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复习大纲
生物化学复习
第一章糖类 1、什么叫糖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

一般构型:D 型四大类生物大分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分成哪几类单糖:是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也称简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和丙糖(三碳糖)、丁糖(四碳糖)、戊糖(五碳糖)、己糖等(六碳糖)。

寡糖(低聚糖):能水解产生少数几个单糖的糖类,如麦芽糖、蔗糖、乳糖(水解生成2分子单糖,称双糖或二糖)和棉子糖(水解生成3分子单糖)。

多糖:是水解时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包括同多糖(水解时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淀粉、糖原、壳多糖等;杂多糖(水解时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和单糖衍生物)如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

3、单糖的开链结构
离最远的—OH 在左边的是L 型;在右边的是D 型 D 型和L 型是一对对映体
Fischer 投影式表示单糖结构
竖线表示碳链;羰基具有最小编号, 并写在投影式上端;一短横线代表手性碳上的羟基。

单糖的差向异体:这种仅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4、单糖的环状结构α-异构体:半缩醛羟基与氧桥在同侧;或半缩醛羟基与C5上的羟基在链同侧β-异构体:半缩醛羟基与氧桥在异侧;或半缩醛羟基与C5上的羟基在链异侧。

β-D-(+)-吡喃葡萄糖β-D-(+)-呋喃葡萄糖α-D-呋喃葡萄糖α-D-吡喃葡葡萄糖
C-2差向异构
C-4差向异构体
Fischer式转换Haworth式
α-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葡萄糖
β-D-吡喃葡萄糖β-L-吡喃葡萄
D-型:CH2OH在环上方;L-型:CH2OH在环下方。

D-型糖中:α-异构体:半缩醛羟基在环的下方;β-异构体:半缩醛羟基在环的上方。

L-型糖中:情况相反。

β-D-呋喃果糖α -D-呋喃果糖
β-D-呋喃葡萄糖
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葡萄糖α-D-吡喃葡萄糖
5、单糖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旋光性:当平面偏振光通过手性化合物溶液后,偏振面的方向就被旋转了一个角度。

这种能使偏振面旋转的性能称为旋光性。

变旋现象:新配制的葡萄糖溶解于水时其旋光度发生改变的现象。

左旋:当平面偏振光通过旋光物质的溶液时,光的偏振面会向左旋转。

右旋:当平面偏振光通过旋光物质的溶液时,光的偏振面会向由旋转。

游离的半缩醛羟基
的写法
OH
2)化学性质
重点:有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决定糖有没有还原性、能否发生成脎反应、能否发生成苷反应生成糖苷。

A .成苷反应
糖苷基与配基之间连接的键称为苷键,糖苷为缩醛结构, 无变旋现象、无还原性,碱溶液中稳定,酸溶液中易被水解成原来的糖和配基。

B .单糖的醛或酮与3分子苯肼反应,生成糖脎
反应发生在C-1和C-2上。

葡萄糖、甘露糖和果糖生成的糖脎相同
成脎反应的作用:不同还原糖生成的脎,熔点、晶形不同,可以鉴别多种还原糖,如葡萄糖脎是黄色细针状,麦芽糖脎是长薄片形。

C .糖的氧化
溴水可鉴别醛糖和酮糖,酮糖与溴水不反应。

6、双糖结构见书P.35
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是还原糖。

7、多糖(无还原性、无变旋现象。

大多数不溶于水,个别与水形
成胶体溶液。

)如何区别糖原、纤维素和淀粉?
(1)淀粉:分直链淀粉(土豆)和支链淀粉(糯米),呈颗粒状,与碘形成兰色络合物。

淀粉在酸或淀粉酶作用下被逐步降解,生成分子大小不一的中间物,统称为糊精。

淀粉糊精遇碘呈蓝色,红糊精呈红褐色,消色糊精呈无色。

麦芽糖可视为淀粉的二糖单位。

(2)糖原:糖原结构类似于直链淀粉,亦有:α-1,4苷键和α-1,6苷键,分子量更大,支链更多,支链长度更长,遇碘显红色。

(3)纤维素:是生物圈最丰富的有机物质,促进人类肠道蠕动,遇碘呈无色,β-1,4苷键,纤维二糖可看成是它的二糖单位。

8、糖蛋白:是多糖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连接形成的生物大分子。

糖与蛋白质连接方式:N —糖苷键,O —糖苷键
9、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成为结合糖,这些非糖物质往往是蛋白质、脂类、肽等,而与蛋白质结合的就叫做糖蛋白。

