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_学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_学习心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_学习心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范文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
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
《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范文二:
阅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有以下观感。
一、彼岸此岸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提纲》二)
如果真理是我们追求的彼岸,那什么是此岸?
即使失却思维的能力,人却无法逃避生活。
单纯的仅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是我们存在的此岸。
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人可能会止步于单纯的生活,也可能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言,向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方向追求。
但这不完全能够说明我们所在的此岸。
所谓的现实生活,是一种与认知、感觉、想象、思维紧密联系的概念。
它可能会被所谓的实践所混淆。
生活是无意识的,然而实践却是受到思维操控或者说是具有目的性的。
现实生活催生了我们的思维,而实践让我们的思维得以检验。
因而,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看作此岸,却不能贸然的让实践退步到此岸的位置。
二、谁变革了谁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提纲》三)
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一句流行歌词,一个哲学问题。
到底是谁变革了谁,似乎是一个鸡与鸡蛋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实践者永远都指的是人,人的活动才是实践。
那么
似乎可以确定,变革的是环境而不是人?但显然不是这样。
环境必定围绕着人,人才是环境的主体。
人的活动变化直接影响着环境,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人的活动,但相对而言,人在改变中更为主动,而环境则更为被动。
因而,从变革的主动性而言,人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三、现实是否需要升华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提纲》四)宗教是有世俗基础的。
她的基础就是现实世界。
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具有纯粹而极端的偏执性,这种偏执表现为脱离现实的云霄中的独立王国,并因而集中了它的追随者。
现实世界的自我分裂与自我矛盾在宗教想象世界中的投射是宗教自我改革的要求,尽管它所声称的终极目标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四、抽象、直观、实践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提纲》五)
什么叫做感性的直观?而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又以什么为依据?现实是reality,实践是pracitice,统共可以视作有关人的感性的活动。
但现实是直观的、缺乏思维提炼的活动的总和,而实践则并非单纯的,它背后有经过抽象思维提炼出来的动机和目的,它是人们思维活动在现实中的曲折表达。
五、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六)
是否应该提炼人的本质?如果这是必要的,那么是否应该归纳动物、静物乃至一切事物的本质?人在其生物性上具有基本的共性,但人性的复杂却无法用几个字来归纳,而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与社会便密不可分,人的行为活动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遑论人的本质是什么(关于本质,是从生物的还是社会的道德的角度去考虑,这还不明确),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点毋庸置疑。
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提纲》七)
人是社会动物。
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人的思想行为较大地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影响。
一群具有相似思想行为模式(当然是包括经济、教育、道德标准等)的人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宗教团体的力量,在于能够凝聚起一群具有共同信仰和生活模式的人,并为达到共同的信念目标而紧密团结。
有时候这种团结会脱离现实生活,但仍然可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联结。
七、无神论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提纲》八)
神秘的东西如果能够被解释,那么便没有神秘可言。
马克思的实践论观点使神秘主义的行径被放到了显微镜下面,尽管在实践中并非完全能够解释所有具有神秘色彩的事物,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这的确能够引申出合理的无神论。
八、非共性的直观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提纲》九)直观会带来真相,也会有失偏颇。
任何实践活动都会有其直观成果,但并不能从中了解到事实的全部。
我们可以用管窥的办法去理解一件事情,却不能把类似的理解加诸类似的事情上面。
九、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提纲》十)
个人认为,唯物论到了马克思主义阶段,其发展的最大突破就是抽象能力的提高。
这是有如毕加索把一头牛化解为一组线条的进化过程。
十、为什么我们要改变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提纲》十一)
实际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不过是为了引出最后的这句话。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世界?哲学家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总是高高在上,永远在云霄上试图排解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困扰和痛苦,心灵的出路容易找寻,但现实的出路则是充满荆棘和艰辛的过程。
既然真理并不在我们伸手可得的地方,那么只好用我们的双手双脚去实践。
或者这就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意思。
范文三: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
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
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
ròu tǐ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
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