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科举考试策论范文

科举考试策论范文诸君且听吾一言,今日之论,乃关乎民生之事。
民生者,犹如大树之根基,根基若不稳固,大树安能参天而立?吾观当下之世,民生之改善,首要在衣食住行。
且先说这衣,往昔之人,只求蔽体,衣能遮羞防寒便是足矣。
然今时不同往日,众人不仅求暖,更求美矣。
大街小巷之中,衣饰琳琅满目,或简约,或华丽,或复古,或新潮。
但君且看,亦有不足之事。
那偏远之地,尚有贫寒之人,衣不蔽体者亦有之。
故而吾以为,当兴纺织之业于彼处,或有善者捐衣,政府亦应扶持,令人人皆有衣可穿,且能穿得舒适得体。
再说这食。
民以食为天,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如今,大城小镇,美食如云。
从那山珍海味,到街边小食,皆能满足众人味蕾。
可这背后亦有隐忧。
君不见,有些不良商家,为图利益,以次充好,地沟油之事曾惊煞众人。
这食品安全,乃民生重中之重。
需严立法度,重惩那些无良之辈。
同时,还得让那新鲜食材,便宜而又广泛地供应于大众。
偏远山区的孩子,还有些营养不足,当发展农业科技,使新鲜果蔬能在各地生长,再加上合理的食物分配制度,确保人人能食得健康。
住者,乃人安身之所。
城市之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看似人人皆有屋可居。
实则不然,房价之高,如那九霄之云,令诸多百姓望而兴叹。
年轻人想成家立业,却被房子这一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政府当调控房价,多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让居者有其屋。
而且房屋的质量也得严格把关,莫要出现那豆腐渣工程,让百姓住得安心,住得放心。
行也不可忽视。
如今车马如龙,道路四通八达,飞机高铁更是让距离不再遥远。
可交通拥堵也是一大难题,特别是大城市,一到上下班高峰,那道路就成了停车场。
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地铁要多修,公交线路要合理规划,鼓励人们绿色出行。
还有那偏远乡村,道路崎岖难行,要想富先修路,把路修好了,农产品能运出去,外面的物资也能运进来,这民生也就更有活力。
民生之改善,还在于教育与医疗。
教育乃立国之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但如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城市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那偏远山区的孩子呢?老师不愿去,教学设施陈旧。
科举制度内容范文

科举制度内容范文引导语: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的关于科举制度内容,欢迎阅读!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挖苦:“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那么·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根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中国科举制度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中国科举制度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我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一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分科考试。
这一制度最初只是针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选拔制度。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1. 科举科目:科举制度初期,科目较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等。
唐朝时期,科目增多,出现了明法、明算、明字等科目,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全面。
2. 考试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考试,会试是全国考试,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词、策问等。
3. 科举录取:科举录取分为及第、进士及第、状元等。
及第意味着通过考试,进士及第是最高荣誉,状元则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4. 科举改革: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革。
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文”制度,强调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导致人才选拔机制失灵。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陆游等。
2. 促进教育: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教育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许多家庭为了让子女参加科举考试,纷纷兴办私塾,从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传承文化: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影响社会风气:科举制度使得社会风气逐渐趋向公正、公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废除1. 科举制度的衰落: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八股文成为考试内容,使得人才选拔机制失灵。
同时,科举制度也导致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士人沉迷于功名利禄,忽视实际才能。
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范文大全

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范文大全第一篇: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一、科举制度的演变1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
制科主要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
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
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个来源: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
在唐代,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
2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解试(州试)、省试(礼部试)、殿试。
解试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
举人参加解试合格的,由州或转运司、国子监等按照一定的名额送礼部,参加省试。
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
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
辽金、元朝时期基本上沿用宋朝科举制度。
3科举制度的鼎盛和僵化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
科举制度各方面的规定已经成熟,建立了系统的法令法规,社会各阶层从上到下无不重视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影响最大、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成为应对科举考试的重要工具;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并与宋明理学相结合,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一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与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完全融为一体,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播及海外。
关于科举制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科举制的历史小作文
科举制,那些年的考试风云。
说起科举制,那可是古代学子们的“高考”啊!想要当官,就得先通过这关。
就像现在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科举制可是个真正的“独木桥”,只有少数人能走通。
考场里,那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学子们埋头苦读,奋笔疾书,恨不得把脑子里的知识都倒出来。
金榜题名?那可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不过,科举制也带火了古代文学。
学子们为了备考,得读遍经史子集,还得学点诗词歌赋。
这些文学知识,就像宝藏一样,丰富了古代的文化,也给咱们留下了好多宝贝。
但话说回来,科举制也不是没有毛病。
考试内容太死板,大家都学成了“书呆子”,啥都不会干。
而且,这制度一僵化,社会也就跟着停滞不前了。
但话说回来,科举制在古代可是个了不起的玩意儿。
它见证了
社会的变迁,也见证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梦想。
虽然现在已经没了,但咱们还是得记得这段历史,毕竟,它可是咱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啊!。
科举八股文经典范文