(1)结合糖中的糖往往都含有N ,称为糖胺聚糖,也称粘多糖。

(2)糖胺聚糖通过共价键与蛋白质相连接构成蛋白聚糖。

糖胺聚糖属于杂多糖,为不分支的长链聚合物,是阴离子多糖连,呈酸性。

在体内糖胺聚
糖脎相当稳定,且不溶于水,从热水溶液中以黄色晶体析出。

糖以蛋白聚糖形式存在,但透明质酸是例外。

第二章脂类
1、分类
2、脂肪(甘油三脂或三酰甘油)
(1)脂肪酸特点
A .由偶数碳原子构成的一元酸,最多见的是C16、C18、C22。

B .碳链无分支。

C .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D .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多呈顺式构型;有多个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

E 相邻双键之间都插入亚甲基,不构成共轭体系。

(2)脂肪酸简写
硬脂酸的系统名是十八烷酸,用18:0表示,其中“18”表示碳链长度,“0”表示无双键油酸是十八碳烯酸,用18:1 表示,Δ表示双键位置,c 表示顺式,t 表示反式亚油酸(顺,顺—9,12—十八稀酸),用18:2 表示,也可表示为(18:2,ω6)亚麻酸(18:3,ω3)
多糖,肝中肝素含量最为丰富,也存在于肺、皮肤和其他结缔组织的肥大细胞中,肝素的生物意义在于它具有阻止血液凝固的特性。

硫酸角质素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透明质酸是糖胺聚糖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在组织中吸着水,具有润滑剂的作用。

糖胺
聚糖
复合脂(单纯
脂衍生物)
磷脂
萜类(多异戊二烯聚合醇),包括天然色素,香精油,天然橡胶结合脂
(与脂肪酸结合的脂)简单脂(不与脂肪酸结合的脂)
单纯脂(脂肪)(三酰甘油酯)糖脂
油脂蜡甘油醇鞘脂(神经醇)甘油醇鞘脂(神经醇)脂蛋白其他脂类,如前列腺素(1五元环+20碳脂肪酸),维生素A 、D 、E 、K 固醇类(杂环大分子一元醇),包括固醇(甾类)、胆酸、强心苷
区别方法室温下是液体还是固体
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组成,一般构型为L 型,密度小于1,不溶于水,易溶于脂溶剂,无明确熔点。

(3)必须脂肪酸
哺乳动物体内能合成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

我们把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而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4)化学性质
A .由酯键产生的性质——水解和皂化油脂的碱性水解作用成为皂化作用
皂化1g 油脂所需要的KOH mg 数称为皂化值
皂化值是三酰甘油中脂肪酸平均链长即三酰甘油(TG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量度。

TG 平均Mr=
B .由不饱和脂酸产生的性质——氢化、卤化、氧化、酸败
碘值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指100g 油脂卤化时所能吸收碘的克数。

天然油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酸败程度一般用酸值表示。

酸值即是中和1g 油脂中的自由脂酸
所需KOH 的mg 数。

C .由羟基脂酸产生的性质——乙酰化油脂的羟基化程度一般用乙酰值表示,乙酰值指中和从1g 乙酰化产物中释放出的乙酸所需KOH 的mg 数。

(5)蜡—长链脂肪酸和长链一元醇或固醇形成的脂
石蜡—石油中得到的含有26—30个C 的直链烷烃的混合物4、磷脂——两性分子(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和非极性基),单极性分子(1)甘油磷脂(磷酸甘油酯)的结构通式
(2)典型代表:磷脂酰胆碱,也称卵磷脂,易溶于乙醇,不溶于丙酮,水解生成三甲胺(臭鸭蛋味)
胆碱的生物功能
A .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传导神经冲动。

