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修一 (1)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必备知识基础练1.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君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
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
这些主张()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2.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他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这表明商鞅主张()A.重罪重刑B.四民平等C.重农抑商D.以法治国3.现代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
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阖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5.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较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所有改革都有助于社会进步B.改革一定会有风险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7.《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对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均摆脱了内忧外患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C.均未涉及教育改革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2.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3.哲学家贺麟提出“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
下列史论体现该观点的是()A.洋务新政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尝试B.托古改制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C.义和团运动只是农民的暴力运动D.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会成功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推动洛阳走向复兴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一统的重现B.北魏孝文帝改革C.经济重心的南移D.隋唐大运河开通5.谭嗣同曾言:“欲强国,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欲正母仪,必由女教”,“妇学实乃天下存亡之大原也”。
由此可见,谭嗣同()A.借由孔教的名义提出革新要求B.意图推进社会习俗的更新C.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旨在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6.1897年9月,贵州学政请朝廷仿康乾时期招试博学鸿词旧制,创设经济特科,得到清廷认可。
1898 年4月,浙江巡抚奏请加大改造学堂力度,实用人才要逐渐培养。
戊戌变法时,康、梁主张立废八股。
清廷采取了张之洞的科举大改内容少改形式的方案。
这表明当时()A.废除八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各界参与推动科举改革C.政府及官员对改革虚与委蛇D.改革存在急进与缓和的斗争7.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今中国振兴国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并设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时训练)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2024·黑龙江省·单元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
这一局面()A. 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B. 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C. 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 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2.(2024·江苏省·单元测试)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
战国时,出现“客卿”一职,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
“客卿”的出现()A. 使人才异地任职成为惯例B. 有利于私学的发展C. 使“尚贤”思想成为主流D. 促进官僚政治形成3.(2024·河北省·期末考试)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4.(2024·山西省·单元测试)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A. 废井田,开阡陌B. 实行县制C. 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5.(2024·北京市·月考试卷)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 整顿吏治B. 与汉族通婚C. 迁都洛阳D. 推行均田制6.(2024·福建省·单元测试)北宋初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积极探讨国事,并且“尚风节”,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庆历四年(公元1046年),天子“开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诏令州县“皆立学”,一时间书院兴起,讲学之风盛行,这些现象()A. 有助于迅速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B. 体现出知识分子群体积极变革的意愿C. 推动了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D. 表明当时皇权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限制7.(2024·福建省·单元测试)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专项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专项训练一、单选题1.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A.清末新政B.百日维新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2.下表是1904~1910年晚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统计表(部分)。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A.法律实施保障了经济的繁荣B.经济实现了近代化C.政府重视经济的法治化管理D.法律体系不断健全3.北魏孝文帝选官任人,“先尽才学”,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庶族。
李彪“家世卑微”,但有治国之才受到重用。
这一措施()A.促进了民族交融B.放弃了传统制度C.培养了改革人才D.传播了儒家文化4.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商事法律——《钦定大清商律》,它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商业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和商人的合法地位。
《钦定大清商律》的颁布()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B.壮大了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标志着清政府开启自救运动5.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于183年开征厘金(对所有过境商品进行征税)。
很快,厘金制度发展到只征华商(国货)、不征洋商(洋货),致使商户认为与其从农村收购手工业产品进行贩卖,还不如购买贩运洋货,以至于农民农闲期间生产的手工产品逐渐失去了销路。
清政府此举()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C.抵制西方列强保护经济主权D.进行“商战”以争利权6.戊戌变法伊始,康有为就把矛头直指传统的官僚体制,当李鸿章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列尽废乎?”康有为明确表示:“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
”当康有为奉诏请训,荣禄问其如何改革时,康有为回答:“杀二三品以上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由此可见,康有为主张的变法()A.具有民主色彩B.符合晚清实际C.带有激进特点D.违背变法初衷7.20世纪初,晚清政府开始编纂新刑法、民法和商法,并改革传统的司法管理制度。
新刑法废除了凌迟、杖刑等酷刑和体罚措施,将惩罚限于死刑、监禁与罚款,同时引入缓刑与保释等新措施。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必备知识基础练1.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
据此可知,商鞅主张()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非太祖拓跋珪之子孙,皆不得封王;已封者,王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后又进一步对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封禄作出更细致、具体的规定。
这些规定重在()A.促进宗族团结B.强化中央集权C.完善官俸制度D.学习汉族官制3.张居正说:“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于是他()A.整顿吏治B.改革税制C.清丈土地D.减少政府开支4.(2023河南漯河月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5.197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次出国考察高潮。
重要的考察团有以林乎加为团长的中国赴日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乔石为副团长的访问南斯拉夫的中共中央代表团。
这些代表团出国考察旨在()A.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B.完全消除中欧之间的矛盾分歧C.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D.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6.(2023辽宁葫芦岛期末)商鞅变法时,秦国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这一措施()A.说明宗法分封制开始崩溃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C.得到东方各诸侯国的赞赏D.表明秦国建立起君主专制二、能力素养提升练7.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有学者称,西汉桑弘羊的“均输”是把赋税贡品折合成当地“物丰价廉”的物品转运销售,其核心在于“卖”与“利”;而王安石的“均输”则更倾向于从距离较近且价格较低的地区购买上供的物资,其核心在于“买”和“用”。
