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研究进展
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最早提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温室气体库、汇和源的定义,并要求统筹兼顾把应对气候变化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又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途径,也就是说在政府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把排放权当作一种商品,进而可以进行排放权的交易,即简称“碳交易”。
直到2003年布伦特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低碳经济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
Stern N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动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形成高效能低排放的新发展模式[2]。
Charles Levy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发展碳封闭技术、制定碳交易机制为措施,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3]。
2005年以来国内开始开展低碳经济研究。
付允等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三低三高,具体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及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4]。
陈跃等将低碳经济划分为广义目标性定义和狭义目标性定义,其中广义定义突出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从整体可持续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对人类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才能最终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使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
在狭义目标性定义中更强调要素间的“协同性”,强调当下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只有经济发展同节能减排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5]。
崔宁提出低碳经济是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理念下进行生产,用节能减排的方式抑制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恶性影响[6]。
2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Mazzarino M通过研究表明运输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所有产业中的三分之一左右,即运输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行业[7]。
Rehan R等认为水泥行业是各产业中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之一,并提出了清洁生产、排放交易、联合履行的方式降低碳排放[8]。
Ramanathan R运用DEA方法对GDP、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进行分析,Ugur Soytas等运用VAR模型的方法以美国能源消耗、GDP以及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为对象进行分析,都得出GDP增长与能源消耗有关[9][10]。
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通过模型对GDP、人口、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11]。
而Michael Dalton
运用了PET模型分析对碳排放量研究,得出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中除了人口数量外,人口结构同样会影响碳排放[12]。
Fan Y等通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以及低碳技术水平要素由于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13]。
朱勤、林伯强、万兴伟都通过分析得出能源强度对碳排放产生影响[14—16]。
但朱勤又认为经济产出效应对碳排放中贡献度最大[14],林伯强通过对Kaya恒等式修正得出对碳排放影响最大出来能源强度外,还有人均GDP[15]。
3 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开始较早,并且在研究中重视低碳经济的专项评价,包括低碳政策、低碳排放、低碳技术等领域。
Babiker M K通过量化分析发达国家进行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效果,得出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会对工业化国家的碳排放产生影响,并且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高的碳排放[17]。
Lee以灰色理论、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对三种不同的碳税进行评价对比,为之后碳税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同时为各国发挥碳税效果提供理论基础[18]。
Mao R等从运输基础设施出发,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法量化分析S市的碳排放的道路建设与维护对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碳足迹从而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建议[19]。
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相较于外国学者更加注重综合评价,但由于没有统一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要素及所用方法方面差别较大,有其不同的针对性。
对全国省域进行评价的研究中,江正平等在构建以省域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表明我国的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不足,要加快研发,提高清洁能源利用[20]。
阳玉香以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三十个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21]。
郑伟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分,由此展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22]。
潘文砚,王宗军以DPSIR五因素模型框架为出发点,对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KPCA法进行评价,提出:我国各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具有明显差异,即东部高于西部地区、南部高于北部地区[23]。
李沙浪等通过TOPSIS模型的构建,以2004至2011年全国30个省份为对象,对其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进一步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其分析评价,弥补了传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中只关注评价指标选取以及评价模型设计的劣势,为之后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24]。
以具体省市进行低碳评价的研究中,何宜庆等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西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直观评价江西省11个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与建议[25]。
李晓燕、邓玲将我国四个直辖市作为评价对象,从三
层次进行城市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构建,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其现存问题和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26]。
史学飞等通过建立以经济、社会、环境和碳排放等指标的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以天津市2000—2015年十五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对象进行评价, 得出影响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并提出改进低碳市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生活、宣传绿色出行的可行性建议[27]。
4 S市低碳经济进展研究进展
莫凡、刘春蓉都在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且刘春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S市由于受到了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影响,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28][29]。
罗永琼从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角度出发对S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30]。
虽然国内有学者对于低碳经济进行研究,但大多数学者站在国家角度进行评价或者省域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缺乏对于S 市域的低碳经济研究,本论文将针对S市独特的发展现状进行低碳经济评价,并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罗勇琼.论发展低碳经济和S特区可持续发展[J].特区经济,2010(06):13-15.
[2] 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J].south Afric
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75(2):369-372.
[3] Charles Levy. “A 2020 Low Carbon Economy”,A Knowledge Economy Pr
ogrammeReport.2010.
[4]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8(03):14-19.
[5] 陈跃,王文涛,范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23(04):124-130.
[6] 崔宁.新常态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7(01):74
-76.
[7] Mazzarino M.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evaluating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due to the transport sector in Italy[J]. Energy Policy,2000,28
(13):957-966.
[8] Rehan R et 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 implicati
ons or the cement industr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5,8(2):105
-114.
[9] Ranmnathan R. A multi-factor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
g world GDP,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Technolog
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6,(73):483-494
[10] Ugur Soytas et al.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482-489.
[11] 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 et al.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
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 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5(3):602-615.
[12] Michael Dalton.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 Economics,2008,30(2):642-675.
[13] Fan Y et al. Analyzing impact factors of CO2emissions using the STIRPAT
model[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6,26(4):377-395. [14]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吴开亚.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
析[J].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15]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
2010,45(08):66-78. [16]万兴伟,王秋敏,孟欣.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09):46-47.
[17] Babiker M K. Climate change policy, market structure, and carbon leakag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2):421-445.
[18] 闫辉.山东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
13.
[19] Mao R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of urban roads via life cycle
assessment: Case study of a megacity-Shenzhe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66(166):40-48.
[20] 江正平,张伟,雷亮.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广东
农业科学,2012,39(01):212-216.
[21] 阳玉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2(16):63-66.
[22] 郑伟.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2
7(04):61-65.
[23] 潘文砚,王宗军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金融与经
济,2016(04):55-59+91.
[24] 李沙浪,雷明.基于TOPSIS的省级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其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S1):741-748.
[25] 何宜庆,文静,袁莹莹.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西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分析[J],
企业经济,2011,30(12):65-67.
[26] 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
讨,2010(02):82-85.
[27] 史学飞,孙钰,崔寅.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法的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
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3):247-252.
[28] 莫凡.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及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4.
[29] 刘春蓉,黄宁生,匡耀求.经济新常态下广东低碳经济发展再考量[J].统计与决
策,2016(1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