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疗法文献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文
一、腕踝针疗法文献考
㈠腕踝针的形成
腕踝针疗法指的是按照病症表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在腕踝部特定刺激点皮下进行针剌的一种治疗方法。
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张心曙教授受电刺激疗法的启示,发现电刺激对某些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应,于是他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讨论,根据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规律,三阴三阳经分别分布在上下肢的内外侧面,左右对称,于是他们将电极放在腕踝部某些穴位上(如内关、外关、三阴交、悬钟等)治疗官能性麻木、肢体瘫痪及腰腿痛等病症见效。
治疗过程中当移动电极时,他们发现腕踝部一定的点,同身体一定的部位有联系。
譬如治疗头痛时,刺激腕部的前内侧缘,前额部疼痛消失,但颞部疼痛仍然存在:如果再加上刺激内关穴,则颞部疼痛消失。
通过不断探索与总结,他们在腕踝部各定六个点,并将身体大致划分成六个相应的区,以此作为治疗的基础[1]。
这可以说是腕踝针疗法正式问世之前的雏形。
㈡腕踝针的发展过程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电刺激疗法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同时病人接受治疗时又有一定的痛苦,到20世纪70年代,张心曙教授正式将电刺激改为针刺疗法,开始在临床试验。
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针刺方法也由最初的直刺,逐渐改为皮下平刺,并逐渐推广,随即,腕踝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开始迅速的为世人所认识和接受,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及应用体系。
㈢腕踝针疗法的应用
应用腕踝针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通常须遵循“查区”、“选点”、“针法”这三个步骤。
“查区”,就是在进行治疗之前,首先要查明病症的所在部位;“选点”,就是根据病症所在部位,有针对性地在腕部或踝部选取进针点;“针法”,就是针刺的方法,操作时要求皮下进针,要表浅,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
应用过程如下:
⒈查区:查区的目的是为选点提供依据。
大部分常见病症在身体上都能够确定表现部位。
为应用方便,通常将身体两侧各划分成六个纵行带状区域(见图1、2、3),头颈躯干方面,以中线为界,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由前向后划分如下:
1区:沿前中线两侧的区域。
包括颈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
如常见的前额部头痛、结膜炎、鼻塞、流口水、咽喉痛、气管炎、胃痛、痛经、遗尿、白带增多等都属于该区病症。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
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以及侧腹部等。
如后牙痛、哮喘、肝区疼痛等都属于该区病症。
3区:在身体前面的外缘,范围狭窄。
头面部,沿耳廓前缘的垂直线;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此区出现症状较少。
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
包括头顶、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
如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痛以及腋窝以下的胸、腹部疼痛都属于该区病症。
.
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
包括头、颈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
如落枕、肩痛等属于该区病症。
6区: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
包括后头部、枕项部、脊柱棘突与椎旁。
骶尾部、肛门等。
如后头痛、项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都属于该区病症。
四肢部位:当两上肢和两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两侧互相靠拢的位置时,前面的一条线相当于前中线,后面的一条缝相当于后中线,所以,上下肢6个区域的划分与躯干相仿。
⒉选点:查明了病症在身体的哪个区,就可在腕部或者踝部选取同的进针点。
因此,必须熟悉各进针点的位置。
腕部进针点大致取在腕横纹上二横指一圈处各点记作:上1、上2、上3、上4、
上5、上6(见图4)。
上1:尺骨内缘与尺侧屈腕肌健之间,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
上2:腕掌面的中央,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部位。
上3:靠挠动脉外侧。
上4:手心向内,在拇指侧的侥骨缘上。
上5:腕背面的中央,即外关穴部位。
上6:小指侧的尺骨缘后方。
躁部进针点:大致取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
各点记作:下1、下2、下3、下4、下5、下6、(见图5)。
下1:靠跟腱内缘。
下2: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下3:胫骨前缘向内一横指处。
下4: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下5:在外侧面,靠腓骨后缘。
下6:靠跟腱外缘。
腕踝部的六个进针点中,1和6、2和5相对,4在内外两面的交界上,3很少用。
