索,让合作学习真正地的获得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出现的结晶。
佐藤学教授特别强调创造以学中心的课程,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都是创造课程。
书中用广见小学以“水”为主题的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为例,说明了“课程”不是事先做好“计划”的而是作为学习经验的积累时候确定的,这一点我认为很了不起。
大淀小学的教师大西先生实施的综合学习活动也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他以“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在社区边走边观察,然后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积极地投入到“羊栖菜”的学习中去,整个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愉快,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而这样的综合课程的学习,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
学生从现实主义出发进行学习,真正的进行的自主、主体性地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兴趣的指向。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精选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精选本文是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精选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下面是yuwenmi小编整理的作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篇一】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
《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
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
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
“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
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
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 页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
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教室里的美丽风景——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之一郑炳亮“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以上所引皆出现在一本叫《静悄悄的革命》的书里,书的作者名叫佐藤学。
佐藤学先生事于日本东京大学,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室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是个每位教师在走进教室前就应省察的问题。
有一种教室是由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但学生的心灵并不需要这样的教室,那么什么的教室是他们所期许的呢?佐藤学先生提出的是“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
‘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里,我们可曾看过这样的教室?这样的教室如能构建,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更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高超的人文素养。
构建这样的教室,还需要洞明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厌学的学生是无法参与这种教室里的。
其实厌学只能作为结果而不是原因来考虑的——学生长期生活在硬邦邦、干巴巴的教室里,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在长期的升学压力之下,功利色彩弥漫了几乎所有的教室。
家长的愿景、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个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统统诉求于直截了当的、粗放型的教室,而不是“润泽的教室”。
构建“润泽的教室”,应组织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无声的语言。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想读书笔记[工作范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想读书笔记日本东京大学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是十年来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育著作之一。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更应该拜读此书。
捧起此书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简单素淡的书面,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
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
佐藤学博士以日本7000间教室、美国1000间教室的实际研究为基础,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
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
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
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
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精选10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精选10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这一段时间读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刚拿到这本书时,翻了前言没有看懂,觉得这本书很有难度,反复看了前言几遍还是一知半解,现在虽然看完了这本书,但是很多内容还没来得急细细消化,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到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当我看到这一内容时,我心中的疑问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不缺一节课但是教学效果却总是一般般?原来我的课堂缺少倾听,尤其是缺少用心的倾听。
每节新授课前我会根据内容的安排要求学生课前或者是课上预习,班级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接受能力快,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接受能力慢一些,于是课堂就变成了优生的课堂,他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想着自己的见解,并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对于那些接受慢的学生,由于课堂节奏太快,他们听是听了但是没有时间好好的消化,就和我一样,书是看了但是没来得及细细消化,因此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要想改变现状,那必须让课堂变成用心倾听的课堂,不光是要学生学会相互倾听,我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他们的最佳听众。
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要用委婉的语气,适当的开导与纠正。
同时,让每个学生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
接下来我还要再仔细研读这本书,结合书中的许多理论和案例,改变我落后的观念。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从学校内部的关系来看,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学校应该是师生一起学习、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下面是作者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共含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静悄悄革命读后感静悄悄革命读后感静悄悄革命读后感我们知道教育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事业。
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作是一场革命斗争。
面对学生的心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校并不快乐”“老师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往往会强行学生从属我们的权威。
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
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一、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
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5篇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课堂设计更应该关注渔而不是只关注鱼。
下面是准备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篇1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读过之后,我静下心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特别是“每个”学生,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
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
“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50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5000字静悄悄的革命是文学家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学校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在特殊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革命的理解和态度。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小说背景介绍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小说的背景,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
作者通过描写农村学校的疯狂教育和斗争形式,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恐惧。
作者还通过对主人公梅毅三的描写,展示了他对于革命的热情和天真的理解。
第二章:小说主要人物塑造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梅毅三、陆娟、松松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在特殊时期下的生活状态。
例如,梅毅三是一个善良而天真的人,他对于革命充满了憧憬和热情;陆娟是一个聪明而自信的女孩,她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章:小说情节推进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包括梅毅三和陆娟之间的感情发展、学校的大事件(如演讲比赛和读书会)以及对于革命的理解和态度等。
