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4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
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
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
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
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
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的身材,浓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
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力气很充足,干活
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
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
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
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

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
放到树凉儿里,让我们喝水。

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

我们谢
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

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
了,就去请老魏。

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

井台上不忙
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

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
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
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

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

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

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
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

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

那些游手好闲
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是。

”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

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
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

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
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

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
些供果。

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像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
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

原因是解放好多年
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声音了。

(有删改)
'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
职业”,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

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

C.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
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

D.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
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答案 B
解析A项“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错误,“担水也是一个职业”交代了老魏
的职业。

C项“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不全面,“遍地是马蹄儿烧饼”还表现了老魏靠力气吃饭的自豪感。

D项“通过人物对比的方法”于文无据,且“借助直接议论
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错误,文中没有直接议论。

2.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勤劳朴实。

干活利落,担水价钱远近相同,自己从不记账。

②乐于助人。

把水给放学口渴的孩子们喝,义务帮人捞筲。

③热爱生活。

相信自己的力气,敬重自己
的职业,善待自己。

④坚守原则。

只伺候人,不伺候花。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要注重把握人物具体的做法。

比如,老魏干活
利落,担水从来不记账等,可以概括为勤劳朴实;只要孩子们想喝水,老魏便让孩子们
喝,同时他还帮助人捞掉进井中的筲等,可以概括为助人为乐;他相信自己的力气,只
伺候人,不伺候花,可以概括出他热爱生活,有自己的做人原则等。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
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同意。

①都聚焦于社会底层具有传统美德的普通民众,塑造了有着
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物形象;②都诗意地描写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展示了一幅富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富有文化意蕴;③都表达了对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钟情
与赞美,暗示了对浮躁、污浊的时代风气的拒绝;④都坚持把真的、善的、美的世界升
华开来,形成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在人性与人生方面给人以启示。

(示例二)不同意。

①本文重在描写老魏乐观的生活方式,《边城》重在叙述祖孙、兄弟及男女青年之间的情感;②本文描绘了北方小城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边城》突出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③本文重在塑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个体形象,《边城》重在刻画城乡普通民众的群体形象;④本文意在表达对旧日生活的依恋与失去的惆怅,《边城》意在表达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期待。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二是这篇
小说是否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主要有:①体
现普通人的生活,②描写古老的习俗,③表达对安宁、平淡生活的喜爱,④表现对普通
人的赞美之情等。

回答问题,如果同意这个观点,就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担水的》
一文的特点。

比如《担水的》描写的就是底层生活的人,展现了古老的风俗习惯,表现
了宁静、淳朴的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等。

如果不同意,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深秋的田野
尚纯江
“呜呜呜——”
雄鸡的一声长鸣把长根从梦中叫醒。

