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
作者:王然
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5期
摘要:“艺术性”与“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纪录片的核心是其“真实”,且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前提,而在纪录片中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是纪录片的展现形式,赋予纪录片以美感。
缺乏艺术性的纪录片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影响纪录片的传播,但是过于艺术化的纪录片容易让纪录片偏离本质,所以把握好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关键。
关键词:纪录片; “艺术性” ; “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952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158-02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真实的展现,并且通过后期艺术性的加工处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人们对所记录生活的思考。
纪录片和电影一样,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从前期的选题、策划,中期的拍摄,后期的剪辑都会有创作者意识的主导。
纪录片实则就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拍摄的真实社会生活来给观众呈现出所要表达的主观意识,整个纪录片的拍摄都由创作者来选择和决定。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有很多,如长镜头配合同期声、跟踪拍摄、抓拍、抢拍等,目的是让纪录片更为真实客观,让观众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就是纪录片所要呈现给大家的“真实性”。
有人认为,纪录片本身是对于真实社会生活的记录,过多的创作者意识的控制有违纪录片的本质,但是这种观点其实并不科学,缺乏思想和灵魂的纪录片实则是简单镜头的叠加,虽然真实,但是缺乏内涵和思想,不能很好地表达记录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更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纪录片来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选择、提炼,从而让观众从纪录片中得到共鸣、受到启发,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纪录片的作用。
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创作人员不断的加工、处理,既不失去纪录片的“真实性”,同时又有“艺术性”的美感,这样,创作的纪录片才能具有灵魂、思想、内涵。
一、“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础和灵魂
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纪录片的先河,他们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之后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使记录电影得到了发展,后期苏联的电影眼睛派,他们推崇真实。
并且认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础,是创作者通过镜头来反应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折射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完整真实的呈现给观众。
纪录片将社会生活的事件、人物、场景真实的记录下来,并且通过创作者的视角反应社会生活的本质、潮流。
纪录片所说的“真实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是事实真实,指的是创作者所记录的是现实生活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没有虚假成分;一个是
价值真实,价值真实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选择的题材、反应的内涵跟随社会价值观的发展主流。
二、真实不等于复印
纪录片的本质就是“真实”,但是绝对真实的纪录片是不存在的,纪录片在呈现给观众时,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从纪录片的选题到拍摄、后期制作都是围绕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来展开的,所以并不是完全对社会生活的复制,而是对真实社会生活中某些时间的放大,并且从这些拍摄的真实生活中让观众体会到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灵魂。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会对典型事件进行选择,并在后期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并且为了更为凸显主题,在遇到难捕捉的镜头时,创作者则会采用一些方法来完成拍摄,如真人表演或者摆拍,这样的做法在当今的纪录片领域有所争议,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纪录片更为真实。
《敦煌》这部纪录片所讲述的是敦煌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已经不能拍到過去的真实场景,因此,在对历史事件以纪录片的方式拍摄时,一般会用人物表演的方式来真实的呈现历史事件,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历史,并且以叙事的方式也让观众对整个历史事件有了了解和感触,同时也让这个历史事件圆润起来,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纪录片,在第二季开播的时候,与第一季相比,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引起了更多观众的共鸣,因此点击率颇高。
但是,一些专家认为,第二季有造假嫌疑,如《脚步》这部纪录片中,主要讲述的是藏族男孩采蜜的艰辛,他们每次采蜜都要爬到40米的树上才能获得蜂蜜。
但是在真实拍摄的过程中,最开始男孩在爬高达挺直的针叶树,而最终采蜜的手镜头内显示的确实这个男孩爬在高山栎上,因此被专家所诟病,认为这个属于造假,所以我们猜测,可能是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要顾忌被拍摄者的安全,这样才会出现镜头中的造假问题。
