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根源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根源与对策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而融资,以及在负债到期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能力。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不仅对银行自身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威胁到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已经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最终和彻底解决,都离不开对其根本原因和外在条件的分析,目前普遍认为引起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有:
1、居民的高储蓄倾向。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财富向一部分人相对集中,加上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改革,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升级缓慢,导致居民储蓄率过高,在收入不断增加又缺乏投资渠道的情况下,过多的资金流入银行。
2、商业银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主要业务仍以存贷款为主,当信贷空间受到压缩时,银行缺乏可选择的资金投放渠道,直接限制商业银行资金的合理配置。
3、错估的人民币汇率和僵硬的汇率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规模近年来迅速扩大,外汇储备规模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人民币对美元低估,在普遍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国际上大量热钱流入。
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性,央行不得不向市场投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冲销外汇,投入市场的基础货币过多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目前,大部分研究将上述原因看作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但值得商榷的是,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商业银行的产品结构问题,以及人民币汇率体系问题是我国经济所固有的,早在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显现之前,这些问题就已经存在;相反,20世纪九十年代末之前,国有商业银行一直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难题。
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上述原因真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吗?如果不是,那么针对性地提出的解决办法可能只能解国有商业银行一时之围,注定是治标不治本之举,一旦相同的情景重演,国有商业银行将重陷流动性过剩的困境。
二、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真正根源
大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济个体,都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同样如此。
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吸收存款的行为会在存款的边际成本等于存款运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相等的那一刻停止,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因此,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营的商业银行,有自身的目标函数以约束其经营行为,其吸收存款的规模取决于资金能否顺利地投放到市场上去。
当资金投放受到约束时,商业银行会自动调整其吸收存款的行为,其吸收存款的规模和冲动都是有限的。
可见,市场经济下典型的商业银行以资金的运用指导资金的来源,不会出现普遍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大量的资金闲置,或者投资在低收益的资产上,资金的运用上出现严重问题。
以2005年货币市场为例,3月以来利率从最高位的2.18%下降到2005年6月最低位的1.11%左右;银行间市场1年期国债和央行票据的收益率徘徊在1.32%和1.42%左右,均低于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出现了倒挂现象;另一方面银行的存款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自2004年国家实行的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明显背离。
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金融机构存差达到创记录的91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
应该说,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已经变得十分具体和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什么仍继续吸收存款,而不是采取相反的措施呢?
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独特资本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责任。
国家所有制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还额外得到了国家信誉的“入股”。
长期以来,尽管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呆坏账规模巨大,甚至偶尔出现挤兑现象,但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经营危机。
国有商业银行在得益于国家信誉保护的同时,成为了国家信誉的象征。
设想我们面对的是彻底商业化的银行,则当银行吸收的存款达到它的最优规模以后必然会停止吸收存款,从而广大居民将面对有钱无处存的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对国有商业银行信任有加的居民,极有可能对银行及国家信誉产生怀疑,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挤兑风潮,甚至爆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国家拥有控制权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被动吸收存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私营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没有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给予严格的限制,商业银行还没有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
但随着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日期逐渐逼近,国家对金融风险越来越重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为一个硬性的约束,国家不得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加以限制。
同时,国内经济过热的情况下,信贷更是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对象。
再加上由于汇率水平错估引起的国际流动性的输入,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更加明显。
可见,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
至于前文提到的原因,不过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外在条件。
三、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对策建议
前面的分析说明,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产权的国有性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不合理的产权结构。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售卖资产、向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向公众无偿赠与股票。
售卖资产是政府向公司或一组特定投资人出售资产的方式,政府可选择销售全部或部分资产。
向公众发行股票以及向公众无偿赠与资产都是将国有资产分散到公众手中的改革方法,区别在于公众得到资产付出的代价不同。
关于产权改革对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孰优孰劣这一问题,通常认为在银行中引入一定规模的战略投资者是最优选择。
在股份制企业中,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企业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和股东的利益目标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管理层可能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牺牲股东的利益为自己谋取私利。
在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过程中,小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思想,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
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可以确保对管理层多方位的监督。
实际研究表明,诸如阿根廷、巴西、巴基斯坦和一些东欧国家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向战略投资者直接出售股权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减缓,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失为银行产权改革的明智之举。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而且可以通过国外管理层的进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
但是,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凸显,并对金融和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产权改革效力尚未发挥之前,可以尝试暂时从外部疏导流动性。
1、以产品和服务尝新来疏导流动性。
商业银行应顺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发展以资金管理、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负债替代性产品,直接将部分居民存款转移到其他渠道;抓住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资金缺口大、增长快的特点,建立信贷产品的风险定价机制、信用评价机制,以及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增加对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
2、股权改革。
利用《证券法》修改、允许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契机,鼓励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既可以疏导流动性,也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
3、针对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的问题,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专项国债用于支持经济中薄弱环节的发展。
此举短期不断可以疏导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而且长期来看能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降低国有商业银行被动吸收存款的压力。
4、提高外汇储备使用的灵活性。
有选择地将外汇投向海外,将外汇储备转向能力储备,例如支持国内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积极收购海外原材料的开采权,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原材料的开采权;加大对引进和培养海外
人才的投入,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