据此可知,王安石的均输法不同于桑弘羊A.女学的兴起瓦解了封建礼教B.演说成为救亡图存重要方式C.近代教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D.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并存5.戊戌变法期间,维新人士在民间积极组织各种“不缠足”组织,以“天赋人权”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抨击女子缠足陋习。
他们要求加入“不缠足”组织的女性及其亲属也不得缠足,同时解决不缠足女子的婚配问题,由参会同志相互结亲。
据此可知,戊戌变法()A.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B.确立了婚姻自由的原则C.改变了男尊女卑的观念D.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良6.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A.制约了君主权力B.体现了台谏合一C.加强了内阁权势D.削弱了六科权限11.这场持续了11年的改革涉及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等方面,是力图推行西方制度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这次“改革”指的是()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预备立宪D.洋务运动12.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紧迫而又必要的举措还有()①稳定物价①整风运动①抗美援朝①剿匪镇反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13.“翻身农民的子弟开始大量进入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
1952年与1949年相比,农村在校小学生数增加111.8%,中学生增加186.2%。
”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抗美援朝的胜利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五”计划的实施D.中共八大的召开14.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三十条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基础训练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综合检测卷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和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说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领域措施经济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政治实行俸禄制、迁都洛阳文化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A.顺应了民族交融与加强统治的需要B.削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C.推动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实现了汉字在全国范围的使用2、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他建立考成法,“立限考试”“以事责人”,确定公务簿大小事务的轻重缓急,登记在册,有健全六科的职权,形成一个从内阁的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考核考绩制度。
这一制有利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肃清朝堂贪腐之风C.挽救明朝中期危机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3、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后设练兵处,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以督办练兵事务,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八旗、绿营等旧军。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又组建成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为最高统帅。
这些举措()A.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B.实现了救亡图存的目标C.推动了军事的近代化D.抵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4、国民政府时期,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在经济方面开展了“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要求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课一练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1987年邓小平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讲道:“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
”邓小平这一谈话意在( )A.把成功的改革经验加以理论化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肯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D.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2.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由此可推知( )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
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
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4.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
”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救济广大流民B.增加政府收入C.消弭战争威胁D.恢复募兵制度5.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
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
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6.马克思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2.1898年初,康有为鉴于守旧官僚在政权机构中的强大势力,认为立即将欧美议会形式搬入中国还缺乏现实条件,因而提出“设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以审定全规,重立典法”。
据此可知,制度局()A.兼具议政和立法的职能B.是各派别相互妥协的产物C.旨在维护皇权独尊地位D.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取得实效3.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
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
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
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B.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C.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D.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4.姓名是时代文化的镜像,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国庆、新华、抗美、朝生、卫国、建设、国栋等高频名字的出现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A.1946-1949年B.1949-1966年C.1966-1976年D.1976-1989年5.清代大史学家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
”下列属于该帝王亲政后的改革举措有①推行俸禄制、均田制①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①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①创立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①6.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如图本质的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2.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3.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 )A.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彻底清算文革时期错误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5.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大幅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农业税。
这些措施( )A.促使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改变B.使农民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D.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6.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
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
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7.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部分内容。
这些变法措施( )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捐(裁减)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2.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
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
商鞅的主张(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B.体现了重商的思想C.削弱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D.冲击了贵族的特权3.有学者认为,魏初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对此学者观点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改革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B.改革政策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C.统治者政策决定文化发展方向D.民族文化交融势必影响多样性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5.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