B .防止脂肪肝。

C .生物体内的甲基供体。

335631000
皂化值
(3)磷脂酰乙醇胺,也称脑磷脂卵磷脂与脑磷脂在体内可互变
丝氨酸脱羧
乙醇胺胆碱
(4)鞘氨醇磷脂
神经酰胺结构通式
与甘油醇磷脂的不同点:
A对光及空气皆稳定,可经久不变。

B溶解度:不溶于丙酮、乙醚,而溶于热乙醇
与甘油醇磷脂的相同点
A可解离成两性离子型或带电荷的分子
B两性化合物
5、糖脂
鞘糖脂又叫神经醇糖脂,糖基部分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常称神经节苷脂,它是最重要的鞘糖脂。

抗原的化学标记血型抗原,人的A、B、O血型差异在于糖链末端残基。

现在临床上正研究用酶促降解B—抗原或A抗原的末端残基Gal 或GalNAc,从而增加O—抗原的血液来源。

与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的神经节苷脂糖链比正常细胞的短。

6、固醇,也称甾醇,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
CH3
CH3
R
HO 7
8
CH3
HO
CH3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
17
16
CH
CH3
CH2CH2CH2CH
CH3
CH3
18
19
20
21
22232425
26
27
Cholesterol
胆固醇的结构,它是最常见的动物固醇。

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异辛基
CH3
HO
CH3
R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
17
16
CH2OH
CH NH3 COO - CO2 CH2OH
CH2
NH3
CH2OH
CH2
N(CH3)3
+
++
-
天然固醇的通式
18、19位上的甲基称角甲基
7-脱氢胆固醇存在于皮肤中,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维生素D3,
帮助钙的吸收
胆固醇的鉴别
蟾蜍腮腺毒液中分离的蟾毒素是类固醇物质,它的生理作用与强心苷相似 7、萜类
萜类化合物是从植物体取得的一系列有芳香性的物质的统称,萜类在生物体内是从异戊二烯衍生而来的
单萜:由2个异戊二烯构成,含10个C 倍半萜:由3个异戊二烯构成,含15个C 双萜:由4个异戊二烯构成,含20个C ……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四萜,常见的类胡萝卜素有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对半开得到2分子维生素A
8、前列腺素(PG )在体内由花生四烯酸所合成,结构为一个五环和两条侧链构成的 20碳不饱和脂肪酸。

对心血管、呼吸、消化以及生殖系统等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9、脂蛋白——脂质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复合物脂蛋白依密度增加为序可分为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
血浆脂蛋白可利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方法使其分离
10、生物膜
(1)细胞的外周膜和内膜系统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包括酶)、脂类(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和糖类组成,还有水、金属离子等。

(2)生物膜是以磷脂、胆固醇和糖脂为主构成的双层脂膜,脂质是构成生物膜最基本的结构物质,其中以磷脂为主要成分,胆固醇以中性脂的形式分布在双层脂膜内,对生物膜中脂类的物理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保持膜的流动性和降低相变温度。

(3)生物膜具有保护、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运动和免疫等生物功能。

(CH 3CO)2O
浓H 2SO 4
胆固醇(氯仿溶液)蓝绿色
只有浓H 2SO 4时呈蓝紫色
(4)1972年由S.J.Singer等人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的要点
A.膜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它构成膜的基质。

B.双分子层的每一个磷脂分子都可以自由地横向移动,其结果使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柔韧性、高电阻性及对高极性分子的不通透性。

