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保险论文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农业保险论文2篇
第一篇
一、国外运行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
(一)日本采用相互式农业保险
日本农业保险主要以政府扶持、补贴,由非盈利团体进行经营模式。
养殖业和种植业能够直接影响国计民生并对农民的生活和收入产生决定性作用,国家会以法律政策的形式强制性保险,而对其他险种则以农民自愿为准。
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是非盈利的民间保险互助社,他们是由村、镇、市各级农业共治组以及府县、道、都各级农业共济组合联合组成。
政府指导和监督农业保险行为,并提供管理费补贴、保费补贴和再保险补贴风措施对农业保险进行扶持。
(二)公助民办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
西欧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采用公助民办的农业保险构建形式。
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不参与或者经营农业保险,全国没有农业保险统一的体系和制度。
所谓公助就是政府和国家在保费和税收等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一定补助和扶持。
而民办就是由保险互助会、合作社或者各大私营公司进行联合经营。
(三)以政府主导的美国、加拿大的模式
加拿大、美国、智利、瑞典等国家采用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模式,这是一种以国家专门机构经营和主导关于农业类的保险,经营过程中实行私营和政府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农险双轨制模式,以强制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并构建完善的法律作保障体系。
政府支持、鼓励保险互助会、股份联合保险公司和私营保险公司共同加入农业保险,并对农作物承保的各种险种提供税收优惠、费用补贴以及保费补贴等优惠政策。
(四)重点扶持是亚洲国家农业保险普遍选择的方式
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等亚洲国家农业保险都选择国家重点扶持的模式。
这种险种少,承保范围小,利用政府与联合共保的方法模式,主要的承保的对象主要为粮食作物,对畜禽养殖类鲜有涉及。
在农业保险的经营和运作过程中,政府负责贷款、业务补贴、保费补贴等方面提供支持。
对世界各国经营的农业保险进行分析,虽然模式不尽相同,但是政府的扶持方式基本相同,大多采用行政指导、法律保护、减免税收、财政支持、以及农业信贷和业务发展的衔接等方式,这对我国构建农业保险模式具有启发性作用。
二、我国选择农业保险模式受国外先进经验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一些自然灾害,会给农业的生产带来影响,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新一轮试点。
发展推广农业保险经验欠缺,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一)农业保险需要法律作为基础
我国农业保险若要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依赖于严格完善的法律。
我国《农业保险条例》虽已颁布实施,但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所以国家要加速立法的进程,以法律为基础为保险发展保驾护航,能够切实的保护农业和农民的根本利益。
用法律形式将政府在实施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以及担负的责任进行明确,这样能够避免实施农业保险过程中政府的随意性,并以法律为契机将农民的保险意识进一步提高。
(二)科学、正确的对农业保险进行定位
对我国农民进行分类和定位是设计和开发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进行有效推进的基础和前提。
对农民进行正确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和方式。
国外农业保险的实践表明其目标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发展农业推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其二是稳定农业发展。
对于我国来讲,就是要运用农业保险,让农业在经受灾害后能够尽快的恢复生产,为农业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为了农民在受灾后恢复生产和生活水平,政府会在提供保险的基础上提供物质保障。
(三)顺利开展农业保险需要财政以及正常的大力扶持
农业保险要顺利开展并蓬勃发展下去,就需要政府的扶持,首先国家要在推行农业保险过程中带有一定强制性,以便树立起政府推进保险的信心以及重要地位。
其次,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保险拨发专项资金,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应用在农业保险上。
2007年财政拨发22.5亿元支持农业保险,2008年财政拿出60.5亿元对保险品种和范围进行扩大,由此可见,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在不断扩大中。
(四)科学经营模式是基础
在研究和借鉴国外农业保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主导进行混合经营,以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保险机构和组织。
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带有较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利用商业保险公司代理农业保险业务,允许外资参与农业保险,在运行方式上学习证券公司的运作模式,将金融业和保险业融合与借鉴,建立具有政策性、商业性体系完善的农业保险模式。
(五)培养人才,引进和创新农业保险技术
任何领域都需要人才,而农业保险的人才缺口特别大,所以要加强人才培养,可以在高校增设农业保险专业或者课程,为推广农业保险提供人才储备。
农业保险
如果缺少必要的技术和管理,那么开展业务经营将举步维艰,只有通过创新来解决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资本市场的完善以及先进的通讯技术和气象技术为发展农业保险技术提供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农业保险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创新和发展出一条具有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六)农业保险需要再保险机制
分担风险是农业保险的责任和主要功能。
管理农业保险的相关部门调动国内和国外再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对再保险业务进行跟进了解,分散经营风险,确立再保险方案,促进农业保险能够安全、稳定、科学发展。
(七)农业保险要先进行试点研究,再向全国推广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成长和提高的过程发现,国外保险一般都经历了先试点后推广和普及;先以法律确立后进行试验;先平稳起步后逐步完善的模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开展农业保险的历程,这个过程是长时间的,需要通过试点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
我国推广农业保险以国外先进经验为基础,遵守先试点后推广的基本原则,确保农业保险能够顺利、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农业保险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水平较低,不同地区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生产水平、地方财力以及经济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和经营主体,构建起的保险制度应该是经营的多主体、选择的多渠道、管理的多层次,以便适应不同结构、群体、地区的需要。
