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说课稿(精选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玲玲的画》说课稿(精选4篇)
《玲玲的画》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玲玲的画》。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
《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
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
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
从而反映出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依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本课的设计理念为:1、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qing;2、使学生在质疑解读中理解文章的蕴意;3、帮助学生在想、述、读、演、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特点:
(一)情感为线、深度感悟语言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到着急再到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教师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
语言。
例如:课文开始,教师抓住“满意”来理解“端详”的含义,“好的”这个语言的语气;课文中间抓住“着急”来体会“画弄脏了”的不同感受;课文最后抓住“克服困难的喜悦”来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这样,学生在体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析词品句,感受文本中的语言,向学生渗透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以读为本、尊重个性感悟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为了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
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评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且激发学生对于读文的兴趣。
让学生想读课文、爱读课文。
充分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朗读,在交流、评价中理解朗读的方法,依据学生独特的感悟,读出自己的课文。
例如: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时,孩子们可能会说出高兴、自豪、满意、激动、兴奋等多种感受,再让学生读出自己体会到的心情。
在朗读爸爸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爸爸的话,你会怎样说?可能孩子们会怀着沉稳、高兴、兴奋等多种自己感悟到的心情去朗读。
(三)联系生活,拓宽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理解端详一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表演,这样,将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
再如: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坏事变好事的情况。
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例如: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受,读出不同的课文。
这样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课堂反思: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
例如:教师基本功有待加强,特别在教师的语言上,提问应该更加准确,引导应该更加到位等。
再有,教师还应该丰富知识积累,提高文化底蕴,这样可提高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究,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深度训练。
《玲玲的画》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要参评的画弄脏了。
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
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
从而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脑筋”这个词语。
2、体会人物的心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三、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课题
(二)初读学字词
(三)通读理课文
(四)指导写生字
五、教后反思:
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对这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一)清清楚楚抓主线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
该如何下手?考虑再三,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脏作品)——更满意(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同时借助课文中的三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
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
(二)扎扎实实教字词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无疑是一个重点,因此,我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化在了这个环节上。
其实,上课伊始从导入部分就开始了生字教学,在与新朋友玲玲认识的过程中,既完成了生字“玲”的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其余的生字我采用了从词、句到字的教学模式。
即先让生字宝宝出现在具体的词语、句子环境中与小朋友见面,再单独认读。
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种模式更易于学生接受,学生记得更快更牢。
又因为二年级小朋友已有一定的识字经验,因此各个生字的教学又各有侧重,如“催”侧重于形象记忆字形;“筋、收拾”重点正音;“脏”通过看偏旁猜一猜引出它的另一个读音;而重中之重是“叭” 与“趴”的区分,不但在字音上重点指导,而且通过演示、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理解。
把生字放在句子中教学,既便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同时对这些长句先行进行朗读指导,又可以为后面学生读通课文扫除障碍,何乐而不为。
我觉得这样的字词教学还是比较扎实有效的。
(三)认认真真读文本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而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活动主题就是“重视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与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
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
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到着急再到战胜困难后的喜悦,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当然,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个教学过程也暴露了许多的缺点和不足。
如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过于严重,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评价语言也比较苍白,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课堂评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因为课堂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将成为我今后教学工作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玲玲的画》说课稿篇3
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说课稿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