通过这些情节,作者展示了人们在特殊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对于革命的理解和态度。
第四章:小说揭示的问题这一章主要分析了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例如,作者通过对学校教育制度的描写,揭示了当时教育方式的疯狂和变态;通过对革命斗争形式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们的恐惧;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对于革命的理解和态度的复杂性。
第五章:小说的主题与意义这一章主要分析了小说的主题与意义。
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和揭示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的主题是对于革命的理解和态度。
小说通过对人们在特殊时期下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对于革命的理解和态度的复杂性。
小说的意义在于以独特的方式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并对当时的革命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综上所述,静悄悄的革命是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通过对特殊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人们对于革命的理解和态度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恐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范文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范文字一、引言《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由作者 xxx 编写的以革命为主题的著作。
本书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对现代社会中的革命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本读书笔记旨在总结并评价本书的主要观点,同时提供一些个人见解。
二、主要内容1. 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革命运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通过对历史上的多个革命事件进行剖析,指出了这些事件中的“静悄悄”成分,以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些案例,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革命运动在不同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
2. 革命的根本动力本书第二部分则探讨了革命的根本动力。
作者认为,革命往往是社会中不满和不公正的结果。
通过对社会不平等和权力集中的分析,作者揭示了革命运动的真正动力,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革命的社会变革和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3. 革命的策略和行动本书第三部分关注革命的策略和行动。
作者对革命运动的组织结构、传播策略和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践建议。
除此之外,本部分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革命运动案例,并探讨了这些案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个人评价本书对革命运动的深入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作者成功地揭示了革命运动的核心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本书还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剖析,给予读者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革命运动。
然而,本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作者在一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客观性,有时候过于主观。
其次,本书在展示革命的实际行动方面较为片面,缺乏全面的视角。
总体来说,《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对于对革命运动感兴趣的人士来说,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考的启示。
同时,本书也为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四、结语通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我对革命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读《静悄悄的革命》,我知道我们今天的课堂上的困惑,异国他乡也曾有过,只不过是在十几年前,或者还要早。
对日本的课程改革,我知之甚少。
因为在《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对日本许多学校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证,让我满怀着探秘的心情又读了水原克敏著的《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
也谈不上读,厚厚的一本书只能说是粗略的翻了翻。
先读读这句话吧——“至1990年代之后,对于未来的预测变得十分困难了。
在此之前,我国一直实行追赶型现代化的路线。
视美国为模范,以赶超的的方法不断的致力于课程的重建。
而今天,已发展到日本的教育被当作榜样的时代了”(《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
不知你读后的心情。
“压力、敬畏”是敬业的日本同行留给我的印象,无论“日本”在我的心中曾是一个什么概念。
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已远远的让人落在了后边。
教育是来不了半点浮躁的,没有了扎扎实实,急功近利是做不了教育的。
让我们跟着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谈到的一些今天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一起反思吧。
“关于主体性神话”在书中佐藤学生是这样说的“教学是有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中。
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以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这和我们的现状是何等的相似。
这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不正在我们的教学中“上演”吗?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了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那些评优课、公开课上。
我们是否也在思考“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的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先生的话让我深感惭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精选14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精选14篇)《静悄悄的革命》本书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
下面给大家分享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精选14篇),欢迎借鉴!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篇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真正能转化学生思想素质,塑造一批批道德高尚、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定是从教育开始。
教育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百年大计,立国之本”。
这个“百”是形容词,它象征着历史很长很长,整个历史都是以教育为主线而贯穿的,教育当下的作用就是人才的不断涌现,国将兴,必重师。
重视教育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征兆,教育从哪里抓?带着这个问题,我利用寒假时间,认真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收获颇多,下面就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体会:《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著,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译。
乍听书名,我产生了许多疑问:“革命怎么会是静悄悄的?这是一场怎样的革命?”读完书后,从书中找到了答案: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只有通过教学中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变,从“学习”、“教室”的本质出发,才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幸福学习、幸福成长,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既不是追求“自学学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一位老师,无论教哪一个学科,当你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你就是一盏灯,你教什么的背后,你为什么这样教?你是否带着爱,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这都是每个教室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保证每个学生都爱上学习,并且学习成绩不滞后呢?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佐藤学教授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展开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二)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二)在濮阳,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他们就是——蒲公英王红玉名班主任工作室。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第三章是关于课程的,侧重讲学生学的方式。
其中讲到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概念,对于“综合学习”,我们并不陌生,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有专门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只不过我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都带有浓浓的学科学习味道,它是学科学习的有益补充。
而佐藤学教授所说的“综合学习”内涵更为丰富,外延也无限深远。
比如他举例所说的某学校对本地区乡土文化和产业的综合学习,就是和学科学习没有交集的。
一个有情怀的语文老师,总有更大的教育梦想,他从来不把课本当成学生的全世界,而是把全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给予学生更辽阔更有格局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有深度的学习体验。
比如我们学校的雷鸣老师,他就设计出了很多跳出学科学习的综合学习。
春光怡人之时,他带学生春游,举行“随手拍花”的活动,不仅从生物学层面认识花的种类、特性,还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检索关于这些花的历史、文化和故事。