本文评述和归纳国外先进的农业保险模式,分析和借鉴其成功经验,认为我国要需要正确定位农业保险、加强保险立法、选择适合国情的经营方式、增加财政和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再保险机制、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引进探索新技术等方面构建农业保险体系。
作者:夏秀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第二篇
一、国外农业保险的研究现状
农业保险是世界各国支持和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外农业保险不仅有灾害损失补偿功能而且还有社会福利功能,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的福利。
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性组织。
作为一种保护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代均对农业保险立法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将农业保险同农民的福利制度挂钩,从而使农业保险发生福利化转型,公平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征。
21世纪以来,福利化农业保险致使政府财政开支增大,而农业保险的功能发挥并没有得升级,一些国家又重新开始探索农业保险的
适度市场化道路。
20世纪30年代,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领域获得关注,一开始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农业保险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政府补贴不可缺位。
理论界的研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西方各国农业保险立法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对农业保险的研究国外理论界主要的研究层面限制在技术层面,例如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系统风险问题等。
21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发现公共保险制度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开始反思农业保险供给体制的创新,强调农业保险的提供主要依赖市场而不是政府。
1.农业保险的外部性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外部性,单纯的市场不能解决农业保险的问题,政府应该给予充分重视。
一些研究人员如Wrigt和Hewitt(1990)在研究中发现,以个人或者商业性质来经营的农业保险在历史上难以生存,即使存在也只是昙花一现,历史上大部分的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靠政府直接经营或间接经营的。
农业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得到理论界普遍赞,从而农业保险的补贴必须由政府来负担成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常识。
但也有反对的观点,Siamwalla、Valde(s2003)认为,农业保险就是普通商品,政府不应该对其补贴,他们利用消费者盈余和生产者盈余的概念进行分析得到补贴可能使供给曲线向下偏移,补贴成本大于福利总产出。
2.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对农业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而且理论界把多重险或者一切险的市场失灵归咎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理论界普遍认为,逆向选择普遍存在于农业保险中,一些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是因为农业保险的逾期赔偿超过保费成本,而与此相反的,一些农户不可能购买保险是因为农业保险逾期成本超过保险赔偿。
在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上,国外许多学者从实证和计量经济学方面进行研究,成果颇丰。
Calvin与
Quiggin(1999)研究发现,风险规避在决定农民参与联邦农业保险项目中所起作用有限,部分农民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是为了得到补贴。
有研究者从计量经济学方面分析得出,一些农户倾向于购买保险是因为他们期望能够从农作物保险中获得较高收益。
也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的参与率与农场规模成反比例,农场规模越大越倾向于不买保险,主要原因在于大农场在各种作物和牲畜的管理上分散风险的能力强。
Serra和Goodwin(2003)等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美国一些农民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购买农业保险的动机从而降低,原因在于其自身承担风险能力增强。
3.农业保险的经营技术
进入21世纪后,尽管理论界对农业保险供给机制升温,但并没有取得什么研究突破,反而在农业保险的经营技术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为消除农作物多种风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XiaohuiDeng等(2006)研究了农作物的指数保险产品,这项研究评价了各种指数保险产品在减少农作物产出损失方面的效率。
BarryK.Goodwin等(2004)展示了指数保险的制定过程,包括保险计划和保险费率的制定。
他们利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回顾了风险模型概念,为农作物指数保险提供了技术支持,展示了这些风险模型技术怎样消除价格风险从而发展了农作物收入保险。
二、国内农业保险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保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尝试,但起初的规模小,1934年全国仅有5个村61户农户参加了农业保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率先试办了农业保险,主要险种为牲畜棉花保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政策的鼓励下农业保险一度加速发展,但好景不长,1992年至2003年,农业保险陷入停滞萎缩。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后,农业保险又获得生机。
2007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中央财政对主要粮食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因此,从2007年开始农业保险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央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2008年财政部颁布《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由于财政的大力支持我国农业保险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制度模式来运营农业保险,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公私合作。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促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公私合作既实现了政府责任的回归,又充分利用了保险公司现有的组织资源。
然而,该制度模式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财政补贴政策不健全,保险公司供给效率不高,面临风险相关性、信息不对称、客户对其缺乏信任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等难题。
