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不但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

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

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

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

“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

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

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

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

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

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二:
对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形成原理的分析,有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而形成这种“差序格局”的文化基础,就是梁漱溟所谈的“家伦理本位”文化。

正如《论语》里所讲述的,对于父亲偷羊的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就是诚实是应该的,但在特殊情境下父为子、子为父说了谎,还是能被接受的。

儒家是以“己”为起点从亲人间的“孝悌”入手推广到他人,这种思想应用到日常人伦中,爱变得有差等,于是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让中国社会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圈子”现象,尤其是在商场、官场上,那些有资源、有权力的人形成的小圈子更可成为有足够实力的小团体。

既可以为善,变成办事有效率、有效能的团队,一加一大于二,发挥小集体的战斗力;也可以为恶,将权力私人化,为小集团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体利益。

善恶之间,关键就取决于小圈子里从领袖到成员,其行为有没有愿景、能不能做到“礼法并治”,也就是说,有没有大家都会遵守的非正式规范或正式法则,并能有效地动态平衡礼与法的矛盾,化解原则与利益的冲突,以及平衡圈内圈外的不同利益。

“圈子”由关系连接而成,当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搞关系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拉近自己与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离,从而换取最大利益。

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普通百姓,人人似乎都以自己属于某个圈子为荣,想尽办法进入圈子,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依靠圈子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的利益,公共权力成为各种圈子的私家领地。

种种情况,都对社会的良性治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对此,有人主张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张去关系化,还有人主张以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

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现象,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要用法来取代道德,或以契约交易的关系取代讲仁义、讲博爱的人际关系,则违背了中国人的民族性。

事实上,那种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

一方面是因为“圈子”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是处处讲求法治的美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才因此发展出了对社会网的理论分析,如今在美国,社会网结构和关系研究已成为显学;另一方面,任何社会底线失守,任何治理手段都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崇尚法治的美国同样有安然案(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美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造假案,以及华尔街“肥猫”们有意设计有毒资产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等不法行为。

尽管如此,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并不是法治的错,同样的,为一己之私、追逐小圈子利益
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也不是圈子和关系本身的错,而是贪婪纵欲、好大喜功又短视近利的错。

社会也罢、组织也罢,要实现良性治理,需要做的不是消灭圈子,也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体系,而是要顺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充分了解这种“圈子文化”,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最终实现良性治理。

(摘编自罗家德《辨析“圈子”现象圈子或善或恶原因何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西洋团体格局社会不同,在中国这个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里,是找不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的。

B.在《论语》看来,君与臣的关系中,“义”的道德意义要大于“忠”的道德意义。

君臣之间是以“义”相结合的。

C.在孟子看来,否定人伦差序,强调“爱无差等”,是无父无君,违背人伦天性,最终会扰乱天下的做法。

D.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地方,都是不切实际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将基督教里的“兼爱”的观念与中国有差等的爱进行对比,是为了显示团体格局社会明显优于差序格局社会。

B.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不会有统一的价值标准。

所有的价值标准也都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关系之上。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这种从自身出发,从对待亲人入手,从而推广到他人的思想,就使爱变得有差等了。

D.“圈子文化”往往会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表现出它恶的一面,这种情况存在于我
们社会的各个层面。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D.《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在“差序格局”社会里,道德观念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4分)
5.社会上存在一些诸如宗亲会、校友会以及商会等各种带有“圈子文化”色彩的团体。

如何正确引导它们,使其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说出你的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想青春
陈村
年届六十来谈论青春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就像我时常读到的一些报刊,至今将老三届作家称为“青年作家”,先是好笑,然后又悲哀起来。

①头发大张旗鼓地花白了,牙齿神不知鬼不觉地松动了,肚子一五一十地腆出来了。

那皱纹在脸上张牙舞爪的,无论什么霜什么蜜都没了能耐。

是时候了,那个叫青春的东西和现在的“青年作家”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还是把青年的称呼还给真正的青年吧。

我也如此,同样没有关系,只能以一个曾经青春者的身份来谈谈青春。

在我年轻的时候,②“青春”似乎是一个下流的字眼儿。

即便偶尔提到,也是为
了将它贡献出去。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青春是一种早晚要端出去献了的东西,就像是他人寄放在我这儿的一样。

