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校语文试卷--上海交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补考卷 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补考试卷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10分)
一、填空题(10分)
(1)关山梦断何处,(陆游《诉衷情》)
(2)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素月分辉,银河共影,。
(张孝祥《念奴娇》)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6),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
(7),燕尾绣蝥弧(王昌龄《塞下曲》)
(8),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9)王维在《终南山》用了互文手法一联的是,。
【考点】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解析】论语识记理解。
【答案】
(1)尘暗旧貂裘。
(2)望中犹记
(3)表里俱澄澈
(4)栗深林兮惊层巅
(5)红酥手,黄滕酒
(6)北极朝廷终不改
(7)鹫翎金仆姑
(8)楼船夜雪瓜洲渡
(9)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2—7题。
(16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
①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②只有回到“人类为什么需要经典”这样一个问题的原点上,才能洞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以肯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有谁不渴望了解更多的甚至全部文学现象呢?可这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了解更多,而是做不到,是不可能。
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只选择他们已知的文学现象中极少一部分加以阐释,譬如,据说中国唐代创作的诗歌大概有10万首之多,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在唐代文学的章节中大体上只会涉及几十位名人,不同程度地讨论几百首诗歌;中国人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所展开讨论的作家一般也都
把提到的作品算在内一般也就在六七百部上下。
在这些中外文学史中集中阐释的作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会称为经典
作家,集中阐释的作品我们也会称为经典作品。
③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全面把握认知对象的愿望,而是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较少的认知投入;二是要了解更多。
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靠近认知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两个目的呢?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
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提供的所谓经典不论恰当不恰当,其核心标准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代表性”,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现
的目的。
④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
历史上经典的选择和确认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反复出现的事实同样证明着经典与人们的认知需要的紧密关联。
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并非都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价值认同、身份确证、理想的达成、生命的安顿等方面。
虽然有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诸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等,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⑤文学经典进行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激励人们把这一切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在外气质。
《诗经》中温柔敦厚的君子、《荷马史诗》中传唱千年的英雄,承载着无数人的价值追求。
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常常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
对于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⑥由于文学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读者有条件、也有可能对作品所提供的生活情景进行二度想象和创造。
无论是对经典意义上的追寻,还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都是读者独立沉思的结果没这种艺术沉思使人经历了一次从形象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和把握世界、超越和驾驭现实的过程,仿佛自己成为对象的主宰,成为审美体验中“原创者”,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
H·帕克曾经说:“我们无力干涉大部分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并在想象中改变它,那时我们就可以像看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来看待它。
”如果我们局限于个人的利害关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如果以艺术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或有意味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⑦学经典应该是一种视域的代表,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每一次攀谈都是一次熟悉而又陌生的谋面,读者所期待的是在与另一视域的交往中得到两样东西:一是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从而获得来自另一视域的支撑;二是寻找新的东西,以拓展和深化自我的原有认知,用耀斯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探险”,这是阅读经典的最为重要的可能性,也是读者获得需要而不曾掌握过的力量的重要途径。
正是在这样一种读者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2.第②段空格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2分)
A.即便
B. 虽然
C.除非
D.尽管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解析】联系语境分析,词性要体现出来。
【答案】A
3. 第③段空行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2分)
A. 管中窥豹
B. 见微知著
C. 窥一斑而见全豹
D. 一叶落知天下秋
【考点】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
【解析】先分析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再放入文段中。
【答案】C
4. 第⑤段画线词语“打捞”在文中指的是。
(2分)【考点】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解析】梳理行文思路后提炼概括。
【答案】发觉经典潜藏的价值意义。
5.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第①段运用设问,以“是什么”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下文的“为什么”。
B. 第②段比较了唐诗总数和文学史选录数量,突出人们对文学经典有所偏好。
C. 第⑤段举了两例,中西古代文学经典中的君子、英雄都是人们理想的样本。
