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课标2016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2016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历史》必修三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趋向“三教合一” D.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2.“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持有此主张的是()
A.李贽 B.林则徐 C.张之洞 D.梁启超
3.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
……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下列作品中符合这种观点的是()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4.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
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
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6.“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7.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以废除。
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8.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这些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C.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否定
9.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10.《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A.兵广粮足B.民以食为天 C.克己复礼 D.诚信第一
1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深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家学派思想影响(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2.加尔文教派认为:为了上帝,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职业中认真劳作,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工作。
由此形成了一种“天职观”。
从中可见,天职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
A.严密的社会分工
B.追求社会财富
C.人人为上帝服务
D.平等的劳动观
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目,第13题24分,第28题28分,共52分。
13.(24分)“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
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
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侧重点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
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
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
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三(“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8分)
14.(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分)
(4)在材料四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6分)
(5)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3分)
【KS5U原创】新课标2016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历史》必修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根据所学,董仲舒在汉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思想包含着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故D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A在材料中没有依据;C在隋唐时期。
故应选D。
2.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梁启超的思想。
材料意思主要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主要着眼于其为君服务而非为民服务,即没有反映民主,可知该主张者在宣传民主思想。
故应选D。
3.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现实主义文学。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这种文学流派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文学家按照现实生活的具体状貌及本来特征,通过形象的真实描写,注重揭示现实生活内在特征、真实的一种创作方法。
故C符合题意。
4.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
分析题干,“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 体现了儒家仁的学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 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体现墨家节俭的主张,而法家思想无从体现。
故应选C。
5.
【答案】A
【KS5U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兴汉灭清”,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了,因此选A。
而B、C、D三项从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6.
【答案】A
【KS5U解析】考查儒家思想。
依据所学,A的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故符合题意;B的意思是“不挑起战争,要心怀广阔”,C的意思是“努力勤奋到忘了吃饭,喜悦得可以忘了忧愁,不知道时日过去接近老年”,D的意思是“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都与题意不符。
所以应选A。
7.
【答案】B
【KS5U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
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片面的认识,主张全盘否定,而对西方文化则全盘肯定。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体现。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故应选B。
8.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的结合情况。
依据所学,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但不合题意,故排除。
C表述错误,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C。
9.
【答案】C
【KS5U解析】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的时候,儒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并为汉武帝所接受。
故其建议“兴办太学,用儒学经典教育青年子弟”,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所以应选C。
10.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儒家思想。
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的治国方略:孔子重视治国要“足食”、“足兵”、“民信”,但更重要的是诚信,即材料所言“民无信不立”。
故应选D。
11.
【答案】B
【KS5U解析】考查学生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材料的意思是做人处事都不能贪心,衣服穿得暖, 饭吃得饱就可以了.喻意:做人处事要诚实守信不要贪心,生活水平保障了,就要知足。
这与道家思想相符合。
所以应选B。
12.
【答案】D
【KS5U解析】考查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职业中认真劳作”,每个人的职业并不相同,但“为了上帝”、“认真劳作”是相同的,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劳动是平等的,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价值取向”的要求;B项不符合“为了上帝”;C项不能反映职业劳动。
所以应选D。
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目,第13题24分,第28题28分,共52分。
13.(24分)
【答案】
(1)主张:仁、仁政、惠民等(2分)。
原因:政治: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改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6分,每方面3分)(2)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监督。
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分)
(3)必要性:“文革”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
响中国的发展。
(4分)
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
(4分)
【KS5U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分析与认识。
回答时要紧扣材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
……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侧重点是‘恩惠于民’”归纳总结“主张”。
联系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回答“原因”。
第(2)问,主要考查卢梭的思想。
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进行归纳总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分析与认识。
联系这一讨论的背景、内容及结果和影响分析回答即可。
14.(28分)
【答案】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7分)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6分)(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6分)
(4)评价: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
理由:孔学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影响: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6分)
(5)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文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3分)
【KS5U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思想的掌握。
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
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
第(2)问,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
其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从材料“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与掌握。
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的内容及所学归纳总结。
如材料“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
……”。
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第(5)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