C.磷脂分子的两侧不对称性
D.外周蛋白主要以离子键与膜极性端结合,内嵌蛋白以不同的方式和深度插入或穿过膜脂双分子层。

E.蛋白质在基质上的镶嵌分布,并不限制蛋白质分子在基质上的横向移动。

(5)膜蛋白质
生物膜中含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通常称为膜蛋白。

根据它们在膜上的定位情况,可以分为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

膜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是生物膜实施功能的基本场所。

A.外周蛋白
这类蛋白约占膜蛋白的20-30%,分布于双层脂膜的外表层,主要通过静电引力或范德华力与膜结合。

外周蛋白与膜的结合比较疏松,容易从膜上分离出来。

外周蛋白能溶解于水。

B.内在蛋白
内在蛋白约占膜蛋白的70-80%,蛋白的部分或全部嵌在双层脂膜的疏水层中。

这类蛋白的特征是不溶于水,主要靠疏水键与膜脂相结合,而且不容易从膜中分离出来。

内在蛋白与双层脂膜疏水区接触部分,由于没有水分子的影响,多肽链内形成氢键趋向大大增加,因此,它们主要以α-螺旋和β-折叠形式存在,其中又以α-螺旋更普遍。

(6)生物膜中的糖类化合物在信息传递和相互识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氨基酸
1、水解
酸水解——常用H2SO4或HCl进行水解,一般用6mol/LHCl或4mol/L H2SO4;回流煮沸20小时可使蛋白质完全水解。

优点是不引起消旋作用,得到L—氨基酸。

缺点是Trp(色氨酸)被破坏,Asn (天冬酰胺)\Gln(谷氨酰胺)酰氨基脱落,羟基氨基酸(丝氨酸和苏氨酸)小部分被破坏。

碱水解——一般与5mol/LNaOH共煮10-20小时可使蛋白质完全水解。

多数氨基酸被破坏并消旋,得到D—和L—氨基酸的混合物,碱性条件下Trp(色氨酸)是稳定的。

酶水解——不破坏氨基酸,也不消旋,缺点:一种酶往往水解不彻底,需要几种酶协同作用才能使蛋白质完全水解,且作用时间长,一般用于蛋白质的部分水解。

常用的蛋白酶有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糜蛋白酶)以及胃蛋白酶等。

2、分类(结构看书)
(1)脂肪族氨基酸按酸碱性分:
中性氨基酸:甘氨酸(Gly)唯一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氨基酸,无旋光性
丙氨酸(Ala)
缬氨酸(Val)
亮氨酸(Leu)
异亮氨酸(Ile)
含羟基或硫氨基酸:丝氨酸(Ser)
苏氨酸(Thr)
半胱氨酸(Cys)
甲硫氨酸(Met)或称蛋氨酸,是体内代谢中甲基的供体
酸性氨基酸及其酰胺:天冬氨酸(Asp)天冬酰胺(Asn)
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
精氨酸(Arg)是动物体内尿素形成的中间物
(2)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Phe)其浓度的测定被用于苯丙酮尿症的诊断
酪氨酸(Tyr)
色氨酸(Trp)在植物和某些动物体内能转变为尼克酸(维生素PP)(3)杂环族氨基酸:组氨酸(His)也属碱性氨基酸,大量存在于珠蛋白中。

脯氨酸(Pro)
3、等电点:氨基酸处于净电荷为0时的PH处
在等电点时,氨基酸在电场中既不向正极也不向负极移动,即处于等点兼性离子状态,少数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但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和趋势是相等的。

PI的值是两性离子两侧的Pka值之和的一半,酸性氨基酸PI值是
两个数字小的相加的一半,碱性氨基酸PI值是两个数字大的相加的一半。

氨基酸的酸碱滴定的等电点PH或过高或过低,没有适当的指示剂可被选用,加入甲醛与—NH2作用形成—NHCH2OH降低了氨基酸的碱性
4、涉及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
(1)α—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不释放NH3,生成亮黄色物质。