各区病症与进针点可参考下表(表1)
表1 各区病症与进针点
分区病症进针点
上1 前额部头痛、麦粒肿、结膜炎、眼球胀痛、视力模糊、视力减退、鼻
塞、流涕、嗅觉丧失、三叉神经痛、前牙痛、流口水、急性咽炎、“梅
核气”、气管炎、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心绞痛、高血压、偏麻
企、全身皮肤搔痒症、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精神症状(以癔症
性为主)等。
上1
上2 前颞部头痛、后牙痛、下颌部痛、胸痛、胸闷、回乳、哮喘、手掌心
痛(↓)、指端麻(↓)等。
上2
上3 高血压、胸痛(腋前线部)等。
上3
上4 头顶痛、耳呜、耳聋、耳咽管堵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肩周炎(肩
关节前部痛)、胸痛(腋中线部)。
上4
上5 后颞部头痛、肩痛、肩周炎(肩关节外侧部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
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指颤、肢颤、舞蹈症)、肘关节痛、腕和
指关节痛(↓)等。
上5
上6 后头部痛、枕项痛、颈胸部脊柱及椎旁痛等。
上6
下1 上腹部胀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搔痒症、跟痛(↓)
等。
下1
下2 肝区痛、侧腹部痛、过敏性肠炎。
下2 下3 膝关节(内缘)痛等。
下3
下4 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
碍(瘫痪、肢颤、舞蹈症)、趾关节痛(↓)等。
下4
下5 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5
下6 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脚
前掌痛(↓)等
下6
注:(↓)表示针尖方向朝下或朝指(趾)端。
临床应用腕踝针时,选取进针点需参考以下原则
⑴对于能明确定位的一类病症,进针点应取在病症所在区域的同一侧。
以横膈为界做一横线,病症在横线以上时针腕部,在横线以下则针踝部;病症在前中线上时选取两侧上1或下1,后中线上时选取两侧上6或下6;
⑵几种症状同时存在时,.如果其中有疼痛的症状,可首先根据疼痛所在的区域来选取进针点;如果是运动方面的病症,比如瘫痪、震颤、舞蹈症等,症状在上肢的
可以针上5,在下肢时,可以针下4。
对于一些不能准确定位的症状,如失眠、盗汗、全身搔痒症等,可选取两侧上1。
⒊针法:通常采用30或32号1.5寸不锈钢毫针。
针体要直且无破损。
病人体位一般不限制,但在针踝部的时候通常应取卧位。
在对患者进行针法操作之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并对患者进行仔细检查,明确病症部位之后,再进一步确定进针点以及针刺方向。
通常情况下,进针点的位置不变,但是如果针体通过的皮下有较粗血管或者针尖要刺入皮肤之处疼痛明显以及针尖的方向需朝下时,均须将进针点的位置沿纵的直线方向适当移位。
针刺的方向一般朝上,如症状在手、脚等部位施,针尖就要朝下刺。
选好进针点以后,常规消毒针体与皮肤。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⑴进针手持针柄,使针体与皮肤表面成30度角,先用拇指端旋转针柄,使针尖通过皮肤。
过皮后即将针体放平,贴近皮肤表面,顺直线沿皮下表浅部位进针。
进针时,宜稍缓慢,针下感觉要松,如有阻力或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都说明针尖已深入肌层,此时应将针尖退至皮下更表浅的部位,再行刺入。
通常刺入皮下的长度为1.4寸,此时即可观察原有疼痛症状是否有所消除,必要的时候须进行调针。
⑵调针这是操作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进针后,如果原有疼痛等症状未能完全消除,可能的原因与处理办法如下:.
①针体刺入的位置不够表浅。
处理时,应先退针,然后尽可能沿皮下更表浅的部位再行进针。
②针尖的方向不准或者是针尖未沿纵的直线方向插入,或者是针插入后原有症状向旁转移时,应当在须稍退针后,将针尖的方向作相应的偏斜,然后再刺入。
如病症恰在中线上,进针时应使针尖略偏往中线方向。
③针体刺入皮下的长度,有时也有关系。
有的是针体进入皮下的长度不够,此时可将针完全插入;有的是在原有症状的部位出现麻木感、沉重感,甚至出现头晕、心慌等一系列新的症状,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针体插入过长,应立即稍退针直至症状消失。
经调针后如果患者症状仍未消失,可继续留针观察。
⑶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对于慢性病症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留针时不做提插捻转等强刺激手法。
⑷拔针用消毒棉球压住针孔,然后迅速拔针。
二、腕踝针疗法文献统计与分析
㈠腕踝针疗法文献的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腕踝针疗法是具有独立体系的一种的治疗方法,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多以临床报道为主,涉及的理论探讨相对较少,而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源更显匮乏。
故而本课题文献的研究方向主要从腕踝针疗法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文献的种类和腕踝针疗法主要的研究内容等方面入手,对这些内容进行计量学统计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同时,通过这次研究详细学习腕踝针疗法的形成过程、理论机理探讨并探求腕踝针的临床应用发展现状和水平。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分别以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为检索工具,以“腕踝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再分别以年代、刊名、文献种类、研究内容等为检索依据,进行检索和二次筛选,并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相关内容和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我国腕踝针疗法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最终得出腕踝针疗法文献中各项具体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水平。