在《家常》这部纪录片中,所要讲述的是一个清苦的小女孩,为了学琴而努力拼搏奋斗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假,但是故事的主人公用的是一位艺人,通过演绎的方式对故事进行了诠释,因此受到观众的质疑。
其实纪录片的原则应该是基于真实的再创作。
创作者主观意图的表达,会让整个创作过程有灵魂,有主题,并且通过后期的加工处理,让整个纪录片有了灵魂、内涵,并且也赋予了艺术性,这样避免了因为过度追求真实而造成的画面粗糙的问题。
三、“艺术性”是纪录片“真实性”的升华
创作者在进行纪录片的拍摄时,会通过画面的选择、镜头的改变、后期的处理使纪录片具有艺术性,使纪录片更为生动、形象,也更吸引观众。
缺乏艺术性的纪录片,显得枯燥、乏味,传播力度小,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创作者的初衷和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
在纪录片中加入艺术性的创作,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艺术性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让作品更为优美、也更能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本,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影视语言让作品具有艺术性,如镜头的选择、道具的使用、灯光的应用、声音的添加处理等,甚至可以使用演员,不仅可以塑造时空,还可以再现历史。
通过作者的创作意识来还原历史,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样也让作品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选题方面
纪录片的创作首先是要选题,创作者首先要选择纪录片的主旨,根据所要表达的主旨来选择拍摄记录的内容,首先是要尊重事实,在此基础上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方式,将客观事实艺术化后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不仅增长知识、经验,感受到整个纪录片的美感,还能通过纪录片受到启发。
因此,选题就是整个纪录片的重中之重,是整个纪录片的指明灯,后期的拍摄都要围绕选题的内涵和精神展开,并且在创作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美感,给以纪录片以艺术性。
《沙与海》是一部对生命礼赞的纪录片,讲述的是两个艰辛的家庭,一个生活在广袤的沙漠上,一个生活在茫茫大海上,彼此并不相识,但是作者通过巧妙的手法将这两个家庭联系在一起。
他们都是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但是两个家庭所表现出来的都是顽强的生活,对生命的尊重,秉承着为了家庭、家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也让观众从这两个家庭得到了启示。
(二)叙事方式
纪录片采用的是叙事的方式将社会事件呈现给观众,不同的说话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从观众的视角出发,让复杂的事件简单化,并且能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在表达主题的时候,要有叙事的方式方法,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完整的将事件呈现出来。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则是以季节变化为前提,来表达时光的流逝,并且在四季变化中来阐述孩子的成长,充满了美感和情感。
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孩子在四季的变化下逐步成长,并且也感受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的焦虑和茫然,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反思,特别是孩子家長的思考,也让这些家长能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成长。
(三)细节刻画
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会有微场景的拍摄,也会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人物的细微动作、神情,而恰恰有时候就是这些细节会打动观众,深入人心。
在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中,一定会有细节的刻画,从而增加渲染力和感染力。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中,老师在安排孩子们摆放椅子,在镜头中,空旷的教室中,孩子幼小的身躯不停的摆弄椅子,通过完整的记录,看到孩子不停的尝试,都没有成功,而椅子也在镜头内显得无比沉重,孩子在尝试若干次后,那失落的表情让人怜惜。
这时孩子的无助的表情也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
(四)镜头语言与解说词
纪录片的根本是真实,而镜头语言和解说词属于艺术加工。
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更容易理解纪录片的内涵和讲述的事件。
同期声虽然是真实,在后期加工时要有所选择,全部采用同期声会让整个纪录片过于拖沓,这样就需要利用镜头语言和解说词来过度拖沓的内容,精炼整个纪录片。
在拍摄“过去式”的内容时,则可以加入一些历史照片或影像资料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而在拍摄“进行时”时则会采用跟踪拍摄的方法,这样的方式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容易引起共鸣。
综上所述,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需要的不仅仅是真实镜头的叠加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创作者从选题开始到最后的处理加工都有艺术性的创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打动观众,提高影响力,发挥纪录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晶.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J].新闻前哨,2013,(07):23-24.
[2]邱月.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在创作——论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J].语文学刊,2016,(07):43-44+60.
[3]郑华臻,陈晓莉.构筑在客观真实之上的艺术再创造——论纪录片之艺术性与真实性[J].电影评价,2008,(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