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京城贡院 (礼部)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三 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由 皇帝任命的“主考”主持,考期在秋天,故 称“秋闱[wéi]考取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 格,第一名称“解元”。
四 会试
每两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中举行 的考试,由礼部主持,考期在乡试的次年三 月,故又称“春闱”,也称“礼闱”,考中 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五 殿试
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 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 为“三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殿试
•一甲:取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 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 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 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 中三元”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 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 以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 以叫做科举 它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 完备 于 明清, 于20世纪 初废除,在中国历史一 千三百多年。
明清时的科举的分级
县试 府试
童生
院试
秀才
乡试
举人
会试
贡士 殿试
进士
每年 二月
三年 两次
三年 一次
次年 三月
同年 四月
一 县试、府试
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 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府试及格者称 为“童生”。
二 院试
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 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源资格的考试。由朝廷 所派的各省学政主考。考中者成为生员,即 秀才,才有资格“入泮[pàn]”,即进入省级学 府读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

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清朝: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

其中进士考试最为严格,录取率极低。

科举制度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什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它起源于隋唐时期,最盛行于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经历了千年不衰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确保政府官员的素质和才能。

这个制度主要有三个关键步骤: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乡试,也称为地方考试。

乡试的目的是从普通民众中选拔具备学识和才能的人才。

每地方设立一个乡试考点,参加考试的人来自当地的县城和周边地区。

乡试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知识和文化素养,例如经义、诗词、史书等。

乡试分为两个等级,取得第一等级的考生进入下一轮的会试。

接下来是会试,也称为省试。

会试是在省级城市举行的考试,从乡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参加。

会试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思想、政策理论等。

参加会试的考生需要进行面试,由考官提问并现场作答。

会试结束后,通过评分,最终选拔出一部分优秀的考生,进入最后一轮的殿试。

最后是殿试,也称为状元及第。

殿试是在皇帝所在的皇宫殿中举行的考试,只有通过会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

殿试的形式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答辩,每个考生都可以就某一课题或问题与皇帝进行互动。

最终,皇帝根据考生的表现决策是否录取。

殿试成绩出来后,会按状元、榜眼、探花等称号进行排名,被录取者可以进入官府担任官员。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它对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通过面试和论辩等环节,考官能够全面了解考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尽量确保选拔出的官员具备才能和能力。

这种选拔方式避免了贪赃枉法、权力滥用等弊端,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该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知识和诗词歌赋等,对实际才能和领导能力的考察相对不足,导致了一些官员成为“书呆子”,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其次,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一定限制,不太容易有机会从下层晋升到上层。

此外,科举制度限制了女性的参与,使得女性在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机会受到了限制。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和政权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科举制(用)

科举制(用)

科举制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科举的兴衰1.科举制定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也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二字就其本义而言是分别科目、举送人才之意)。

2.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原始社会-禅让制,西周-世袭制,春秋战国-客卿制,汉朝 -察举制,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 科举制3.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并于开皇十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

唐太宗重视科举,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首创殿试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唐玄宗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由于,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唐代科举(形成,初具规模)同以前的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不论其出身、地位、财产如何,均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由官吏举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完全决定于考场文章的优劣。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

进士科唐初考试为“时务策”五条,后形成了杂文、贴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完全是测试考生的文学才华。

到玄宗时杂文便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且在三场考试中最为重要,因此唐人谓进士科为“词科”,后世亦谓唐“以诗赋取士”。

考试唐代科举考试分为两级,州或府试,然后省试,试于尚书省。

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考,后由礼部侍郎主考——礼部试。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叫“落第”。

科举制含义

科举制含义

科举制含义科举制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高官显位。

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

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2)评价:进步性: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 职。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 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 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 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 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 场所。
子卯午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2-10名为亚元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元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 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 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明清科举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 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 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 “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 项目 考场主源自人院试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科举制

科举制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清代科举殿试场所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

科举制—搜狗百科

科举制—搜狗百科

3张科举制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 察举制 ”。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 察举制度的先河。

把 察举 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

公元前178年 , 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又下诏“ 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 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 儒家经书 的 儒生 ,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

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 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 九品中正制 。

