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石中学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研学稿(编号:(1))
主备人:江丽华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授课时间:第周
班级:初二()班学生姓名:学号:
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一、学海导航
【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作者名句】:
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填空助读】:
填出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自主——合作
(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思路】【对象】【内容】【特点】:景色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景色奇丽)
:自然景色,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环境优美)桃源人精神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愉悦安宁)
社会风尚便要还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疏通文意后,完成以下练习:
本文以为线索,按顺序,记叙了渔人、、、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渔人都讲了些什么?为什么桃花源人听了会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3、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原因是()
A.渔人“志”得不准,所以难以寻找。
B.让人觉得桃花源似有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C.照应开头“异”字,进一步渲染了神秘色彩。
D.暗示桃花源所处的位置太隐蔽,是难以找到的。
三、当堂训练(2020湖南娄底中考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
..(互相通达)
..(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巩固拓展,分层发展
1、请给加点词释义(抢答形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
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
..(),并怡然自乐。
..()垂髫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
..()邑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2、根据解释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
: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老人小孩。
: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没有人探求。
:和世俗隔绝。
3、陶渊明生活在一战乱频繁、社会黑暗的时代,他为什么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如何看待陶渊明这样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