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 1 -
1、项目概况............................................................................................................... - 1 -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 1 -
3、项目区概况........................................................................................................... - 2 -
4、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依据与原则........................................................................... -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 7 -
1、项目背景............................................................................................................... - 7 -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2 -第三章项目建设地址及条件............................................................ - 14 -
1、建设地址............................................................................................................. - 14 -
2、项目建设条件..................................................................................................... - 14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 17 -
1、设计依据............................................................................................................. - 17 -
2、规划定位............................................................................................................. - 17 -
3、总体构思............................................................................................................. - 17 -
4、总平面规划设计................................................................................................. - 18 -
5、建筑单体设计..................................................................................................... - 19 -
6、工程招标............................................................................................................. - 20 -第五章消防 ...................................................................................... - 22 -
1、设计依据和规范................................................................................................. - 22 -
2、消防用水标准..................................................................................................... - 22 -
3、室外消火栓系统................................................................................................. - 23 -第六章节能与环保............................................................................ - 24 -
1、节能..................................................................................................................... - 24 -
2、环境保护............................................................................................................. - 27 -第七章项目进度计划........................................................................ - 29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30 -
1、投资估算........................................................................................................ - 30 -
2、资金筹措............................................................................................................. - 32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 33 -
附件(图):
第一章总论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德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
1.2项目承办单位
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3项目建设地址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5号线以南,长河大道以东。
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带动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和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辐射半径150公里、约100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市场。
项目占地45亩(297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5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61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890平方米。
1.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建设期为一年半,自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
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该工程总投资17500万元,全部为建设投资。
资金来源:项目所需资金由市财政配套5000万元,其余部分由承办单位自筹。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
工程咨询资格等级:乙级
证书编号:工咨乙
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项目区概况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8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位于德州市区东部,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辖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规划区15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60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发区按照“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总要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建设重大机遇,把打造生态科技城作为新的发展定位,团结一心,正视现实,开动脑筋,扎实工作,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229.1亿元,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45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税收19.72亿元,占84.1%;实现税收总额44.71亿元、增长10.4%。
实际利用外资1037.5万美元,进出口2.96亿美元。
纳税过千万元企业47家,其中过4亿元1家、过亿元5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5%和11.8%。
区位优越,交通快捷顺畅。
德州自古被誉为“神京门户、九达天衢”,是京津“南花园”、山东“北大门”,是鲁西北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北依京津,南邻济南,西接山西能源基地,东连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华东经济圈、华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交汇点。
部分纳入“一蓝一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整体纳入山东省“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省级战略,政策密集、优势叠加。
以德州为中心,300公里内涵盖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等30座大中城市、近3亿人口。
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境内“三纵三横”
铁路交通网(京沪高铁、太青客专、京沪铁路、德石铁路、德大龙烟铁路、济邯铁路)和“三纵三横”高速公路交通网(京台、京沪、德商、济聊、青银、德滨)交叉节点大都位于开发区。
德州高铁车站——德州东站坐落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德州东站既是京沪高铁进入山东省的第一站,也是京沪高铁和太青客运专线唯一交汇点。
高铁时代的到来,使德州成为首都1小时生活圈的重要节点城市,乘京沪高铁半小时到天津、1小时到北京、4小时到上海;乘太青客专2小时到青岛和太原;乘汽车1小时到济南国际机场和黄骅港、2小时到天津港、4小时到青岛港。
资源丰富,发展要素充沛。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粮棉菜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国首个“亩产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农产品类多量广质优,深加工潜力巨大。
石油、煤炭、天然气、地热等矿藏资源丰富。
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应充沛,地下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全市62公里,年引黄河水20亿立方米;华能德州电厂、中原油田天然气可为生产生活提供充足能源。
土地平整辽阔,建设用地充足,且成本较低。
人力资源充裕,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德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拥有研究开发机构367个,院士工作站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3个,企业技术中心160个,重点实验室17个,工程实验室18个;49所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年培养各类高中级人才10余万人,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教育、培养、成长体系,拥有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基础雄厚,产业特色鲜明。
