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的历史▲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
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变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3世纪前的汉朝。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变迁,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变迁,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起源:隋唐科举制的雏形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和唐朝时期。
隋唐时期,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各地开始实行乡试和会试。
乡试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的考试,通过乡试合格者才能参加会试。
会试则是在首都进行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宫廷,成为官员。
这两次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史、诗词、策论等,考题难度逐渐加大,成为后来科举制度的雏形。
2. 宋代科举制的确立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得以全面确立的时期。
宋太祖在建立宋朝后,制定了《开宝会试科目法》,正式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府试、会试和殿试。
府试是在地方进行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首都进行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官场。
在宋代,科举制度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制度,但考试的规模和难度有所增加,选拔官员的标准更加严格。
3. 元明科举制度的变革元代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朝建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元代科举考试注重实用性,增加了训练实际技能的科目,如军事、法律等。
这种变化使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官员的实际才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明代科举制度在元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增加了经义、策问等科目,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难度。
明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使中国社会的选拔官员机制更加完善,优秀人才得到更多的机会。
4. 清代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废除清代科举制度在后期逐渐衰落,并于1905年被废除。
清朝建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僵化,考试的标准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动荡也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衰落。
最终,清朝政府在改革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并试图引入西方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看法

科举制度的看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选拔人才,创立了进士科,规定每三年一次进行考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士科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宋徽宗时期开始实行殿试和会试,并设立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考试内容逐渐改变:唐代进士考试主要考察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而明清时期则增加了政治理论知识和经义学问等内容。
2. 考试形式逐渐改变:唐代进士考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并由官员主持考试,而明清时期则增加了殿试和会试等环节。
3. 考试范围逐渐扩大:唐代进士考试范围较小,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考试范围逐渐扩大。
三、科举制度的特点1. 选拔人才的公正性:科举制度实行公开、公正的选拔方式,不受出身、财富等因素的影响。
2. 培养士人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他们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3. 增强社会稳定性: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阶层体系,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四、对科举制度的评价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方式,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 科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如过分强调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考试范围狭窄,不能全面反映人才的能力等。
3. 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方式,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虽然科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和制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两类。
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都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即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和墨义(即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所以进士科得第很难,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流传。
武科创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由兵部负责考试,武进士中第待遇同文进士,前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中武举的考生按成绩的高低入军界担任相应职务。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但在考试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又称为宰相科。
宋代,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乡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法。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被誉为下层贤能之士进身仕途的敲门砖。
科举制起源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历经唐、宋、元、明,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考试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唐以前,我国选拔人才基本上采取选举制,专掌此事的官员往往注重门第,轻视德才,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它不分出身和民族,凭能力选拔官员。
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将科举制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解决江南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
又因为隋炀帝喜文学,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他始设的“进士科”后来成了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我国科举史上新的篇章。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朝建立后,逐步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考试科目分常科制科和武举三种。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为选拔政府官员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朝。
以下是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隋朝:科举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选拔官员实行了初级考试和课业考试的制度。
初级考试是为了选拔有才能、有资质的人才,课业考试则是为了验证考生的学术水平。
唐朝:唐朝是中国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高峰期。
唐太宗设立了进士科,规定考试内容包括经史、礼乐、法律、文学等各个学科,并规定考试的地点为长安。
唐代科举制实行了一代又一代的进士选拔制度,为了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唐朝还设置了举人和明经科。
宋朝:宋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设立了制科,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考生才华和治学观念的考察。
此外,宋代还设立了进士解试和礼部试,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元朝:元朝帝国的统治者蒙哥汗取消了科举制度,改为实行郡县举试制度,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权得以扩大。
明朝: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改革了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明代设立了三次科举考试,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全国范围内的初试,会试是省级范围内的复试,殿试是在皇宫举行的最后一次考试。
此外,明代还加强了贡生教育,规定贡生必须参加附属学校的考试,取得合格成绩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清朝: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康熙乡试、康熙会试、乡试改革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和改进。
在乾隆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考题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事性。
总结来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了数百年,逐步完善和升级。
它在选拔政府官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励了人们的求学热情,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纸上能否、重视死记硬背等弊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并日益成为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原因之一。
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被现代化的选拔制度所取代,但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依然深远。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自隋唐时期开始,历经多个朝代,直到清末才逐渐被废除。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影响以及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历程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文帝为了打破门阀世族对政权的垄断,采取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措施。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在唐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此后,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沿用了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
二、主要内容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环节。
童试是初步筛选,通过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乡试是在各地举行的考试,通过者称为举人;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通过者称为贡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过者称为进士。
其中,殿试成绩是决定考生最终排名的主要依据。
三、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流动。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和客观,有利于社会公正和稳定。
此外,科举制度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推动了教育普及和提高国民素质。
四、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的体现。
科举制度强调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才能的提高。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社会公正和稳定,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文化认同。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但它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却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统

历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它与丰富的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历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统,分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最早的科举制度可追溯至隋朝。
当时,为了选拔有才华的官员,实行了一种称为“进士科”的选拔制度。
此制度要求考生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最终合格者可进入官场。
这种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方式的转变,也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今天所称的“进士科”和“举人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成为廷试的考官,从而获得官职。
举人科则是初级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乡试的考官。
此后,科举制度在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变革,但一直保持着基本的框架和原则。
二、科举制度的意义与影响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凭借公正的选拔方式,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通过考试的选拔,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科举制度的存在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人才的真正发现与使用提供了机会。
2.强化文化传统:科举制度与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筛选标准。
在科举考试中,文化素养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
这促使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并形成了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传统价值观。
科举制度与文化传统相互促进,共同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与知识积累。
3.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性创造了机会。
通过考试的选拔,原本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士人的行列,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机会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动态变化,使社会结构更加灵活和多元。
三、科举制度的问题与限制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与限制。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素养,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下面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2019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明经、进士:
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特征:
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
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2019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对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什么进步性:
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
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