这样一来,在学生的眼里,这些摇曳生姿的各色小花以美的形象装点这个世界,还以永恒的美丽内涵盛开在历史文化的旷野中,永不凋谢。
这样“综合学习”的效果,也许不能体现在试卷的分数上,但对于学生生活情趣的培养却功不可没,给予学生的生命滋养却不可量化。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做的更多的是跟学科学习相关的综合学习。
比如课本剧、诗词大会、朗诵会、诗词讲解赛、辩论赛等。
而与学科学习无关的综合学习,我把它们都归结到我的班主任工作范畴之内。
比如我组织的“小组开讲”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等。
如果不是班主任,也许我不会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去搞这些。
佐伊藤教授在书中也没有明确表示,综合学习到底是哪些老师的工作职责,尤其是与学科学习无关的综合学习。
佐伊藤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前沿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勾勒出了美丽博大的教育蓝图,确实令人憧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译者序】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师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者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
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小林先生:他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木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室;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教育:需要的是天天都有,哪怕平常、平淡,但也有味道,而不是一年一次大餐!)为什么学习不快乐?面对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含义与教室所追求的“快乐”的含义是不同的,必须从这样的现实出发。
小林老师作诗鼓励:教室,锻炼我们的地方。
专心听到最后——锻炼了耳朵;专心地观察发现——锻炼了眼睛;清楚明白地说话——锻炼了嘴巴;开动脑筋思考——锻炼了头脑。
锻炼,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老师太严厉,或太温和,学生都不会觉得快乐!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1. 教室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然而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那个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定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时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但是,那种多样性和固有性怎样表现才好呢?2. “主体性”神话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3. 悬在半空中的主体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学自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化之后产生出来的,即让“自学自习”、“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均体现独立自学之理想。
但是,在教材、学生、教师等同时介入的教学过程中,单将其理想化是不行的。
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来加以认识。
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不能再主体性的学习忽视教师的存在。
说也不会认为一堂放任自流的自习课效果就会好呢?)4.应当讨论的问题今后的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将聚焦这一“主体性”神话的若干具体问题,就促进学生的自立性和自律性——“教师”、“教材”、“学生(同伴)”、“学习环境”四要素的相关变量——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1.手势所谓“手势”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刀、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
如: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表示赞成,就举出“布”,反对的话就出示“石头”,想提问时就举起“剪子”。
(总感觉这是一种畸形而奇怪的教学,是否太死板,缺少灵动。
面对的是孩子,而不是统一的物体。
)2.束缚思考的东西“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
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
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
3.主体性的假象小学教室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
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起来。
为什么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强加以虚假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
当下,“补充“这个词在许多教室里流行起来。
然而,如果是表现自己的一种理解方法或者想法的话,无论其发言怎样,应该是没有什么好“补充”的。
再有,在一部分教师中正在实践着的一种指名方式,即发完言的学生一定要指名下一个学生,这也可视为虚假主体性现象的一种表现。
(突然想到我们区域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正在努力推行着“补充”和“让学生指名学生”;美其名曰“让学”,可是否真正触及到了本质呢?当形式或表象大于内容或意义时,虚假的主体性学习更显严重。
存在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看似合理不一定就是符合规律的。
特别是每一个在课堂上的教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孩子,一个个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孩子,一个个有个性、有差异的孩子。
我想我必须学会:清空、归零、放下;再审视、接纳、吸收!因为改革而苦了孩子,我坚决反对!所有的改革都应该是基于学生!)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
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
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
教师应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教师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现实:当倾听PK积极发言时,又有多少老师能够静静等待呢?)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5.润泽的教室为什么是润泽的教室,是因为儿童在宽松地、充实地学习吗?是因为能让多种多样的想法产生出来,教学能够不失时机地展开吗?是因为学生、教师以及参观者都能沉浸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吗?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润泽的教室”给人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特喜欢润泽这个词,可是润泽的教师似乎是一种意象,一种理想状态!)6.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的对待“倾听”。
7.“应对”的活动“被动的能动性”正是我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
8.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该是怎样的呢?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学生不听讲时,大多数教师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有教师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极少有教师认为以自己的“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为轴心所构成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问题。
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大发言4.在某次研究会上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阅读教科书中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地阅读。
5.应对的身体别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
6.“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两种“理解方式”:理解了意思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9.教学观的混乱促进教学脱离教师中心的状态也好,让学生个体向自主的学习转变也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是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
10.在交往中学习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今后的社会中,从异质的他人那里学习的能力是最重要。
学习: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学的繁体字:学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x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x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
那包着x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
这就是“学”字上部的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
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出发和支持这一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教师。
11.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
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7.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以学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美国: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服装裁剪)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美国: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交响乐团)。
在进行集体性的思考或探究活动时,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哪些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哪些教材的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化并正在发展,都是教学的中心问题。
2.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词语交往论》中的四种交往: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阻挡的是“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