实施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区内形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主导产业。
新能源产业。
是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国新能源之都、中国太阳城、中国中央空调城,国家首批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区,2010年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
以太阳能、地能、风能为重点,依托中国太阳谷,打造千亿级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
是中国压滤机之都、中国石油装备城,围绕交通装备、环保装备和机械装备三大板块,打造千亿集群。
培育了景津压滤机集团、中大贝莱特集团、德州联合石油有限公司、普利森机械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产业龙头企业,均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装备制造的佼佼者。
电子信息产业。
是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坚持科技引领,重点发展电子设备及各种元器生产、电子商务和信息等,打造500亿级集群。
拥有美国威讯电子、三和电子、厚成电子、微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等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
是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打造500亿级集群。
代表性企业有德药制药、鲁盛制药、中纺汇泽生物、海山药业、海利安生物等。
食品加工产业。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肉制品、乳制品和食用菌等,打造500亿级集群。
拥有双汇食品、扒鸡集团、光明乳业、雪榕生物等一批实力雄厚、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现代服务产业。
德州是中国五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之一,是面向京津冀,辐射华北、华东地区的区域集散中心,也是山东省“一圈一带”规划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
开发区立足打造德州及周边高端服务业中心,依托新城区和高铁新区核心区,围绕“生态科技城”定位,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办公、智慧总部等,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设施完善,营商环境优良。
区内服务体系健全,配套设施完善,建有全省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政务中心,按照“一门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原则,不断提高办事效率;高水平实现了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电、通信、有线电视、集中供热和信息宽带网“九通一平”;坚持科学发展,践行生态文明,着力打造“低碳、和谐宜居”开发区,人居环境一流,建有四座五星级酒店,两大国家4A级景区,学校、医院、大剧院、体育馆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完备,企业生产经营条件达到国际水准。
民风淳朴,重义守信,坚持把服务作为第一投资环境,专门成立项目落地及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企业服务及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以及项目落地推进办公室和企业服务中心,代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行使服务企业和项目落地推进职能,努力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项目建设无障碍、客商评价最满意”。
载体完善,布局持续优化。
全力加快生态科技城建设。
总体规划上,生态科技城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为“一核、两区、多园”空间布局。
“一核”:即以京沪高铁德州东站为核心的高端商务区,重点发展科技、商务、金融等产业;“两区”,即减河生态功能区和马颊岛生态度假区,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居住、旅游、度假等产业;“多园”,即现代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
目标定位上秉承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主题,大力实施机制创新、开放带动、产业支撑、“四化同步”战略,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科技引领、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
现已投入200多亿元集中实施大路网、大社区、大配套工程,高标准实现“九通一
平”,具备了“净地待商”的条件。
台湾中部科学园区(德州)产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2平方公里启动区正在建设;上海张江高新(德州)低碳科技示范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2平方公里启动区正在建设;中关村(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德州分园正在建设。
产业布局上,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商务总部、金融投资、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生态居住、旅游度假、现代物流、新型工业“十大板块”。
4、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依据与原则
4.1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依据
4.1.1国家发革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
4.1.2现行有关设计规范、标准、规定;
4.1.3国家、山东省有关政策、法规及投资政策;
4.1.4国家发改委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规定要求;
4.1.5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1.6《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
4.1.7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技术资料和要求。
4.2编制原则
4.2.1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并具有实用性、长期性和前瞻性;
4.2.2对项目进行全面研究、科学评价的原则;
4.2.3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可靠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4.2.4合理利用土地,尽可能不占用现有耕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并尽量减少资金投入;
4.2.5结合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背景
1.1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市场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劳动者)与需求方(企业等
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称。
这种市场化配置活动区别于传统的计划配置方式,其内容主要指人力资源供求主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其外延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服务机构和中介活动以及管理、服务中的相互关系等。
(一)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与资本、技术、土地等市场一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就是要通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包揽就业和统包统配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供求双方相互选择中得到实现。
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源的更加充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提高配置效率和效益,从而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机制和服务实体的总和
1)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就业与自主用人。
二是按价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进行相互选择、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建设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核心是促使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帮助市场供求主体实现对接以及由其延伸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用人单位人
力资源管理水平等促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各类服务行为,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减少搜寻、招募、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本,帮助求职者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3)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载体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促进两个服务体系的共同发展,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的通行作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即《就业促进法》规定的职业中介,以下简称经营性服务体系)。
(三)市场行为由法律、政策来规范和引导
1)用法律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劳动者的就业行为,以及公共就业服务行为和经营性服务行为。
通过法律法规确立政府职能部门、人力资源供求主体、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市场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
2)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更多吸纳人员和稳定人员的岗位,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引导人才到急需岗位,引导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经营性服务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就业与人才配置服务。
二、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基本确立,服务载体得到发展。