睁开惺忪的眼,瞅瞅窗外,秋阳已爬上树梢,
树已披上一层金色的霞光。

穿上衣服,走到门外。

院内,一只刚下过蛋的芦花鸡冲着长根“咯嗒咯嗒”地叫唤。

长根从偏房里抓了一把麦子撒在地上,打鸣的白公鸡扑棱棱从墙头上飞下,“咯咯”地和芦花鸡一起啄食。

每当走进厦屋,长根就会看见偏房里的农具:犁子、耧、耙、扬场锨。

挂在墙上的
鞭子,结满了蛛网。

长根一看见往常使用的这些家伙什儿,就会想起那年的秋天。

在那
年秋天,儿子金良毅然走出了家门。

那天,长根天不明就起了床。

喊起儿子,套上牲口,拉着犁子和耙,爷俩走在夜色
里。

寂静的夜里,月牙儿和星星在牲口的蹄声里发出微弱的光。

牲口打着响鼻,脚步轻
快,嗒嗒作响。

金良牵着牲口,一声不响地走在前头。

夜里,金良又同长根吵了一架。

很长时间了,
金良闹着要去打工,长根就是不让。

“去就去吧。

”长根看着儿子终于说道。

金良一天也不想在家种地了。

好像这地这
牲口都与他有仇似的。

那天下午,犁好地,金良就乘车去了远方,一去就是十多年,连收种庄稼都不回。

回家过个年,掏把火似的,几天就走了。

“等他小子结了婚,让他媳妇拴着他。

”老伴儿唠唠叨叨。

等到结了婚,金良索性连媳妇也带走了,留下老头子老婆子在家里守着空荡荡的屋。

满希望儿媳生孙子时能够留在家里。

可是,儿媳妇一生下孩子,就丢下孩子,离开了家。

走进儿子的院子,院子静悄悄的,无声无息。

柿子树和石榴树落了一地的枯叶。


根叹了一口气,拎着扫帚打扫院子。

老伴儿在世时,天不明就起了床,把前后院打扫得
干干净净。

然后,给孙子做饭,送孙子上学。

前年,老婆子大病一场撒手归西,后来孙
子被儿子接到城里上学了。

把长根撇得好凄惶。

去年,金良在城里买了房,一家三口成
了半拉城里人。

金良买房后,要接长根去城里住。

长根死活不肯去。

不是他过不惯城里
人的日子,是他离不开他的一亩三分地。

长根扫了地,走出院子。

他要到田里看看他的小麦。

他一看到那绿油油的麦苗心里
就高兴。

走在街道上,街道上空旷旷的,少有人走动。

街上,几只鸡在觅食,几条狗懒
散地卧在太阳地里,见到长根,汪汪地叫了两声,算是招呼;之后,眯了眼继续睡觉。

这时,邻居铁头从院子里探出头:“根叔,出去走走?”
“走走。

孙子上学去了?”今天是星期天,铁头的孙子昨天从寄宿学校回来了。

“没有,下午才走。

”铁头挠了挠花白的头发。

长根又往村外走去。

风乍起,吹落一地树叶。

地上,落叶积了很厚,走在上面软绵绵的,发出沙沙的声响。

穿过树林,田野一片辽阔。

长根家的地在村庄的西北角,靠近太平沟,此时已长出
嫩绿的麦苗,绿油油的,惹人喜欢。

三亩地,一年能打三千多斤小麦,三千多斤玉米。

除去成本,有近五千元的收益。

够了,够了。

这些,够长根一年的花销了。

可金良说,
这就够了?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比这多!
可是,都去打工,这田谁来种?没有种田的你吃什么?别人的田都租出去了,长根
不租。

一想起种地,长根就会想起过去犁地时的情景。

儿子金良在前边牵着牲口,长根扶
着犁把,吁吁喔喔地犁地耙地。

看着泥土翻起的“浪花”,嗅着泥土的芳香,长根的心里开了花。

而金良的心里憋满了委屈,嘴唇噘得老高。

“兔崽子,不想种地,好好上学啊。

不好好上学,就得在家打坷垃。

”长根骂道。

金良不好好上学,也不想在家打坷垃。

村里的地是淤地,坷垃一块块的,很难打碎。

耙地时,长根站在耙上像行驶在海浪里的船一样飘摇起伏。

耙了一遍又一遍,又用榔头
打了一遍又一遍,才把地整平。

如今好了,收种庄稼都是机械化。

旋耕机一过,地立马
平展展的。

长根仰脸看看天,天空在朝阳的照耀下绚烂多彩,一行大雁鸣叫着飞过天空。

长根
又看了看刚出土的麦苗,心中生出片片碧绿,掏出手机:“金良,我明儿一早去城里看孙子。


长根有些想儿子了,还有孙子。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鸡叫之后长根就起来喂鸡,打扫儿子空荡荡的庭院,这一系列动作透露出他内心
的孤寂之情。

B.长根极力反对儿子去城里打工,除了担心儿子走后地没有人种之外,还担心儿子
走了,自己一个人太孤单。

C.长根满足于三亩地一年有五千元的收益,可儿子认为这还没有自己一个月挣得多,由此可见土地的确没有多大的价值。

D.这篇小说成功地展现了老一代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要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主题思想。

答案 A
解析B项,“还担心儿子走了,自己一个人太孤单”错,儿子最初去打工时,长根
的老伴儿还在。

C项,“由此可见土地的确没有多大的价值”说法错误。

D项,无“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5.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运用了拟人和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②“几条狗懒
散地卧在太阳地里”“算是招呼,之后,眯了眼继续睡觉”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深秋早晨
独特的景象。

“汪汪地叫了两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街道空荡的气氛。

③这段
描写突出了街道的空旷,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

解析这段文字属于环境描写,主要运用了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深秋早
晨街道的空旷。

再联系环境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便可分析出这段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孤寂的内心。

6.作为农村的留守老人,“长根们”面临着怎样的生活困境?你觉得该如何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走出生活困境?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临的生活困境:①劳动强度大。

留守老人们的子女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不管年龄、身体怎样,都要进行劳作。

②难耐的孤独。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

特别是像长根这样的老人,老伴儿去世了,儿子只在春节回来几天,常年只身一人生活,很是孤单。

建议:①加大机械化、规模化耕种的步伐,让种地更省时省力,从而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②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让老一辈农民认识到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只有少数人种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③子女应常回家看看,政府也要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④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这样,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使老人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解析题干提到的“留守老人”问题,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考生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可以得出第一问的答案。

再根据第一问,提出建议即可。

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文本条分缕析,言之有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