总而言之,国内农业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理赔的复杂性、农业保险费率高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等,基本上顺延了国外的研究路线。
尽管如此,国内农业保险研究范围主要是农业保险性质、农业保险需求、农业保险制度等方面。
1.农业保险的性质
怎样对农业保险性质进行界定是国内农业保险研究的一个热点。
李军(1996)认为农业保险属于准社会公共产品,因为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农业保险不是私人物品。
冯文丽、林保清(2003)也认为,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表现在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生产和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消费两方面,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
农业保险能够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由可使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农业保险带来的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低廉的福利。
在国内关于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中,比较多地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外部性,属于公共产品。
2.农业保险需求
到目前为止,农户缺乏农业保险需求成为研究领域的一个共识,但在探讨原因时研究人员解释的角度有所不同。
张跃华等(2004)的研究认为,在收入低的时候,农民往往趋于风险中性偏好。
庹国柱(2007)进一步认为,政府应该是农业保险的第一需求者,因为农民缺乏需求,从农业与农村发展大局出发,农业保险和政
府的政策目标一致。
王阿星、张峭(2008)研究发现,农户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重、教育、受灾程度、性别、保险购买状况等对农业保险需求存在显著影响。
谢家智(2009)认为农业保险市场的完善程度从长远来看决定着农业保险的供给水平,影响农业保险供给因素主要有: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保险供给的主体及方式、农业保险制度的供给、农业再保险发展水平。
也有不少研究人员认为,农业风险的相关性、非独立性、非同质性以及农业保险交易成本高等造成了农业保险市场需求不足。
3.农业保险的制度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选择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在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上存在着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以及政府诱导型三种类型。
在农业保险组织形式上,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模式和联合体模式被讨论的最多。
朱俊生、庹国柱(2009)提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公私合作”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此外,庹国柱等(2005)探讨了国外农业保险的立法情况以及对我国保险立法的启示。
对农业保险的立法,庹国柱、朱俊生(2007)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
三、农业保险研究的趋势
起初,私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和农业保险福利分析是国外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农业保险研究领域,其目的是为政府补贴与政策干预寻找理论依据。
理论界主流的观点是要求政府提供补贴,建立公共农业保险制度。
当公共农业保险制度面临问题时,例如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定价不当、管理成本过高和激励不足等,研究者开始反思传统的农业保险制度供给体制,强调要解决农业保险问题必须依靠市场的方法,探讨基于市场运作的新型农业风险管理方式,例如指数保险。
国内学者对农业保险的属性做过广泛的探讨,而且对各地的实践经验及区域模式的探讨也较为丰富,在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实证、数量和精算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多将农户视为同质的整体,忽略了日益分化的农户异质性需求的特点;二是多强调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对政府财务的可持续性以及补贴对市场机制的扭曲缺乏深入的研究;三是多局限在对试点地区制度模式的描述,对制度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缺乏深刻的考察、归纳和总结;四是多着力于现状分析,相对缺少结构性的理论凝练和前瞻性的趋势分析;五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政策偏差和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六是研究方法上缺少实证研究,主要进行的是经验分析和理论探讨。
与国际上相比,我国农业保险研究不够深入,成果转化少,大多还停留在观点探讨上,而且许多观念需要突破,例如,在保险理赔方式上现在依然采用的是灾后定损的传统落后方式,农业保险风险区单一,保险区划分一直没有推展,保险产品单一且质量不高。
因此,应该采取产学研结合,政府要促成研究机构和保险公司合作,加强农业保险的研究工作,鼓励新的农业保险品种的研发,并尽快地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立法是我国农业保险研究的重中之重。
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和法国的《农业保险法》。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法律法
规。
法律的缺失给农业保险实践带来了很多困难,如农业保险的定位、对农业保险支持的原则、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保证农业保险的投保面、对农业保险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和对保险公司的保护等问题,有法可依成为农业保险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一些理论问题也亟待解决,现代保险业包括灾害损失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福利功能。
目前理论界主要关注的是农业保险的灾害损失补偿功能,而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福利功能的研究涉及较少。
在农业保险的资金融通研究领域未来的主要侧重于:如何认识农业保险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地位、农业保险怎样促进农村信用市场的重建、农业保险发展与农村信贷发展关联性程度如何、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是否有赖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全等。
在农业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功能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侧重于:政府如何通过农业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如何通过农业保险来降低农村贫困、如何通过农业保险来减少农村环境的污染等。
作者:王月金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