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
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B.强化权力的制衡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D.重视前朝的经验6.明朝中后期,大量土地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兼并,农民贫困,府库空虚。
针对这种状况,张居正( )A.推行均田制、三长制B.废除世卿世禄制C.清丈土地、改革税制D.推行“摊丁入亩”7.《明史》记载张居正改革:“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随堂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2024·湖北恩施校考)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这一做法( )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B.削弱了秦对社会的控制C.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2024·陕西宝鸡期中)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
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3.(2024·陕西宝鸡统考)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
这反映维新派( )A.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C.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4.(2024·山东临沂期中)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
这些章程颁布( )A.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B.推动了政治民主化C.缓解了清朝统治危机D.实现了普通话普及5.(2023·全国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6.(2024·湖南名校联考)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明确规定将使用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置”。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
清廷却在1905年主动废除了科举制。
这表明()A.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B.慈禧太后的阶级立场发生了细微的变化C.康梁思想得到清廷的认同D.清朝选官制度被动革新2.1900年,日本天皇在致清朝皇帝的国书中,要求清政府“断不举用守旧顽固之人,亟应简选中外重望有为者派为大臣,另立一新政府”。
英国官员赫德也“忠告”清朝,“认真改革才是最好办法”。
日、英此举旨在()A.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实现“以华治华”目标C.敦促中国政府革新D.打破“东南互保”局面3.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
他指出:率领拓跋鲜卑迈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故以太祖作为拓跋珪的庙号。
孝文帝此举旨在()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4.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北洋官报》在政府官员中流传广泛。
如表为刊载的代表性文A.促进了晚清执政理念的革新B.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C.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D.促进了晚清宪政的发展5.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农家父子兄弟多是不分家的。
商鞅在变法中改造“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社会,先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尔后再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规定男丁(15足岁以上)登记在册。
这些规定()A.旨在加强教化改善社会风气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促使血缘宗法制度得到加强D.强调社会尊卑等级关系6.如图为1951年创作的宣传画。
该作品的广泛流行()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B.反映了农民对合作化运动的拥护C.有利于促进土改的顺利完成D.表明了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7.据下图可知,农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们即将()A.分得土地B.加入人民公社C.承包土地D.加入农业合作社8.有学者指出晚清有两代变革的士大夫,第一代是官僚士大夫,其杰出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第二代是文人士大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答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是晚清时期《两日画报》上的漫画《有点不文明》,编者加了按语:“巡警任意打人,亦实不合警章,但能开明劝导,也不致现像当街。
”此报道最有可能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清末新政时期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D.悖离传统主流思想3.下面是1895~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设立厂矿的投资额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A.实业救国是近代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B.清末新政助推了民族工矿业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D.列强对华重工业资源的掠夺加剧4.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
据此可知,张之洞()A.主张取消君主制度B.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C.坚持中体西用理念D.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6.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这些改革()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B.使清政府摆脱统治的困境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7.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
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
后来,有学者对其研究时发现,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
该学者意在说明()A.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B.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8.1864年,曾国藩重修江南贡院,其后几任两江总督也不停扩建贡院号舍,1875年在此举行的乡试应试人数竟达20600余人。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1)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1.“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
”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A.戊戌政变B.义和团运动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2.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
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A.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B.市场经济211大学“三个代表”C.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D.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方面。
此举旨在A.践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B.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C.利用连环画通俗性教育民众D.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4.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旨在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B.推动中国现代化C.推动洋务运动发展D.维护清王朝统治5.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A.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C.是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D.促进了社会性质的转变6.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
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这一观点A.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程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C.表达了对外开放的思想D.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序幕7.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体制”分别指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限时练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限时练1.下图为某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描述。
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A.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B.在渐进中完成社会转型C.充满着动荡与混乱D.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2.齐国管仲变法中,按照地形将人口划分为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建立了统一的税收体系,还实施了主动型的经济政策,如力图控制市价(平准)、规定度量衡和鼓励发展贸易等。