以“腕踝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计检索到CNKI和维普的相关文献总数量为608篇。
具体过程和检索结果如下所示:
⒈利用CNKI,限定年代,得到相关文献406篇。
其中,1976年之前无相关文献,故年代限定为1976-2010年12月30日。
⒉利用维普,年限限定为1989-2010年12月30日,得到相关文献202篇。
㈡文献统计分析
⒈腕踝针疗法文献的筛选与剔除标准
⑴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的第一轮筛选与剔除标准为:
①腕踝针疗法文献检索结果中优先剔除检索系统中两篇文献来源为国家标准,题名为:《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的两篇文献。
因无法下载和统计期刊来源及年代。
故予以剔除。
②对于两个检索系统中所重复的相关文献,本课题以CNKI为主,优先剔除维普上检索到的重复文献。
③对于在同一个检索系统中先后2年或者隔年重复出现的文献。
保留最早发表的文献。
注:因剔除标准2和3中所剔除文献而造成的文献期刊分布统计分析结果的影响,本课题不予以分析与讨论。
⑵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的第二次检索与筛选标准
第二次筛选过程不进行总体踢除相关文献的操作,主要以文献的分类整理为主。
分别对文献的分布年代,期刊种类,文献的种类以及腕踝针疗法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整理。
并进一步得出相关结论。
在各类文献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对一些无那纳入相关分析方法的文献在相关的分析过程中予以剔除。
⒉腕踝针疗法文献的年代分布规律
经第一轮筛选得到中国知网和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的相关文献共计423篇。
各年代的文献分布数量见下表2-1所示,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腕踝针疗法的文献首次正式发表年代为1976年,根据文献分布年代来看,此时处于诞生期的腕踝针疗法在其后的18年时间内,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
直到1994年开始,腕踝针疗法的年度文献数量首次达到了11篇。
并在其后几年呈现出了小波浪式上升的趋势,2009年,文献数目达到30篇,成为腕踝针文献中年代分布篇数最多的一年。
这一结果说明,自1994年开始,近现代腕踝针疗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已经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但是具体的发展趋势我们无法通过此表格的数据得出准确结论。
为进一步通过分布年代来研究腕踝针疗法的发展趋势,我们以5年为一个阶段,再次对腕踝针文献篇数进行统计同时还将这些阶段内文献的数量所占文献总数的百分比做了详细计算并予以统计,具体结果参见表2-2所示。
参照表格中的统计数据,我们归纳了腕踝针疗法自问世以来的发展历程,这一疗法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6-1995年,腕踝针疗法的雏形首次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张心曙等人正式定名并开始向医学界推广应用。
结合表2-1,到20世纪90年代的前三年,腕踝针疗法在这一时期不但一直存在,并且在阶段文献数量上以较小的幅度在增加,只是文献的数量较少。
因此,这段时期可以称作是腕踝针疗法发展的初期阶段。
通过对表2-2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每个阶段的文献量都相对较少,文献数量的百分比却是在逐步增加,增幅也是不断扩大的。
这说明腕踝针这个新生疗法的形成发展是稳步渐进的而且预示着它本身存在的正确性,
同时也肯定了腕踝针疗法的前景是比较可观的。
第二阶段:1996-2010年,这一时期,腕踝针疗法文献的数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可见腕踝针的发展前景确是广阔。
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腕踝针疗法在这一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之前相比,不但文献数量上有明显的提高,增幅也仍旧是在不断增加的,这说明腕踝针疗法问世后,并没有逐渐消失,而是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被广泛报道,临床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能够让腕踝针疗法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1976-2010年各年代文献的数量分布以及文献数量的阶段分布和所占文献总量的百分比见下表2-1和2-2:
表2-1 1976-2010年腕踝针疗法文献年代分布(见下页)
年代文献量
(篇)年代文献量
(篇)
年代文献量
(篇)
年代文献量
(篇)
2010 23 2000 21 1990 8 1980 2
2009 30 1999 14 1989 5 1979 1
2008 20 1998 23 1988 4 1978 4
2007 25 1997 16 1987 6 1977 5
2006 17 1996 26 1986 5 1976 6
2005 17 1995 10 1985 6 1975前 0
2004 28 1994 11 1984 3
2003 25 1993 6 1983 2
2002 14 1992 4 1982 5
2001 22 1991 6 1981 3
表2-2 1976-2010腕踝针疗法文献计量统计表
年代文献量(篇)百分比(%)
1976-1980 18 4.26 1981-1985 19 4.49 1986-1990 28 6.62 1991-1995 37 8.75 1996-2000 100 23.64 2001-2005 106 25.06 2006-2010 115 27.18