D. 第⑦段借助引用,暗示阅读经典和“探险”一样需要克服陌生带来的障碍。
【考点】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解析】梳理行文思路后提炼概括。
【答案】C
6.纵观全文,概述人类需要经典的理由。
(4分)
【考点】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解析】梳理行文思路后提炼概括。
【答案】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能激励人们将其中理想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有利于读者在独立的艺术沉思中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使读者了解另一视域,拓展和生化自我的原有认知,或者获得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
7.作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另举一例说明理由。
(4分)
【考点】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解析】梳理行文思路后提炼概括。
【答案】阅读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
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钢铁”直接代表着主人公保尔,把保尔比作钢铁,是因为他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孱弱,毫不退缩,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有着宏伟的人生目标,打不败、搬不倒。
保尔顽强如钢铁般的意志并不是一夕形成的,他随着时事更迭,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历经曲折。
保尔的人生经历便是炼就钢铁的过程。
少年保尔,叛逆调皮,反抗意识强烈。
后来,受朱赫来等人影响,参与革命。
经受了敌人的拷打、恋爱的失败、病痛的折磨、精神的痛苦,但最终还是写下了“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样的豪言壮语。
而保尔的这种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孱弱,毫不退缩,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有着宏伟的人生目标,打不败、搬不倒的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人生道路之上必须的品质精神品质。
读了这本书,青少年会以主人公保尔为榜样,学习保尔这种勇于面对苦难的精神,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比如《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平读了此书,再也无法抵挡书籍对他的诱惑,通过读书他开始明白原来在他的原西县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精彩更为浩渺繁华和神奇的世界,原来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卑微即便是他羡慕的人和地方和那个世界相比,也是很渺小和贫困。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每个人在青年时都应该多读书,了解世界,扬起走向远方开辟新生活的梦想的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8分)
咳嗽天鹅
铁凝
①天是越来越冷了,刘富早上醒来就想着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②这时西屋传来香改的咳嗽声。
香改是刘富的老婆,能干却生性邋遢。
每次刘富要找件衣服就很不耐烦。
一拉开柜门,里边的衣服裤子犹如洪水猛兽奔涌而出,劈头盖脸倾泻在刘富身上。
为了这个他和香改一直闹离婚,香改抗不住刘富的坚决,有一天气急地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就没断过。
③刘富洗漱完毕,来到院里朝东窗根望望,那儿有个半人高的小窝棚,是刘富给天鹅搭的。
两个月前刘富和镇长去了一趟内蒙古蓝旗看亲戚,临走时亲戚用个竹筐把这只从芦苇丛里拾来的病天鹅塞进“奇瑞”的后备厢。
回家后镇长说没工夫管病鹅,就把“麻烦”留给了刘富。
④刘富的女儿正念初中,欢喜着上网查天鹅的资料,对照着这只活生生的鹅,她得出结论:它的学名叫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属鸟纲,鸭科。
全球易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女儿把这些信息告诉刘富,刘富记住了咳声天鹅四个字,只是把咳声天鹅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⑤天鹅整天不吃不喝,无精打采的,刘富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琢磨怎么给它治病。
网上说天鹅容易患肠胃炎,刘富观察后猜这只鹅说不定得的是肠胃炎,就大胆给它用氟哌酸加黄连素,只两天,这鹅竟然吃了喝了,那咳嗽一般的叫声也亮堂了。
天鹅养了些日子,显出和刘富挺亲,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和天鹅比着赛。
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稀里糊涂家里就添了女人的咳嗽和咳嗽的天鹅。
⑥转眼间,天鹅来到刘富的家已经两个多月。
一天早晨,刘富迎接了天鹅的问候之后,见它岁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稳,走又走不好。
刘富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原来天鹅的脚蹼干裂了。
刘富的脚就在这时也突然不自在起来,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飕飕地刺痛。
女儿放学回来,刘富催她赶快上网再查,原来天鹅离开水过久脚蹼就会皴裂。
刘富这才用心想想“候乌”这个词。
天鹅是候鸟,小镇既寒冷又没水,能管天鹅一时,却管不了它的一世。
⑦哪里能管它的—世呢?刘富问女儿。
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⑧省城动物固有个天鹅馆。
刘富查看网上的图片,见天鹅们成双结对地在天鹅馆的水池里自在地嬉戏。
女儿查到了天鹅馆的电话,通话后对方同意接受这只天鹅。
⑨晚上,刘富对香改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
香改咳、咳两声没说话,刘富只当是同意。
⑩这天一早,刘富把天鹅装进当初那个竹筐,让天鹅和香改都坐在后排座上直奔动物园。
天鹅馆的景班长出来迎他。
刘富把竹筐放在地上说,看它这脚蹼裂的,快让它进水里泡泡吧。
景班长说不急,我们先要给它体检,这是规定。
说话间两个穿灰大褂的工作人员就领走了刘富的天鹅。
⑪在池边溜达了一会儿,景班长引刘富进了池旁一间小屋,说就在这吃了饭再走,这大冷的天……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肉。
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鲜。
刘富问这是鸭呀?景班长说是鹅,就你送来的那只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盯着景班长。
班长解释说,动物园医生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它太老了,足有25岁了,脏器老化养着它成本太高。
刘富问多老算是老啊?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⑫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饭碗。
当他发动车子时,才觉出从脚趾缝传来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这钝痛从下往上弥浸开来。
该怨谁呢,他想不清楚。
回到家又怎么向女儿交代呢,他更想不清楚。
这时从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嗽声,刘富心里一惊:这不是我那咳嗽天鹅吗?‘他的脖子僵直着不敢回头,生怕一回头那咳嗽声便消失了。
但咳嗽声没有消失,只是由咳、咳、咳变成了吭、吭、吭,像是怕人不耐烦捂住了嘴。
刘富迟疑地扭转头,他看见了歪坐在那里不急不火的香改。
⑬刘富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
早上来时他是想着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
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咳嗽声,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
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
⑭刘富发动了“奇瑞”要快些回家。
他想,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又为什么非在今天不可呢?