(2)酪氨酸的酚基与重氮化合物结合生成橘黄色的化合物,用于检测酪氨酸。

(3)组氨酸的侧链咪唑基与重氮苯磺酸形成棕红色的化合物。

(4)氨基酸与2,4—二硝基氟苯(DNFB)作用生成DNP—氨基酸(黄色),用来鉴定多肽、蛋白质的N末端氨基酸。

5光学活性
天然蛋白质中氨基酸是L型的,除甘氨酸外,氨基酸均含有一个手性α-碳原子,因此都具有旋光性。

20种氨基酸在电磁波的可见光区都没有光吸收,在红外区和远紫外区都有光吸收,但在近紫外区只有芳香族氨基酸有吸收光的能力,因为它们的R基还有苯环共轭π键系统。

●酪氨酸的λmax=275nm,ε275=1.4x103;
●苯丙氨酸的λmax=257nm,ε257=2.0x102;
●色氨酸的λmax=280nm,ε280=5.6x103;
实验室利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在280nm处测定蛋白质含量
6、分析分离
(1)分配层析法:这种方法是马丁和辛格在1941年发明的,这种方法是用硅胶进行吸附水,水重为硅胶自身重量的50%,再装成柱体,然后将氨基酸混合物的溶液加到
柱体上,这时用含少量丁醇的氯仿进行层析。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了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别。

分配定律:当一种溶质在两种给定的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时,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值为一常数,即分配系数(Kd)
(2)利用层析法分离混合物,先决条件是各种氨基酸成分的分配系数要有差异,哪怕是很小的差异,一般差异越大,越容易分开。

(3)离子交换层析—是一种用离子交换树脂作支持剂的层析法。

阳离子交换树脂含有的酸性基团如—SO3H(强酸型)或—COOH(弱酸型)可解离出H+,当溶液中含有其他阳离子时,例如在酸性环境中的氨基酸阳离子,它们可以和H+发生交换而结合在树脂上。

树脂—或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含有的碱性基团如—N(CH3)3OH(强碱型)或—NH3OH(弱碱型)可解离出OH-,能和溶液里的阴离子,例如在碱性环境中的氨基酸阴离子发生交换而结合在树脂上。

树脂—或树脂—
第四章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细胞内原生质的主要成分,而原生质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

1、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
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蛋白氮36.25
2、蛋白质按化学组成分类:
单纯蛋白质:仅由氨基酸组成,不含其他化学成分。

缀合蛋白质:含有除氨基酸外的各种化学成分作为其结构的一份,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基或配体。

蛋白质根据形状和溶解度大体可分为三类
纤维状蛋白质:呈细棒或纤维状,主要起结构作用,不溶于水和稀盐溶液。

球状蛋白质:接近球形或椭圆形,在水溶液中溶解性好。

膜蛋白:与细胞的各种膜系统结合而存在,不溶于水但能溶于去污剂溶液,所含的亲水氨基残基比胞质蛋白质少。

蛋白质根据大小分为
单体蛋白质:仅由一条多肽链组成。

寡聚蛋白质:由两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

每条多肽链称为亚基,亚基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相互缔结
多酶体系:多个酶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精巧的复合体,有利于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连续进行。

3、蛋白质构象和蛋白质结构的组织层次
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二级结构: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即构象,不涉及侧链部分的构象。

三级结构:蛋白质的多肽链在各种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曲或折迭形成具有一定规律的三维空间结构。

四级结构:具有二条或二条以上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其多肽链间通过次级键相互组合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只有寡聚蛋白质有。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由多肽链主链上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决定的,二级结构和其他高级结构层次主要是由非共价力如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决定的。

(1)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具有确定的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构成的大分子。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连接的基本方式是肽键,肽键是一种酰胺键,通常用羧基碳和酰胺氮之间的单键表示。

组成肽键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酰胺平面)。

(2)酰胺平面稳定原则
A.碳与氮之间的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
B.肽键中的4个原子(C、O、N、H)和它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多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C.C=O与N-H呈反式排列,键长,键角固

D. C—Cα和N—Cα这两个单键可以自由旋转
(3)天然存在的活性肽
催产素:促进乳汁分泌
加压素: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
脑啡肽:体内自己产生的类鸦片剂
5、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
(1)N-末端分析
二硝基氟苯(DNFB)法;
丹磺酰氯(DNS)法
苯异硫氰酸酯(PITC)法
氨肽酶法:从多肽链的N-末端逐个向里切
(2)C-末端分析
肼解法:C-末端的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在
还原法:肽链C-末端的氨基酸可用硼氢化锂还原成相应的α-氨基酸
羧肽酶法:羧肽酶A能水解除Pro,Arg和Lys以外的所有C-末端氨基酸残基;B只能水解Arg和Lys为C-末端残基的肽键。

