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2014年9月教育学第二次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2014年9月教育学第二次作业
第一篇:西南大学2014年9月教育学第二次作业
2014年9月教育学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测量
答:教育测量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措施上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
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精神特性的测定。
2、教学
答: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教育价值
答: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具有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关系的意义;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否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目标。
4、教育评价
答: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
5、教师
答: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6、校本管理
答: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7、教育行政
答: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以及学校行政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的领导和管理是教育行政的主要组成部分。
8、活动课程
答: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9、班级授课制
答: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10、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二、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
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
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2、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教育属性的内容包括(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生产性(3)
教育的历史性(4)教育的继承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长期性(7)教育的民族性
3、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性。
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总之,从总体看,现代教育比之于古代教育,富于高度的革命性。
这与古代教育的停滞性和保守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4、简述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答:非指导性教学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按照罗杰斯的设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
5、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6、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长期性,专业性,示范性,创造性,7、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差异性。
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首先、资本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
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此外,资本主义教育还有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推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方法、产生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等特征。
其次,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一是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
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是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8、简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9、简述社会本位论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及局限性。
答:必然性:社会本位论的存在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本位论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此时,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寻求的是社会政权的巩固与秩序。
另外,当时西方各民族国家的兴起及相互之间的竞争,使国家整体的利益得以凸显出来,于是,与此时代背景相适应的社会本位论应时而生。
20世纪以来各民族国家的生存竞争,尤其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竞争,更是为社会本位论提供了历史舞台。
局限性:对于社会本位论来说,教育目的直指社会的需要并把其臵于完全决定的地位。
他们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致使在制定和施实教育目的时无视个人的因素。
10、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答: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指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面对突
发情况,能够透过纷繁的表面现象抓住关键环节,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手段,班主任的教育机智,归结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其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娴熟地步的表现,是智慧、理智、胆识和意志四者的独特结合和巧妙运用。
二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对平时积累的教育经验深思熟虑的结果。
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长期而深刻的了解,如果没有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脉搏,班主任就不可能当机立断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其职业的特殊要求。
一个班主任必须具有高度健康而稳定的情绪,他应当有能力把自己个人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情感之外,他必须高度重视自己言行的后果。
因而,讲求“教育分寸”并做到恰如其分,是教育机智能否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
三、论述题
1、论述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将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正如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改变了人类传播文明的方式一样,计算机和网络带来了人们处理和传播信息的革命;同时影响着我们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已悄然开始。
比尔.盖茨描述了未来网络时代教育将出现的一些特点,例如,教育机会将可能对全球所有的人开放,任何地方的学生都能学到最出色的老师教的最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教育水平;信息高速公路使家庭学校变得更简单,允许学生从一系列具有各种质量的课程中挑选内容;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自己获取信息并进行交互活动……事实上,不仅是比尔?F/盖茨,更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在世纪之交预测和展望21世纪的教育图景。
许多研究指出:当电脑技术、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广泛进入学校和千家万户后,教育传播媒体已不再仅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
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学习者将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
由于网络的逐渐生长,学校将突破明显的校园界限,向无形的方向发展。
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限制,社会成员将能获得更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还将在电脑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把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
网络时代将产生教育模式的“三大裂变”:
1.阅读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线性的文本阅读,将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以链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单纯的文字阅读将发展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有机结合。
通过在多媒体软件、因特网、电子数据库和电子百科全书中交互式阅读,极大提高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
现在市场上一些多媒体光盘、电子图书、光盘杂志等电子读物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逐渐普及开来。
2.写作方式的变革。
从手写方式走向键盘、鼠标、光电扫描、语音输入等电脑写作;单纯文字写作转变为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写作;学会进行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交互式的写作。
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或电子出版物的开发。
3.计算方式的变革。
由单纯手工数学计算走向学会使用电脑高速计算;电脑语言将成为文化,去整合传统的读、写、算;图像、声音和影视的数字化,使虚拟现实变成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字化将强烈地影响到教学。
由此网络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三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材;
2.培养内容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并确保有