8.简析第②段插叙的作用。
(3分)
【考点】分析文中句段的作用
【解析】本题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插叙,可以按照插叙的答题模式来答。
分析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作用。
【答案】运用了插叙,补充情节;交待刘富因香改生性邋遢而坚持离婚(1分),香改气急落下咳嗽病根(1分),为下文刘富误会天鹅的学名及带香改治病伏笔(1分)。
9.第⑧段描写天鹅馆的图片,其用意是(3分)
【考点】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段的理解,文章中描写天鹅馆的图片,与实际情况不符可推知作者的写此的目的
【答案】第⑧描写的是网上的图片中看到动物园天鹅馆中天鹅自由嬉戏的场景,(1分)与下文天鹅的实际遭遇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动物的冷漠无情。
(2分)10.阅读第⑥段与第⑫段画线句,辨析刘富心理上的差异。
(3分)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从划线句中找到可分析的关键词,并分析人物形象。
【答案】“刺痛”侧重于刘富与天鹅感同身受伤痛,(1分)“长了锈”“弥漫”语句指人的虐行让刘富身心受伤。
(2分)
11.下列对小说中的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富待人接物很“不耐烦”,但照顾病鹅时胆大心细。
B.女儿热心救护保护动物,与香改、镇长形成明显反差。
C.景班长待人热情,照章办事,处置年老天鹅合情合理。
D.香改作为小说主要人物,贯穿情节的始终,不可或缺。
【考点】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解析】A选项中刘富待人接物很“不耐烦”言过其实,太过于夸张;B选项的形成明显反差错误,可以理解为衬托;C对景班长的评价错误,他的做法是不合情理的。
故选D
【答案】D
12.赏析小说以“咳嗽天鹅”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6分)
【考点】分析词语在文章的作用。
【解析】紧紧把握全篇是围绕“咳嗽天鹅”,但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细节与香改的咳嗽的关系。
【答案】结构上,引出这篇小说的写作对象---咳嗽天鹅;(3分)内容上,通过咳嗽天鹅反映生态问题不仅仅依赖于人的理性来解决,还要依赖人的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3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6分)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3.《卜算子·咏梅》中词牌名是,题目是
【考点】诗歌文学常识的考查
【解析】略
【答案】卜算子咏梅
14.诗家认为《卜算子·咏梅》虽言咏梅,实为咏怀之作。
请你对这观点展开论述。
(4分)
【考点】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想观点。
【解析】咏梅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多是表达作者志向。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
比必寄托。
物我融一。
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答案】此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长沮、桀溺两人一同耕田。
孔子在那儿经过,叫子路去问渡口。
15.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长沮、桀溺耦而耕.
2.是鲁孔丘与.
3.耰而不耕.
4.丘不与易.也
【考点】实词解释。
【解析】课内实词虚词解释。
【答案】1.耕田2.什么....吗 3.做农活4.改革
16.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长沮、桀溺耦而.耕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曰:“是.也墙往往而是.
C.丘不与.易也而风何与.焉
D.子路行以.告忽魂悸以.魄动
【考点】虚词解释。
【解析】课内外的虚词识记。
【答案】C
17.翻译下列句子(5分)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考点】句子翻译。
【解析】分直译与意译两种。
【答案】①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
②“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些是()(2分)
A.本文设计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则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考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解析】结合全诗,理解本诗表的意思。
【答案】A
19.问津在文言文中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寻找自然意义上的渡口,另一方面是指,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的态度是,孔子的态度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考点】分析作者的情感。
【解析】对文本中文物形象的分析。
【答案】1、改革的方向2、避世隐居3、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翻译:
长沮问子路道:“那位驾车子的是谁?”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又道:“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便道:“他么,早晓得渡口在哪儿了。
”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道:“您是谁?”子路道:“我是仲由。
”桀溺道:“您是那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答道:“对的。
”桀溺便道:“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革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工夫。
子路回来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道:“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
(13分)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②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②祈年、橐泉:宫殿名。
下文的长杨、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20.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2分)
A.其 B.而 C.所 D.以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
【解析】连词
【答案】D
21.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中写“以至近求最高”,点明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即这一处能登高眺远。
B.第一段中写太守近山“未尝知有山焉”是一种缺憾,点名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
C.第一二段叙写筑台的缘起和经过,说明其命名为“凌虚”的原因,是文章内容的重心。
D.文末所谓“世有足恃者”指“夸世而自足”者,作者以此来否定筑台的意义,卒章显志。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解析】注意与原文进行对比。
【答案】B
22.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
【解析】理解句子含义。
【答案】D
23.第③段提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作用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