公元220年 , 曹丕 采用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 当国,在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 名门望族 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士族 ”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 尚书省 吏部提名,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 明经科 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 除试 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此,就算是一般 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指自唐宋时期开始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经历了唐、宋、元、明等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影响深远。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当时的隋文帝杨坚创设了进士科,并设立了进士及第,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然而,当时的科举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到唐朝开启了科举制度的全盛时期。

唐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定下了科举的基本模式。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考场进行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词和算术等科目。

通过乡试的考生进入会试,会试由地方和官僚负责组织,考试内容为经义理论、诗文和政治讨论等。

最后,通过会试的考生进入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题较难,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才华和政治智慧。

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科举考试更加重视文学才华,科目也更加繁琐,如诗赋、词章、经义、史地、数算等。

科举考试在宋代极具竞争,对社会上层人士的地位和声望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明代的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

考试内容相对定式化,官员世袭现象严重,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二、科举制度的意义与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通人有机会通过努力学习而脱离出身地位的束缚,实现社会流动。

通过科举考试,个人能够凭借才华和努力获得官职地位的提升,这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提供了动力。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文人的兴盛。

科举考试重视文学才华,使得文学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形式。

科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丰碑。

另外,科举制度也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学生们需要掌握大量的经典文化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并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由于科举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侧重文学才华,经济能力和实际能力等其他素质被忽视,导致官员队伍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古代学校
•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 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 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 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 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 子生。 •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 的学校。
古代学校
•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 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 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 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 应天府书院。
• 【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 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 生员或秀才。
科举制名称
•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 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 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 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概说 于隋朝,确立 科举制度是 中国历史上通过考 于唐朝,完备 于宋朝,兴盛 试选拔官员的一种 于明、清两朝, 基本制度。它创始 废除于清朝末 年,历时1300 余年,对中国 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科举前选拔官员
•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 制 度的一种形式。荐举又叫察 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 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 贤良、文学、茂才等。
古代学官
•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 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 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 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 助教。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
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
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
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
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二、科举制度的程序
三、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
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四、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
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其主要制度包括进士科、明经科和贡士科。

1. 进士科:进士科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也是选拔最优秀人才的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策问、文章等,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文学才能。

考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乡试,考生在县级以上的考点参加考试;第二次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乡试中的优胜者进行面试和文学论辩,最终取得进士头衔。

2. 明经科:明经科是科举制度中次级别的考试,考察的是考生的经书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要求考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阐释。

明经科通常由县级以上官员或学者担任主考,考试地点为县学或府学。

3. 贡士科:贡士科是科举制度中最低级别的考试,主要是选拔官吏和学者的培养对象。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策问和文章等,要求考生对经典著作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贡士科考试通常由县级官员或学者担任主考,考试地点多为县学或府学。

除了以上的科举考试,还有一些特殊的考试,如状元及第考试,用于奖励乡试和殿试中的状元和及第。

此外,科举制度还包括了一系列的考试规定和程序,如考试资格的限制、考生的报名和考务的组织等。

整个考试过程非常严格,考生需要通过多个层级的考试来获得官职或进入官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背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指以科举方式选拔官才。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封建统治需要选拔官才有关。

随着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政治权力由王公贵族转移到中央王朝,大量人才的选拔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演变最早的考试是秦朝的三府九卿考试,但是这种考试只面向官阶较高的人。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汉代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

唐代开始实行进士科和明经科考试,宋代正式产生了三元及第、二元及第等。

元代具备全国性的基层官员选拔制度,明清两代基本维持了科举制度的现状。

清朝末期,科举制度开始衰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兴起导致了制度的逐渐淡化。

191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制度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

制度的目的是选拔有才能、德行好的人才担任官员。

乡试是对于公民普遍征召,由县胥吏出具户口名簿,由主持乡宴和保甲长把名簿提交给主管县评卷。

成绩达到县定分数线的,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在省城举行,相当于是一个初试的过程。

会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进入殿试阶段,进入殿试的考生又被称为“殿试贡士”,是科举制度中最成功的一部分。

科举制度的考试主要由写文、策问、论理、作诗等形式组成,以考察思想才干、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

但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也受到了批评,认为科举制度重视死记硬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选拔的官员缺乏独立性。

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存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无疑是中国墨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古代学问建立在很高的级别上。

例如,文人的地位一度比官员更高。

其次,科举制度士人文化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充斥着大量的书法、绘画、诗词、文章等文化成果。