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3.培养方法应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面对未来,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育是一股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在这个进程中经历极其激烈的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将从现实物理空间进入网络空间,进入数字化的时代。
今天,人们已经通过国际互联网初步了解到如何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控制、传输和使用。
明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将会成为人们谋生的本领,是必须拥有的基本技能。
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加强教育网络建设,发展网络教育,通过优化教育过程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第二篇:西南大学政治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权利: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4、地主占有制:是西方封建制国家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
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
5、国家机构:国家为了维护阶级统治、执行国家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和程序建立起来的各种机关的总和。
6、国际政治格局: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7、两党制: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8、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和干预国家政权控制政治活动的方式的总称。
9、违宪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理、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10、政治改革:改革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他是指对原有事物的改造和革新。
这种改造和革新,可以除去事项中陈旧的方面,发展壮大新的方面,遏制和克服消极因素,保留和注人积极因素,促使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只原有的政治体制下做一些体制上的改变及改良,更本的政治体制不变。
11、政治团体:是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的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12、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13、国家职能:指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能和整体功能。
14、立法机关:指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定、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15、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简答题:
1、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答:第一,国家是按地域划分居民的,而氏族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的。
这种划分,主要是指对地域之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统治和管理。
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管理,即以一定的亲属联系为单位,而国家对居民的管理则是以居住地域的联系为基础。
即以居住区为单位,这种对居民管理形式上的区别,其实质在于,在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域上,居民的成分变得复杂起来,社会成员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血缘关系,而是以阶级
关系为核心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
所谓公共权利,主要是指武装的人和物质的附属物。
武装的人主要包括军队、警察等等,物质的附属物主要指法庭、监狱等强制性暴力机关。
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是没有这些公共权力的,也不需要有。
因为当时没有阶级矛盾和冲突,用不着用这些强制性的暴力手段来解决。
而国家却必须设立公共权力。
因为要解决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之内就必须要有暴力强制机关,这就是国家的公共权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历史作用:第一,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注意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第三,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经济;第四,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第五,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第六,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3资产阶级国家议会监督政府的主要形式? 答主要表现在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议会制国家的议会拥有倒阁权、弹劾权和质询权等几方面。
4、什么叫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通和延续的过程。
途径有家庭学校和社会。
5.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有哪些?
答: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并共同守约的结果。
契约论对于资产
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是现在西方政治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通行的解释。
剥削阶级的国家学说一般都认为国家是一个永恒现象,因此,除了无政府主义从总体上否定国家之外,马克思主义是唯一预言国家将会消亡并且提出系统的国家消亡理论的学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类社会的必然结论,也是对剥削阶级国家学说构成致命一击的理论环节。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发展?答:(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数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3)政治发展的新旧更替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7.分权制衡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分权制衡原则通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安排:⑴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⑵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⑶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通过这些安排,实现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和平衡。
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分权制衡的原则在各国采用的具体形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制。
8.如何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
答: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在阶级社会里,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赖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9、国家机构的特点有哪些?
答:(1)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由于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实现自己的意志,行使自己的统治权力的组织,它只能由统治阶级中极少数积极分子组成,为统治者和同盟者服务,对被统治者进行统治。
(2)国家机构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强制实施。
由于国家
机构以国家名义进行活动,因此它要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把实现阶级专政的任务变成执行整个国家职能,并笔国家暴力手段来保证这些任务的实施。
而国家一切活动经费与国家公务人员的薪俸由国库开支,即通过税收等手段转嫁给社会全体成员来负担。
(3)国家机构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组织系统。
由于国家是统一的整体,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执行国家权力的各个机构都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与任务的工具,不能彼此孤立,更不能相互对立,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发生作用,结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组织系统,以保证国家机构能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正常运转。
10、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有哪些职权?
答: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职权,在各国是不完全一致的,根据各国具体的汉体不同,有的权力大,有的权力小,一般说来,各国议会大体上都拥有以下的职权:(1)立法权,立法权是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利,这是传统权利,也是议会的主要职权。
议会之所以被称为立法机关,就是由于要享有立法权。
(2)监督权
(3)财政权。
11.何为民族?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文化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利益争夺是民族问题产生的阶级根源,民族歧视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12、中国现代政党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在多党派合作中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又一特点。
13、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是什么?答:以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为政治社会化指定方向和道路,确定内容和形式,通过政治社会化把主导政治文化灌输、渗透、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之中,使之具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要求的政治品格、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