由此可知,齐国()A.建立起完备的税收系统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实行工商业的官府垄断D.加强中央统治提升国力3.春秋时,管仲回答齐桓公称霸举措时说:“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则)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A.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B.统治阶层努力适应时代大变革C.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D.一夫一妻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4.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秦国此举()A.促进了农业家庭式劳动方式的发展B.打击了贵族阶层特权C.推动了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的形成D.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B.瓦解了门阀势力C.有效缓和了北魏社会矛盾D.促进了民族交融6.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
这一制度的实施()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7.太和十九年(497)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A.商鞅变法的原因B.商鞅变法的作用C.商鞅变法的目的D.商鞅变法的经过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D.尊崇儒术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4.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
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D.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6.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这说明戊戌变法( )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7.雷海宗在其《国史纲要》中写道:“帝制先取消了科举,象征传统文化大崩溃的开始;然后帝制自己也被取消,象征传统制度大崩溃的开始。
”与两个大崩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D.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8.下表是关于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
据此可推知,清末“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B.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C.打破中西之间的藩篱D.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9.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1949年1951年1952年100(基数) 100(1+28%)100(1+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9%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0.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
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
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 )A.为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
这主要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B.易于推动城市改革进行C.使农民享有生产自主权D.能够消除分配中的弊端1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下表经济现象的变化表明( )时间计划生产的计划管理计划供应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13.20世纪末,为适应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中国政府采取的策略是( )A.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B.实施“走出去”战略C.扩大开放的规模D.发展外向型经济14.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这表明中国(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C.引进外资推动,建立外向型经济D.发挥公有制经济市场主导作用二、非选择题16.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帝下诏:“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回答)(3)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孝文帝改革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形,其哪一改革措施突出反映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聪明才智?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启示?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活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了“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 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
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的表格,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
结合史实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B 材料“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强调了商鞅变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因此,材料主要解释了商鞅变法的作用,故B项正确。
2.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革除鲜卑族的旧俗,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故C项正确。
废分封、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A项错误;实行盐铁专营、尊崇儒术是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故B、D两项错误。
3.A 根据材料“安石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王安石变法和北宋灭亡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不足,与社会管控无关,故D项错误。
4.A 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作为明朝的改革家,但是死后的遭遇令人惋惜,主要是其改革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
作为封建王朝的明朝统治的基础是地主阶级,而不是宦官,故B项错误;张居正的改革并未触动明朝内阁制度,只是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故C项错误;D 项说法太绝对,故错误。
5.A 梁启超认为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项;戊戌变法借鉴了日本明治维新与外国经验,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主要依靠光绪帝的支持,没有发动民众,故C、D两项错误。
6.C 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说明戊戌变法使知识分子明确了时代使命,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
资产阶级的实力来自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信息未强调资产阶级实力,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和增强了革命的社会基础无关,故D项错误。
7.A 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
8.B 材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君上大权”14条、“议院不许干涉君主”体现清末“新政”的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体现了其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
9.B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从表格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农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当选。
10.D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包含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内容。
所以,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故D项正确。
11.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故A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贡献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非推动城市改革,故B项排除;C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而非政策制定的目的,故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12.D 根据表格相关数据可知,计划的因素在逐渐减少,反映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故D项正确。
A、B两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C项。
13.B 20世纪末,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适应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故B项正确。
据题干“20世纪末……适应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已经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故A项错误;扩大开放的规模,属于“引进来”战略,故C项错误;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已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
14.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体制”是指计划经济体制,第二个“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
15.B 材料中“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中放宽市场准入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引进外资”的表述与材料中“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不符,故排除C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是前提,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