最后,科举制度也带给了全国范围内更加精英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结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选拔官才的基本方式。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套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经过唐、宋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政治、教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科举令”和“科第令”,但当时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

直到唐朝初年,才出现了更加完整的科举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

明经考试是选拔学识渊博的官员,进士考试则是选拔具有政治才能和才华出众的官员。

这两个科目成为科举制度的核心,被后来的宋代以及明清时期所继承和发展。

在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目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选拔出身世家门第普通士子的一级考试,会试则是选拔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而殿试则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最终考试,选拔最为优秀的士子。

这样的层层选拔过程,旨在选拔出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官员。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逐渐增多,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实用性。

此时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社会上升渠道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士子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机会。

二、科举制度的评价和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赋予了广大士子一种向上流动的机会。

在古代社会,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没有科举制度的存在,士子们只能坚守在自己的阶级中,无法有所突破。

科举制度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使得社会上升的可能性不再仅限于出身。

其次,科举制度提倡了儒家思想和文化。

科举考试注重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并通过对经典的诠释和运用来考察士子的学识和才华。

这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强调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使得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

再次,科举制度对于政府的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使政府能够得到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才。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发展到清朝末年才正式废除。

科举制度是通过选拔人才进入官僚机构,使官员的选拔过程更加公平和客观。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流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的汉武帝就以考试选拔人才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

然而,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出现了长时间的停滞,直到北宋时期才得以重新恢复并全面推行。

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主要由贡举和进士科两个阶段组成,贡举是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出一部分人才进入进士科,进士科则是最重要的选拔环节,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出合格的学子。

二、科举制度的流程1. 贡举贡举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层的考试选拔环节。

地方官员会组织贡举考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进士科参加更高层次的考试。

贡举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

2. 进士科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的核心环节,也是最高层次的考试选拔环节。

通过进士科的考试,还能获得官职,享受丰厚的待遇。

进士科考试每三年一次,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考生需要回答由皇帝亲自出的试题,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见识。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生们进行笔试,分为经义、诗文、策论三个科目。

会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才能和应试技巧。

通过会试的考生还可以参加殿试,最终根据综合表现评选出的考生即为进士,他们将被授予进士衔,获得官职。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提升社会地位通过科举制度获得进士称号的学子可以成为官员,享有特权和地位。

这使得科举成为一种提升社会地位的途径,许多人为了能够参加科举考试,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