注:表2-2的柱状图示请参照下页。
⒊腕踝针疗法文献的期刊分布规律
通过对有关腕踝针疗法文献的423篇相关文献进行二次检索和筛选,我们对这些文献的发表期刊进行了分类整理。
在进行筛选的423篇文献当中,有14篇未注明出处,此处统计分析时予以剔除,其他的409篇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分别刊登在了155种国内期刊上,其中部分具体分布见下表3所示:
表3 腕踝针疗法文献期刊分布统计表
期刊名称文献量
(篇)
所占总文献量的
百分比(%)
中国针灸 43 10.51 针灸临床杂志 35 8.56
上海针灸杂志 21 5.13
中国民间疗法 16 3.92
陕西中医 12 2.93 辽宁中医杂志 10 2.44 总计 137 33.50
图2 腕踝针疗法文献期刊分布统计
注:上表3中统计数据为腕踝针疗法文献期刊分布中文献量10篇(包括10篇)以上的所有期刊。
通过二次筛选和统计分析,腕踝针疗法文献期刊分布中所载文献数量达到10篇(包括10篇)以上的期刊有6种,共计有137篇文献。
占腕踝针所有期刊文献总量的33.50%;其他未载入表格进行统计的期刊中,文献量占9篇和8篇的各1种,共计17篇;文献量6篇的有2种,共计12篇;文献量5篇和4的各5种,共计45篇;文献量3篇的17种,共计51篇;2篇的28种,共计56篇;1篇的88种,共计文献量88篇。
由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文献量为1-2篇的期刊有116种,占文献量的百分比为28.36%,占所载文献期刊总数的百分比为74.84%。
前面所统计的中国针灸、针灸临床杂志以及上海针灸杂志,虽然杂志的文献量较多,共计99篇,却也只占到了文献总量的24.21%.,而所载文献期刊总数的百分比为却为1.94%,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腕踝针疗法文献的期刊发表文章分布比较分散,虽然年代分布当中,文献的数量有阶段性的增加,但由于腕踝针疗法的文献分散程度比较大,所以无法形成核心期刊。
⒋腕踝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
在所筛选出的423篇腕踝针疗法文献当中,经过二次整理和筛选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文献主要以临床报道为主,其中以腕踝针疗法报道和腕踝针结合其他疗法治疗疾病的病例报道居多,文献综述类以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相对较少。
具体文献类型的数目可参考表4所示:
表4 腕踝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
文献类型文献量(篇)所占总文献量百分比(%)
腕踝针疗法治疗病例报道 181 42.79
腕踝针结合他法治疗病例报道 92 21.75
腕踝针综合疗法(结合2种或以上其他
53 12.53
疗法)治疗病例报道
14.42 文献综述类 61
7.09
基础理论研究类 30
0.71 实验研究类 3
0.71
医用软件开发类 3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腕踝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当中以腕踝针临床病例报道为最
多,这里面包括了通过单独运用腕踝针疗法治疗疾病的181篇、运用腕踝针疗法结合
他法治疗疾病的92篇以及腕踝针综合疗法治疗疾病的53篇文献报道,共计文献数量
为326篇,占到了总文献数量的77.07%。
其中,在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的报道文献中,
又以结合体针、推拿和电针疗法的文献数量为最多,分别为20篇、10篇和7篇,同
时,运用腕踝针综合疗法的文献数量也达到了64篇之多。
这说明腕踝针疗法在临床
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推广,除了作为主要方法来治疗疾病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应用
十分广泛的辅助类的治疗方法,在众多的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图3 腕踝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
腕踝针疗法文献综述类的文章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虽然只占到了总文献数量的
14.42%,但是对比腕踝针形成和发展的时间,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是需要一定的
时间来验证和发展的.这也决定了腕踝针疗法文献综述类,以及表中的基础理论研究
类和实验类文献报道数量上相对较少的必然性。
在有关实验类的3篇文献报道当中,
一篇是有关腕踝针对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另外两篇分别是对大鼠运用腕踝
针研究痛阈和对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大鼠中枢镇痛递质的影响。
在医用软件开发类文
献当中,王士勇等将腕踝针疗法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开发了关于腕踝针疗法在教学中
可以虚拟应用的《腕踝针虚拟教学系统》。
结合表4,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腕踝针疗法在临床的应用过程短暂,尚未形
成真正的发展时期,仍是处于起步阶段,文献类型分布以临床治疗和研究为主,其分
布相对合理,只是腕踝针疗法的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综述类文献的数量较少,是腕
踝针疗法文献研究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临床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应适当进行研究以求
更好的发展。
三、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讨
㈠腕踝针疗法临床文献治疗疾病的种类
表5 腕踝针疗法临床文献治疗疾病种类的分布