目前,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由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就业训练、创业服务等服务实体共同组成的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同时,经营性职业中介服务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
截止到2007年底,已达1.6万家,从业人员十几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素市场的地位日益增强,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推进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推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并行、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不仅完成了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化配置的根本性转变,并且在落实就业和人才政策、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推进各类人才流动开发和配置、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中央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部署提出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历史任务,对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在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成巨大冲击,应对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对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又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1)进一步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在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全社会更加充分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全社会人力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使供需双方能够相互选择、自主匹配,最大限度地促进充分就业和各层次、各领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
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人数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等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无论是促进劳动者就业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还是应对失业和解决市场的缺陷,都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职责。
3)着力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
促进社会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要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确立人力资源服务业相对独立的地位,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形成鼓励支持其发展的良好环境。
4)大力加强市场规范管理。
针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主体行为的失范,特别是职业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必须加强市场统一的监管,依法规范市场各方行为,强化诚信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存在着体制性分割。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还普遍存在着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地区分割和管理分割等突出体制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二是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强、服务方式粗放、服务手段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与市场需要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配置服务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部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匮乏、工作经费无明确来源,难以实现充分的公益服务。
三是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具体管理法规尚未出台,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健全,执法检查手段较为单一,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既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发展的空间。
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要求,指明了市场发展的方向。
特别是对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改革意见,城乡管理体制二元结构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
2)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劳动和人事两个部门的合并,有利于解决管理分割问题,理顺管理体制。
原有干部和工人的身份划分界线将进一步打破,支撑市场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的优化。
4)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具备了市场发展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经营性服务体系已经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项目提出的背景
德州市地处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中间地带,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非常重要。
但目前,德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位置、规模、设施、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需要,成为促进就业的一大瓶颈。
1)市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与形势任务极不适应。
多年来,市人力
资源市场和市人才市场异常活跃,年接待进场求职人员达到20多万人次,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有6万多人,已成为辐射德州所属和冀东南十几个县市约1000万人口的中心市场。
但德州市目前市级市场小而散,面积小、摊位少、楼层高、功能差,且存在安全隐患,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其承担的繁重任务极不适应。
2)市级人力资源市场现状与省里标准要求、兄弟地市相比差距很大。
省劳动保障厅、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200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的通知》(鲁劳社〔2005〕29号)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使用面积、服务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目前,全省其他16市都已按照省里的要求新建了人力资源市场,使用面积和服务功能均达到了省规定标准,唯有德州市市级市场规模未达到省规定标准,与省里要求和兄弟市相比差距很大。
3)机构改革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建后,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整合,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将本着立足市区、辐射周边,贯通省内外的原则,按照信息网络现代化、服务功能人性化的宗旨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辐射力强、资源共享、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含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市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使用后,将对优化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项目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第一类“鼓励类”第三十二条“商务服务业”第8项“就业和创业指导、
网络招聘、培训、人员派遣、高级人才访聘、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相关规定,为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2符合德州市发展规划
山东省劳动保障厅、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200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的通知》(鲁劳社〔2005〕29号)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使用面积、服务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目前,全省其他16市已按照省里的要求新建了人力资源市场,使用面积和服务功能均达到了省规定标准,唯有我市迄今为止市级市场规模未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市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散运行,也不利于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和有效整合资源。
根据国家、省关于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为有效促进我市城乡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改变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形势任务极不适应的现状,近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将新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列入了2015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十项民生实事和中心城区建设计划。
按照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确定的意见和国家、省关于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规划标准要求,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拟在新城区规划5号线以南,沿长河大道以东的位置,建设一处功能齐全的大型人力资源市场。
2.3建立德州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需要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
人才市场作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载体,其建设是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