关于自己也曾拥有青春的印象,可谓淡漠至极。

③不过,我确实年轻过。

我曾年轻到口出狂言,年轻到想入非非,年轻到将生命一掷为快。

尽管我一无所有,然而有了青春,生命就蓬蓬勃勃了。

那是上天给的好日子。

过了这一站,那份自负和慷慨,全部收敛了。

不仅自己收敛,如今我还常常把经验告诉年轻人,比如生活的艺术,比如处世的哲学,比如心理的锻炼。

因为我是一个有阅历的成人了,是个长者。

指导他人的青春是一件很有诱惑力的工作,上点年纪的人多半乐此不疲。

我也未能免俗,为此说了许多话,写了许多文字,谆谆告诫他们,真诚祝福他们。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没来由地想起了乌鸦,那种黑色的鸟总是多嘴。

我站在人生的树上,常把目光投向后果,而年轻人常常追求瞬间。

我告诉活在瞬间中的人,永恒是不存在的,所以瞬间也是无意义的。

我有足够的聪明可以向他们预示结果。

这是乌鸦太太的工作。

我所找寻的结果无疑是消灭了永恒也消灭了瞬间的。

想到这些,我告诫自己再不要多嘴多舌了。

我想起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听到过许多忠告,也曾被人恨铁不成钢,因为年轻,听完也就完了,绝不会当作座右铭的。

心绪不佳时,往往还要将这些话反击回去。

是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此后多半吃了亏。

但是,在吃亏之前,我获得了许多快乐。

这是不吃亏不能获得的快乐。

真像中国一句古话:吃亏是福。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小雨,我走向一个姑娘的家,去开始一场一开场就是结束的初恋。

我曾在一篇小说中写到,当时我热血沸腾,茶饭不思,却连一声“不”都没有听见。

这种经历当然不会获得很高的评价,但毕竟开始了,才有以后,才有今天和明天的感情。

秋天更深的时候,我坐上西行的列车,去当一个新时代的小农民。

后来,也是秋天,我也是坐的火车,回到了城市。

我把土地和草屋还给了老乡,把健康和一些信念留在了那里。

来者已不是去者,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活过了。

那一年我十九岁,我的青春想必就是在这时结束的。

我不知自己的青春从哪天开始,也不知它流落何方。

我不向任何人“讨还青春”,也不希望“永远的青春”。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的青春很短、很卑微,这和我设想的青春是一致的。

为此,我可以回想,在回想时微笑,或者皱起眉头。

青春是一腔无人可诉的心事,青春是一本不让人翻阅的本子,青春是一股无名的躁动,青春是不计功利的努力,青春是无法被证实的自负,青春是莫名的开心与莫名的哀愁,青春是新绿,青春是阴晴不定的年代,青春是一种彻底的愿意,青春是一种飘扬在空中的并非液态、气态或固态的悬浮物,青春是留给后来的一坛陈酒,青春使人变得比婴儿更幼稚,比老人更忧伤。

有段时间,我常去大学,去有年轻人的地方。

我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想看到年轻的人们。

他们常常将我吸引,他们没有财富,没有地位,但他们拥有年轻和健康。

我试图和他们对话,但说不上几句就明白,自己不说也罢。

我们不能相互理解,甚至没有理解的欲望,④最多只能相互尊重。

当年,我也曾尊重过那些年长的人。

我自以为还有力气谢绝尊重。

有一次,在复旦大学,我和几个同伴与大学生们争执起来,为了一个没名堂的题目。

我想,这可好了,现在我们平等了,可以让那些“老师”见鬼去了,争一争心里很舒服。

他们也解放了,可以肆无忌惮,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自高自大。

这真是难得的好时光。

可是,并不是什么人都想和我辈争一争的。

我们相互看见了,相互微笑,然而无言,我们的中间隔着岁月和经历。

我们缺少共同的话题,还缺少一致的兴趣。


样的两代人携手并肩是很辛苦的,不如相望相闻。

我想我应该调整自己,应该有一种树的感觉。

树的基调是年轮,当然,年轮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必常常去数,不必建博物馆收藏,何况,树的年轮只有在树被放倒后才能数清。

我想,有一天,我被放倒了,要是还有人愿意来数一数我的年轮,数到中间怕是没什么可数的。

还有一句老话叫“树怕伤心”,那包藏在层层叠叠的枯枝败叶和老皮之中的树的青春被岁月锈蚀,树也就没有了。

青春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从报刊中称不再年轻的老三届作家为“青年作家”入手,引出作者以曾经青春者的身份回想青春的正文。

B.因为某些特殊的时代原因,在“我”年轻的时候,“青春”不像如今那样受赞美、被歌颂,所以“我”没有真切体味过青春。

C.作者回忆青春时多次用到“口出狂言”“想入非非”“自负”等略带贬义的词,但其中并没有批评青春的意思。

D.作者并不想沉浸于当下年轻人给予的尊重之中,他渴望和青年人平等辩驳,如果不能,也可以坦然接受。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大张旗鼓”“神不知鬼不觉”“一五一十”,写出了老态的恣肆、无遮掩。