疾病种类文献量(篇)占总文献量的百分比(%)
骨伤科 125 42.09
神经系统 56 18.86
五官科 17 5.72
妇科 14 4.71 消化系统 13 4.38
儿科 11 3.70 泌尿系统 10 3.38
未分类 37 12.46
图4 腕踝针疗法临床文献治疗疾病种类分布
通过腕踝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中所得到的326篇临床相关文献,我们看到了腕踝针疗法所治疗疾病的范围之广泛。
为了进一步详细探究腕踝针疗法临床治疗疾病的具体种类,我们对这326篇文献再次进行了新一轮的筛选,筛选的过程主要以临床治疗疾病的种类为主。
具体的筛选标准如下:
⑴.对于腕踝针疗法文献中不涉及治疗疾病种类的文献(经验类,总结类等)予以剔除。
⑵.部分文献涉及到疾病种类但是以症状命名(像头痛、眩晕、胸痛、胸胁痛等)而无法进行分类的,本次统计数据中不予以剔除,将这一类单独划出。
经过最终的筛选与计量学统计分析,我们剔除了与此次筛选标准不符合的腕踝针临床文献共计29篇。
剩余的297篇文献中,以骨伤科以及神经系统的病症居多,其他种类疾病的文献量基本相当,差距不是很大。
具体数据结果见下页表5所示:此外,涉及皮肤科病症的相关文献有6篇,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相关文献有5篇,肛肠科的相关病症文献有2篇,呼吸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的相关文献各1篇。
据此,结合对表5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腕踝针临床文献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相关文献篇数最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文献量次之,其他类型疾病的文献篇数只是略有差距(内分泌、肛肠科和呼吸系统、结缔组织系统的疾病除外外),但差距都不大。
现将相关疾病文献量在3篇以上的疾病文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简单记录各个类型的并将相关文献分析如下:
⒈骨伤科病症
腕踝针疗法文献中关于骨伤科病症的疾病种类中,以腰部疾病居多,主要的包括腰椎键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的18篇,腰痛和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文献25篇;其次是肩关节的病变,包括肩周炎、颈肩痛、肩背肌筋膜炎等35篇;颈部疾病主要以颈椎病为主,有关颈椎病的文献共9篇,落枕的4篇;急性组织损伤的文献有10篇。
此外,相关文献中还有踝关节扭伤的文献5篇,烧伤换药镇痛的文献5篇,坐骨神经痛的2篇,颞下颌关节炎2篇,骨痹、腱鞘炎、髌骨软化症、臀肌筋膜炎、网球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经筋病、脊柱小关节紊乱、梨状肌综合症和胸椎小关节紊乱各1篇。
徐斯伟[2]将8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电针法、电针合腕踝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20次)。
结果显示:电针合腕踝针组的治愈率(55.0%)明显高于电针组(32.5%)。
结论:腕踝针能显著提高治愈率;电针合腕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李建媛[3]将130例腰椎骨质增生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加灸疗)和对照组(电针组),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苏江涛等[4]采用随机单盲假针刺对照试验,对60例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进行治疗观察。
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腕踝针能显著减轻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起效迅速;患者对腕踝针镇痛疗效预期越高,镇痛作用越好;该疗法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刘保新等[5]对45例记性腰扭伤患者运用腕踝针结合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治疗1周后,痊愈40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100%。
朱秀平等[6]采用腕踝针针患侧上肢5、6区,配合肩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而后用温针灸肩关节周围的明显压痛点(即阿是穴);并与对照组采用电针刺肩骨禺、肩贞、肩骨翏等穴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86例,其中治愈57例,占66.28%,显效18例,占20.93%,好转8例,占9.30%,总有效率96.51%;对照组70例,其中治愈34例,占48.57%,显效15例,占21.43%,好转6例,占8.57%,总有效率78.57%。
两组对照P<0.01。
结论:腕踝针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肩凝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电针疗法。
黄川等[7]将36例偏瘫性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18例。
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腕踝针结合中低频混合电疗治疗,治疗30 天后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在疼痛程度、上肢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效果明显(P<0.05,P<0.01),而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腕踝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