科举八股文经典范文尝闻古之圣言,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此乃诚语,深含大理,吾今试论之。
夫规者,圆之则也。
制器之人,欲为圆物,若无规以度之,其可得乎?观夫轮者,车行之要也。
昔者工匠制轮,必以规为准。
规者,一木成之,其端有针,其臂可转。
匠人执规,以针定中,展臂而画,圆乃成焉。
轮之辐辏,皆依此圆,而后行车安稳,致远无碍。
设使弃规不用,徒凭两手,欲成其圆,恐形状参差,难以为用。
是故规者,圆之所赖,不可缺也。
矩者,方之范也。
建屋之人,欲筑方室,若无矩以测之,其能就否?且看堂庑之立,必以矩定形。
矩者,亦木为之,两臂成角,直角是也。
匠者持矩,量长较短,角正边直。
壁之磊落,皆合此矩,于是室成而严整,居之安然。
倘若舍矩而造,仅凭臆想,欲得方形,必是歪扭斜曲,失其端正。
由此观之,矩者,方之所凭,不可或缺。
推之于人事,则规矩更为紧要。
国之有法,犹器之有规、室之有矩也。
法者,定万民之行止,分善恶之界限。
民守其法,则国治而民安。
君主治国,不可无法度。
若无法度,臣下肆意,百姓纷扰,国将不国矣。
昔者商君变法,立木为信,明示法之必行。
秦民由是知所趋避,皆遵法纪,秦国乃强,卒并六国。
此以法为规矩,而成强国之效也。
于学而言,亦有规矩。
师者授业,必有课程之规,弟子受教,当循问学之矩。
书要精读,文需勤作,此皆为学之矩也。
若学者废弛此矩,懒于诵读,疏于笔耕,学问何从而得?恰似工匠无规难成器,建者无矩难筑房,为学之人无规矩,则学业难成,才智难展。
然或有谓规矩者,拘束人也,使人不得自由。
此大谬矣!吾以为,规矩者,非拘束之具,实乃自由之保障。
驾车之人,行车于道,交规森严。
初看似乎拘人,然若无交规,车马乱行,途为之塞,欲速不达,安有行车之自由?又如群居之人,礼仪为规。
行礼之人,举止有节,初觉约束,然若弃礼仪,人皆肆意,纷争必起,何得相处之自由?今之人,当知规矩之重。
在身则守礼,行事则遵法,为学则依矩。
以规矩为基,而后能成其方圆,达其理想。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影响深远的选拔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运用了几百年的时间。
科举制度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首次实行科举制度的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其后逐步发展整备直到隋唐时期完善。
在这个制度中,各级政府都会组织不同层次的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一个由县级政府组织的考试,会试则是由省级政府组织的考试,而殿试则是最高层次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通过这些考试选拔出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官府,从而为国家服务。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政府提供了一种较为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途径。
与西方的世袭制度不同,科举制度充分考察了个人的才能和素质,而非出生背景或家族地位。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的垄断,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实现社会流动和出人头地的机会。
通过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竞争,才能得到更好的职位和地位,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制度。
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为了通过考试,考生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这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繁荣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此外,科举制度也为了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选拔了大量有才干的官员,为中国古代政府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往往忽视了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在某种程度上人才的单一化和僵化化。
其次,这个制度虽然对个人才能的选拔相对公正,但对于女性和贫困阶层的机会相对有限。
女性在科举制度中并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而贫困阶层往往无法承担高额的教育和考试费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为中国古代政府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举制度的论文

科举制度的论文引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被广泛应用于选拔政府官员的方式。
该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论文将探讨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随着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宋朝继承了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打破封建贵族的垄断,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治理效率。
在宋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乡试和殿试的考试制度,并设置了明经和进士等不同级别的考试科目。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利用。
无论是社会出身、贫富阶层还是家族背景,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官员,这在古代社会中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
2. 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必须具备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政策理论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使得官员的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履行公职和管理社会事务。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府机构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执政团队。
3. 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的封建贵族制度,为社会的流动性提供了可能。
通过考试,人们有机会脱离出自己的社会阶层,进入到官僚层级,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三、科举制度的问题与挑战科举制度在函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科举制度对考生的身份和出身有一定的歧视,使得社会流动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此外,科举制度也存在命题和评卷方面的不公平问题。
结论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和促进社会流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社会制度改革需要借鉴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更加关注公平、公正和公正,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第一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第二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三篇: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四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五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更多相关范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xx-05-30 作者::化成天下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考上的叫“举人”。
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
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
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八股文对字数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格式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三、各朝代情况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
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
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
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明清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正式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
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
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
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
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
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
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
第一名叫做会元。
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
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
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
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 1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
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
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
(连中三元)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
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
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
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
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
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
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
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
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
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
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
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
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宋朝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
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
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
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
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
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
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
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
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
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
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
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这样的人叫作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
有制举和武举。
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
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
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
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
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
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