B.句子②中“似乎”,写出了作者自己记不太清楚当时的情况,只能回忆支离破碎的片段。

C.句子③带有转折的意思,结构上承上启下,使语意更流畅,结构更严谨,意脉更贯通。

D.句子④写“我”现在受到年轻人尊重,当年也曾尊重过年长的人,写出了青春的流转、时间的流逝。

8.“可是,并不是什么人都想和我辈争一争的”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感悟。

请加以梳理概括。

(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经讨论,大家提出短评的主题定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

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

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天祥曰:“吾亦知其
然也。

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

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尽以家资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

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

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

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之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

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领,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
材料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

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

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
持危,以兴复为己任。

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

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闳,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

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

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

论者必以公为称首。

(节选自杨士奇《文丞相祠重修记》)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横线上。

(3分)
使陈继A周发郡中B豪杰C并D结溪峒蛮E使F方兴召G吉州兵H诸豪杰皆应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指科考中举,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举”意思不同。

B.寝,指搁置,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意思不同。

C.信,指伸张,与《琵琶行并序》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意思相同。

D.殚,指尽、竭尽,与成语“殚精竭虑”中的“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天祥小时候看到学宫里供奉着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塑像,他们谥号都叫“忠”,就非常仰慕他们。

B.文天祥被押到潮阳,元人让他叩拜张弘范,他拒绝了。

但张弘范并不生气,因非常敬佩他的仁义,故以宾客之礼待他。

C.文天祥不仅仪表堂堂,才华也非常出众,皇帝亲自选为第一。

宋亡后元帝急求有才的宋朝人,王积翁积极推荐了他。

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他能忠于国家,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充分体现
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领,可不谓之仁哉!(4分)
(2)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

(4分)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送人之荆门浦源
长江风肠布帆①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注】①布帆:指帆船。

晋顾恺之用“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来表示旅途顺利。

②白雪:指阳春白雪,是一种高雅的楚国歌曲,也指高雅的文学作品。

③赓:继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记事为主,点出了所送之人沿长江西行,前往荆门,同时又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祝颂之意。

B.颔联写到昔日的三国要塞,虽已荒废,却也住着几户人家,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引发思古幽情。

C.颈联对友人沿途所见的山水美景进行了细致描写,读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堪称写景一绝。

D.本诗艺术手法多样,综合运用用典、虚实结合等,语言清新隽永,状景如画,落笔不凡,让人赞叹。

16.被称为“闽中十子”之冠的林鸿对本诗推崇有加,不仅因为景色描写极尽山水之妙,还因其立意委婉含蓄。

请结合尾联赏析本诗立意的委婉含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是以“______”为依据的,是以“______”为目的的,这样的“事”是绝不会“生事扰民”的。

(2)黄庭坚的《登快阁》中,描写诗人初登快阁,饱览胜景,展现诗人胸襟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鸡”作为一种家禽,不仅常常出现在画家的笔下,还随着诗人的志趣出现在古诗里。

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比如“______”和“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进城二十多年了,性格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可是每次回到农村老家,与父亲相对而坐,还是找不到什么话题。

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又感觉__①__。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父亲城里的交通有多拥堵,那里的空气有多糟,我有多么想家;特别想告诉他我出差时看到了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怪事。

我期望得到父亲笑意盈盈的回应,可是见到父亲那副__②__的样子,便把这些话又咽了回去。

我觉得这些生活
离他太遥远,告诉他,反而会打破他内心的平衡。

我和父亲之间的爱是静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对父亲的爱__③__,我越来越觉得有一些爱是需要及时表达的,虽然我说不出“爸爸,我爱你”,但我要让父亲知道,我渴望与他沟通,我愿意与他沟通,我们可以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儿,可以是平等交流的父子。

父亲啊,虽然我们一年只见两三面,虽然我们的电话沟通一周只有一次,但我对您的牵挂在漫长的时光中已经变成一本沉甸甸的账簿,压得我喘不过气,您感受到了吗?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没错;但我想告诉更多的朋友:要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静默”和文中加点的“静默”,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母爱如泉,点点滴滴皆为爱,含蓄静默而不张扬。

B.静默的山,流动的水,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C.田野静默,远远的只有几位农人在畦间若隐若现。

D.不少人驻足当年曼德拉被关押的囚室前,静默致哀。

20.有人认为本文段内容亦能体现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的特点,请根据你对本文段及《乡土中国》的理解,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