2. 促进文化繁荣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文化修养,这促使人们重视教育和知识的追求。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3.141 5926 5358 9793 2384 6264 3383 2795 0288 4197 1693 9937 5105 8209 7494 4592 3078 1640 6286 2089 9862 8034 8253 4211 7067 9821 4808 6513 2823 0664 7093 8446 0955 0582 2317 2535 9408 1284 8111 7450 2841 0270 1938 5211 0555 9644 6229 4895 4930 3819 6442 8810 9756 6593 3446 1284 7564 8233 7867 8316 5271 2019 0914 5648 5669 2346 0348 6104 5432 6648 2133 9360 7260 2491 4127 3724 5870 0660 6315 5881 7488 1520 9209 6282 9254 0917 1536 4367 8925 9036 0011 3305 3054 8820 4665 2138 4146 9519 4151 1609 4330 5727 0365 7595 9195 3092 1861 1738 1932 6117 9310 5118 5480 7446 2379 9627 4956 7351 8857 5272 4891 2279 3818 3011 9491 2983 3673 3624 4065 6643 0860 2139 4946 3952 2473 7190 7021 7986 0943 7027 7053 9217 1762 9317 6752 3846 7481 8467 6694 0513 2000 5681 2714 5263 5608 2778 5771 3427 5778 9609 1736 3717 8721 4684 4090 1224 9534 3014 6549 5853 7105 0792 2796 8925 8923 5420 1995 6112 1290 2196 0864 0344 1815 9813 6297 7477 1309 9605 1870 7211 3499 9999 8372 9780 4995 1059 7317 3281 6096 3185 9502 4459 4553 4690 8302 6425 2230 8253 3446 8503 5261 9311 8817 1010 0031 3783 8752 8865 8753 3208 3814 2061 7177 6691 4730 3598 2534 9042 8755 4687 3115 9562 8638 8235 3787 5937 5195 7781 8577 8053 2171 2268 0661 3001 9278 7661 1195 9092 1642 0198 9380 9525 7201 0654 8586 3278 8659 3615 3381 8279 6823 0301 9520 3530 1852 9689 9577 3622 5994 1389 1249 7217 7528 3479 1315 1557 4857 2424 5415 0695 9508 2953 3116 8617 2785 5889 0750 9838 1754 6374 6493 9319 2550 6040 0927 7016 7113 9009 8488 2401 2858 3616 0356 3707 6601 0471 0181 9429 5559 6198 9467 6783 7449 4482 5537 9774 7268 4710 4047 5346 4620 8046 6842 5906 9491 2933 1367 7028 9891 5210 4752 1620 5696 6024 0580 3815 0193 5112 5338 2430 0355 8764 0247 4964 7326 3914 1992 7260 4269 9227 9678 2354 7816 3600 9341 7216 4121 9924 5863 1503 0286 1829 7455 5706 7498 3850 5494 5885 8692 6995 6909 2721 0797 5093 0295 5321 1653 4498 7202 7559 6023 6480 6654 9911 9881 8347 9775 3566 3698 0742 6542 5278 6255 1818 4175 7467 2890 9777 7279 3800 0816 4706 0016 1452 4919 2173 2172 1477 2350 1414 4197 3568 5481 6136 1157 3525 5213 3475 7418 4946 8438 5233 2390 7394 1433 3454 7762 4168 6251 8983 5694 8556 2099 2192 2218 4272 5502 5425 6887 6717 9049 4601 6534 6680 4988 6272 3279 1786 0857 8438 3827 9679 7668 1454 1009 5388 3786 3609 5068 0064 2251 2520 5117 3929 8489 6084 1284 8862 6945 6042 4196 5285 0222 1066 1186 3067 4427 8622 0391 9494 5047 1237 1378 6960 9563 6437 1917 2874 6776 4657 5739 6241 3890 8658 3264 5995 8133 9047 8027 5900 9946 5764 0789 5126 9468 3983 5259 5709 8258 2262 0522 4894 0772 6719 4782 6848 2601 4769 9090 2640 1363 9443 7455 3050 6820 3496 2524 5174 9399 6514 3142 9809 1906 5925 0937 2216 9646 1515 7098 5838 7410 5978 8595 9772 9754 9893 0161 7539 2846 8138 2686 8386 8942 7741 5599 1855 9252 4595 3959 4310 4997 2524 6808 4598 7273 6446 9584 8653 8367 3622 2626 0991 2460 8051 2438 8439 0451 2441 3654 9762 7807 9771 5691 4359 9770 0129 6160 8944 1694 8685 5584 8406 3534 2207 2225 8284 8864 8158 4560 2850 6016 8427 3945 2267 4676 7889 5252 1385 2254 9954 6667 2782 3986 4565 9611 6354 8862 3057 7456 4980 3559 3634 5681 7432 4112 5150 7606 9479 4510 9659 6094 0252 2887 9710 8931 4566 9136 8672 2874 8940 5601 0150 3308 6179 2868 0920 8747 6091 7824 9385 8900 9714 9096 7598 5261 3655 4978 1893 1297 8482 1682 9989 4872 2658 8048 5756 4014 2704 7755 5132 3796 4145 1523 7462 3436 4542 8584 4479 5265 8678 2105 1141 3547 3573 9523 1134 2716 6102 1359 6953 6231 4429 5248 4937 1871 1014 5765 4035 9027 9934 4037 4200 7310 5785 3906 2198 3874 4780 8478 4896 8332 1445 7138 6875 1943 5064 3021 8453 1910 4848 1005 3706 1468 0674 9192 7819 1197 9399 5206 1419 6634 2875 4440 6437 4512 3718 1921 7999 8391 0159 1956 1814 6751 4269 1239 7489 4090 7186 4942 3196 1567 9452 0809 5146 5502 2523 1603 8819 3014 2093 7621 3785 5956 6389 3778 7083 0390 6979 2077 3467 2218 2562 5996 6150 1421 5030 6803 8447 7345 4920 2605 4146 6592 5201 4974 4285 0732 5186 6600 2132 4340 8819 0710 4863 3173 4649 6514 5390 5796 2685 6100 5508 1066 5879 6998 1635 74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