(3)二硫键的断裂
过甲酸氧化法
巯基化合物还原法
(4)二硫桥位置的确定
一般采用胃蛋白酶处理含有二硫键的多肽链(切点多;酸性环境下防止二硫键发生交换)。

将所得的肽段利用Brown及Hartlay的对角线电泳技术进行分离。

(5)多肽链的部分裂解
A.胰蛋白酶:只断裂赖氨酸或精氨酸的羧基参与形成的肽键。

得到的是以Arg或Lys为C-末端残基的肽段。

水解位点
注意:R1=Lys和Arg侧链(专一性较强,水解速度快)。

R2=Pro 水解受抑。

B.糜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它断裂Phe、Trp和Tyr等疏水氨基酸的羧基参与形成的肽键。

R1=Phe, Trp,Tyr时水解快; R1= Leu,Met和His水解稍慢。

R2=Pro 水解受抑。

C.胃蛋白酶:它要求被断裂键两侧的残基都是疏水性氨基酸,如Phe-Phe。

此外与糜蛋白酶不同的是酶作用的最适pH,前者是pH2,后者是pH8-9,由于二硫键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因此确定二硫键位置时,常用胃蛋白酶来水解。

R1和R2=Phe, Trp, Tyr; Leu以及其它疏水性氨基酸水解速度较快。

R1=Pro 水解受抑。

D.嗜热菌蛋白酶
R2=Phe, Trp, Tyr; Leu,Ile, Met以及其它疏水性强的氨基酸水解速度较快。

R2=Pro或Gly 水解受抑。

R1或R3=Pro 水解受抑。

化学裂解
E.溴化氰只断裂由Met残基的羧基参加形成的肽键。

6、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生物功能
在不同生物体中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称为同源蛋白质(如人的胰岛素、猪的胰岛素)。

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称为序列同源性。

同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差异称为种属差异。

7、细胞色素C:是一种含血红素的电子转运蛋白,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中。

所有的细胞色素C在第17位上含有一个Cys残基,除一个列外在14位上都含有另一个Cys 残基,第70到80位置上的不变残基串可能是细胞色素c与酶相结合的部分。

8、不变残基对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这些位置不允许被其他氨基酸取代。

可变残疾可能是一些“填充”或间隔的区域,氨基酸残基的变换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9、血液凝固的生物化学原理
凝血因子以无活性的前体或酶原形式存在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这一过程的主要环节有二:一是机体受伤流血时,血浆中的凝血酶原受到血浆和血小板中一些因子的激活而形成凝血酶(thrombin);二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激活下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fibrin)网状结构,使血液变成凝胶。

第五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1、研究蛋白质构象的方法
(1)构型是指在具有相同结构式的立体异构体中取代基团在空间的相对取向,涉及共价键的破裂。

构象是指既有相同结构式和相同构型的分子在空间里可能的多种形态,不涉及共价键的破裂。

X射线衍射法
●研究溶液中蛋白质构象的光谱学
2、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
●蛋白质分子中的共价键有肽键和二硫键,决定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稳定蛋白质
构型的作用力)。

是生物大分子分子之间最强的作用力,化学物质(药物、毒物等)可以与生物大分子(受体蛋白或核酸)构成共价键。

●而非共价键(又称为次级键或分子间力)决定生物大分子和分子复合物的高级结构
即决定构象的作用力,在分子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包括离子键(盐键)、氢键、疏水键、范德华力。

次级键的键能远小于共价键,但却是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主要力量,因为它数量巨大
氢键:是两个极性基团之间的弱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范德华力:分子间的吸引力、静电力
疏水键:是蛋白质分子中疏水性较强的一些氨基酸(如缬氨酸、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