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工作坊模式在急诊室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R工作坊模式在急诊室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CPR工作坊模式在急诊室护士分层培训中的效果。

方法:根
据各层次护士培训的要求,设制特定的情形,采用CPR工作坊模式对急诊室26
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比较培训前后急诊室护士专科理论、急救技能考核成绩及
医生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培训后急诊室护士专科理论、急救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团体协作能力增强,医生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大大提高。

【关键词】CPR;工作坊;急诊室;分层次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372-02
工作坊是利用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参与者聚起来,针对一项
或多项讨论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凝聚共识的一种活动方式。

是目
前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1]。

急诊室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
的科室,而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室最紧急的突发事件,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抢
救成功的关键。

传统培训往往以单项技能、单人操作为主,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定
期一对一进行考核。

此模式缺乏团队综合素能的锻炼,不能体现各能级护士的特点,不利于护士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临床抢救时紧张的急救情境使急救成员心
里压力大,难以发挥原有的单项技术操作水平,且现场分工不明,团队配合不默契,影响抢救质量[2]。

自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科采用CPR工作坊模式
对急诊室护士进行分层次培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急诊室注册护士26人,年龄24~46岁;文化程度:中专2人,大专16人,本科 8人;层次:N0 3人,N1 4人,N2 8人,N3 6 人,N4 5人。

1.2 方法
1.2.1各层次护士CPR培训要求
1.1.2培训内容
根据《江苏省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的精神,结合各层次护士CPR培
训要求进行培训。

理论包括:心肺复苏团队知识的培训、演练流程、具体分工、
操作要点、配合要点。

分项技能:心电监护、除颤仪、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等
操作流程,同时掌握急诊常见严重心律失常(室颤、室速、房颤、心肌梗死、房
室传导阻滞等)的识别与处理。

1.2.3培训形式
5人为一组,一人为组长(N3或N4),扮演医生的角色,负责总指挥;甲
护士(N0、N1或N2)位于患者左侧,负责心脏按压;乙护士(N0、N1或N2)
位于患者头侧,负责呼吸复苏;丙护士(N1、N2或N3)位于患者右侧,负责除颤;丁护士(N0、N1或N2)负责建立静脉通道、用药及记录。

护士长或责任护
士为组织者,设置急救情景(如电击、溺水、紧急心脏事件等情况下引起的意识
丧失),组长立即识别并快速评估病情,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则根据组长评估的内
容(如神志、大动脉搏动、呼吸等)给出结果,组长立即判断并启动急救预案,
指挥小组迅速展开抢救。

抢救过程中护士长或责任护士不断模拟病情变化,组长
及小组成员及时展开讨论,随时调整抢救方案直至顺利完成抢救任务。

该组完成后,护士长或责任护士组织其它组成员按层次对该组人员的抢救过程进行点评,
指出靓点及不足,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每组成员轮流训练。

1.2.4考核与评价方法
取培训前后各三个月急诊室护士专科理论与急救技能考核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进行考核。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医生进行满意度调查。

医生调查表中主要调查抢救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专科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所对比结果以P<0.05表示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培训后专科理论、急救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见表1。

3.结论
提高急诊室护士的急救技能和快速应急能力,提高窗口期救治达标率,缩短急危重症患者开始有效救治的时间,是每一名急诊室护士所面临的挑战[3]。

CPR 工作坊模式以提高急诊室各层次护士实际工作能力为宗旨,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引导护士将专科理论知识与平时操作训练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有效地提高了各层次护士的培训效果。

采用情景设计及团队合作的方式使护士身临其境,在紧张的氛围中适应角色,忙而不乱,有效应对,既利于提高各层次护士的临床应对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且贴近临床,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抢救过程中模拟病情变化,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中各层次护士相互沟通,共同思考[4],培养了各层次护士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病情观察评估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了她们的学习动机,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

抢救结束后其它组成员对抢救过程进行点评,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进行总结,加深了各层次护士对关键环节及知识点的认识,提高了各层次护士主动参与的意识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建立。

该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有效提高了急诊护士急救应对能力、整体实战、团体协作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急诊与急救的护理水平[5]。

【参考文献】
[1]李林芬,林映莲,周玉华.工作坊模式在护理管理者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1):44-46.
[2]宗毅,刘风,洪波.团队综合演练在院前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9):275-276.
[3]谢小华,钟娟,张云芳,等.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技能团队培训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1):483-485.
[4]郭代珠,赖玉红,陈妙虹,等.工作坊模式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9):75-76.
[5]姜金霞,彭幼清,施雁.多元化心肺复苏培训结合督查考核在临床护士保持心肺复苏技能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1(49):57-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