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这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口,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结合本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所确定,热力环流是理解本课以及大气环流的关键理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现形式,因而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确定为这节课的重点。
而大气的受热过程环节多,内容较为抽象、综合性较强,学生容易混淆、难以理解,所以我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确定为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探索自然原因,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乃至整个地理科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应了探究式教学。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把一些抽象的运动过程演变为直观的动态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最快时间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故我用了直观教学法。
最后,学生同时比较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与相对于地面的同一点
对应的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差异,常易混淆。
另外,热力环流的另一难点
是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地理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并形成分析自然要素形成的一般方法,即归纳比较法。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 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学法指导
?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策略:通过实验活动、多媒体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等方式,落实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提升学习地理的热情,关注身边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2分钟)
?列出最近一周各小组测出的中午12:00及午后14:00的平均气温数据组别?时刻
12:00? 14:00?
第一组?28.5℃30.2℃
第二组27.4℃29.5℃
第三组29.0℃31.5℃
第四组27.8℃ 30.0℃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00,而是稍后14:00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地球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2、自主学习(8分钟)
?请同学自己翻看课本P28页,根据课本上介绍的知识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简要画出来,并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辐射是怎样穿过大气层呢?
?(2)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面吸收?
?(3)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激起的求知欲,结合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绘图的能力,并通过问题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3、用(2分钟)简单补充一下大气组成成分及讲解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等几个概念,为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打下基础。
4,小结引导(5分钟)
?结合课件,采用直观图示法教学,按照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板书)这一线索,边讲解边画大气受热过程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直观地呈现各个环节,最后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意图:结合课件教学,直观、有趣、有效,强化所取得的自学效果
(承转)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它也向外辐射能量吗?教材29
5、实战应用(7分钟)
?引入P29页活动, 运用大气还大地说明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作用。
(板书: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1)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什么作用?能用“大气保温作用”来概括吗?(分组讨论)
?(2)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则只有-183℃,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意图:对比月球情况,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室效应,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运用图示和文字简单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
(承转)大气受热后,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6、实验引入(5分钟)
?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着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课本P30活动),学生分小组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并将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也可安排在课前作实验并拍下来,两手准备,以备课堂上实验不成功时用)(板书:?二、热力环流)
?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去感受热力环流,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7、原理分析(6分钟)
?结合课件,采用直观图示法教学,按照太阳辐射→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板书)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重点强调:在此过程中大气有两种运动,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且先有垂直运动才有水平运动。
并说明它们产生的原因。
这是重点。
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热力环流。
?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8、演绎深化(5分钟)
?引入P30活动,合作讨论海陆热力环流(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白天,陆地温度高还是海洋温度高,为什么?夜间呢(海洋)?
?(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图2.4,一天之内海岸边(近地面)何时吹海风(风向:风吹来的方向),何时吹陆风?(风看近地面,海风是海洋吹向陆地,陆风是陆地吹向海洋)
?(3)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湿润,凉爽,对海滨地区起到降温的作用,晚上来自陆地的风比较干燥,温热,对海滨地区起到增温的作用,因而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小)?
意图:启发学生依据模式,熟练绘出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9、布置作业(5分钟)?
播放“火烧葫芦谷”的片段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失”在那里)
?意图:通过播放影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依据原理来分析问题?
(课本P52问题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组织学生分组测量附近市区及郊区气温状况,做好数据记录和对比,并对此进行分析
?意图:通过分组调查、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照大地
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六、课后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指导自学法等多样教学方式,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及“图、文、声、像”教学材料,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更直观去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注重师生交互活动,教师在这节课里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即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