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糟。
看,玲玲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
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
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
我们班的学生更是活跃,上课爱举手发言,甚至爱在座位上接嘴。
他们对语文很赶兴趣,普通话说的好,没有方言尾音,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表达能力一般,词汇量还不够丰富。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以一下(第一课时):
环节一《玲玲的画》是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为了使语文课有一个整体性,让学生先知道本单元教学主题,然后让主体贯穿整个单元教学,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部分,概括出:本单元教学主体是:做善于思考的孩子。
环节二语文的教学,应该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输入,从整体入手,在整体中学习。
所以,在初读课文部分,先让学生认识玲玲,要求读准确,写准确。
引导学生质疑,然后把学生的质疑归纳成: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朗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我按照从简单到困难的层次,让学生朗读课文。
首先是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不能漏字,也不能添字。
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请拼音帮忙,请教同学或者老师。
第二次是请10个学生,分段朗读朗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听,他们读书,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他们按要求读准字音了吗?检查出学生读不准确的字词或者语句,然后重点指导读准确。
这个环节,自主,高效,以学生为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估计“端详、叭、这幅画、收拾、那么糟、脑筋、又在催它”这些词语比较难读。
“叭”这个象声词也很容易读成“趴”,要重点指导。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 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这些句子,学生不容易读流利。
那我就用投影出示这些句子,知道学生,引导学生模仿,把它们朗读准确。
第三次朗读,小学的语文教学,还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层次性知道,通过朗读,达到在读中学,在读中领会的目的。
还是找另外十个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流利,要求比第二次高了。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上两次读书的反馈,学生刚才读书,评读时认真,现在当然就流利了。
环节三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应该贯穿整个课堂。
这个环节,我还是安排了知道学生朗读。
但是,是在前三次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会说:刚才是把文章读通顺了,过了一关。
现在该是动
脑筋默读课文,解决问题的时间了。
刚才说到,玲玲完成这幅画,还经历了一番波折呢!到底她遇到什么麻烦,又是怎么解决的?请用波浪线和单横线在课文里找出来。
以前是会读,现在是读会,动脑筋读书。
学生向老师汇报读书的情况,老师相机板书,在这里,老师是主体,但是在学生是主体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老师在黑板的一条大曲线的高峰处板书:“弄脏,来不及画”“画只小黑狗”。
然后说:在这一番的波折中,玲玲的心情随着事情的发展和变化,也在变化着,可以说是心潮起伏,一波三折啊!我们第四次读书,这次,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体会玲玲的情绪波动,一边读,一边用圆圈找出,在这些情况下,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
(满意—着急—满意)接着指导感情朗读全文,一个同学读1、2、3段;一个同学读4、5、6、7自然段,一个同学读;8、9、10自然段,注意读出玲玲心情的变化。
接着是全班有感情模仿朗读课文。
环节四
任何语文的教学都要有整体性,开始,我是要求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学习课文的,现在,就应该对这个问题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我在出示:
课文写了这样一件事情:
晚上,玲玲不小心把()《我家的一角》这幅画()了,另画一张也()了;正当她()的时候,她接受了爸爸的建议,在弄脏的地方()。
玲玲( )地笑了。
第二天,她的画还得了一等奖。
我说:“刚才,我们反复读书,还画了许多重点词语和句子,这些工作,都是在帮助我们完成这个任务——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句子的形式,你们可以借助板书,把这些句子说完整,如果不会的可以请教学习小组的成员,也可以问老师。
”学生汇报后,我安排学生尝试只看板书,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这节课,就在学生的读书声中结束。
《玲玲的画》说课稿篇4
《玲玲的画》是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
生动活泼的故事:玲玲画了《我家的一角》,准备参加比赛。
可是,不小心被水彩笔弄脏了。
后来,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结果得了第一名。
本文内容简单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所以除了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第九段玲玲爸爸的话之外,我把其它段落的教学放在了第二课时上。
第一课时以识字、朗读和写字写句子为三大模块,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1、会认8个生字,会写“糟、肯、脑、筋”4个生字,能准确抄写爸爸说的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
但以识字、朗读为主,内容会相对枯燥。
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得变换着形式来教学让学生不感觉枯燥。
比如在读词的时候,小老师带读,把“叭”字读错了,正好这个字是我要强调的,很多人都会读作“pa”,我就想,在前几天的一张试卷上不是刚好做到过写出几个形容声音的词的作业吗?这个“嘀嘀叭叭”不就是汽车的声音吗?而且又记了字形,知道了字义。
本来预设的时候,刚开始看题质疑这个环节,孩子们会问“画得怎么样”这个问题的,那在解决的时候,我就会请孩子们仔细看看书上的画,仔细看的这个动作就是“端详”。
因为“端详”这个词是书面语,平常不多见,孩子们有可能不理解。
课堂导入时,对课题质疑后所呈现出的几个问题,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为第二个环节中理清课文内容作好预设。
在一句话、两句话的范围内,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毕竟有限。
但是,在回答出预设问题的基础上,把答案进行简单的串联,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教学环节的铺设,为概括主要内容降低难度。
这堂课,语文所涉及的“听”“说”“读”“写”,“听”听老师读,同学读,然后评价,这里有部分同学也“说”了;“读”,有
自由读,展示读;“写”,是写生字,抄爸爸说的话。
似乎都有了,但“说”这方面,从平常的教学当中,还有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这样专门的一块口语训练,是让我感觉困难的。
所以,这节课,我也很小心翼翼地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就是“在生活中,你遇到过通过动脑筋,由‘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况”吗”,处理这个问题,我很担心,学生会说不清事情,自己先紧张了。
我想,学语文,除了陶冶情操,熏陶自己的人文素养,她的“工具性”也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借这个机会,想请教各位同行,平时应该怎样给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另外,这学期学校的教研内容为提高课堂效率,倡导“三十分钟课堂”,叶老的这个理念在于精简教学环节,最高程度地去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还是很重要的,它引领着整堂课,就好像一个方向灯,指引着各个教学环节的进行,然后逐渐趋向于达到所设定的几个简单但具体可实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