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句法结构-宾语前置、双宾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词的两个宾语,依次紧接动词之后,分别表示动 作行为关涉的人和事物。一般情况下:
第一宾语指人,靠近动词,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 称近宾语或间接宾语; 第二宾语指物,离动词远,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 称远宾语或直接宾语。
有时,充当近宾语的虽然不是人,然而是间接 受事者;充当远宾语的虽然不是物,然而是直 接受事者,相当于物。
2.等同关系
3.比喻关系 4.因果关系
5.主语+副词+谓语+(也) 5.其他复杂语义关系
来源:
古汉语判断句中“是”复指前文复杂的谓词性 成分,作判断句的主语。判断动词“是”即由 此发展而来。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 意味。
产生时间: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 语中已不可或缺。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 代。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的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
的词语,成为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 “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为+(施事者)+所+及物动词
“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被”字句
被+及物动词——被:助动词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被:介词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四种宾语前置的原因是什么? ①前两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
言中的遗留。
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主语——宾语—
—谓语
②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二、双宾句
吾与女璧。(左传·哀17)
使人遗苏代金百镒。(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此所谓“藉寇兵而齎盗粮”者是也。(李斯.谏逐客书)
“惟/唯/维+宾语+是/之+述语”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12)
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惟余马首是瞻。(左传·襄14)
惟瞻余马首(只看我的马头的方向。)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 子·达生)
唯知蜩翼。(只注意蜩的羽翼。)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联合结构
偏正结构(定中、状中) 主谓结构 连谓结构 述补结构 述宾结构 助词结构
述宾结构
述语+宾语
宾语前置 双宾句
一、宾语前置
在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中,虚词和词序是重要 的语法手段。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如:
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 权勋)
动词与双宾语之间的意义关系,从宾语的角度 看,都是受事。但有些动词带有使动意义,与 双宾语的关系比较特殊。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2)
对曰:“„„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 许行) 吾斯之未能信。(论语· 公冶长)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
传· 宣2)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 僖4) 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
位之患。(左传· 昭16) 前置、复指:强调宾语语义表达的修辞手段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 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24)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 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
代词“是”作宾语可以直接前置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左· 僖4) 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诗经· 鹿鸣)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
安书)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梁惠王上)
曷为久居此围Leabharlann 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将何以赡之?(盐铁论·本议)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为何名?(韩非子·五蠹)
欲于何所王之?(史记·三王世家)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元) 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 损?(荀子·荣辱)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春秋·内
篇问上)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许行)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3)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未之绝也。(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
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吕览·骄恣)
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问) 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新序·杂事)
C.出于修辞目的
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
语·阳货)
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以天下 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荀子·君道) 莫击之,或益之。(易·益卦) D.叶韵
要注意把直接宾语“之”和间接宾语“之”加以区 别。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 隐元) 晋侯求之,不获,以緜上为之田。(左传· 僖24)
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左传· 成13)
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如果有前置的条件,有时会出 现在动词前面。
此之谓有道之国也。(韩非子· 八经)
我打你。 /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 大的变化,基本次序为:
主语—谓语—宾语(SVO式)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
下,宾语不处于谓语中心语(动词、介词)
的后面而处于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
称之为“宾语前置”。
主语—谓语—宾语(SVO式)
主语—宾语—谓语(SOV式) 宾语前置~谓语后置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 故人君者不可不慎己也。(商君书·错法) 房喜谓韩王曰:“勿听之也。”(战国策·韩策)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
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览·贵因)
▲否定句例外的情况
A.语言处于不成熟阶段
唯不祟我?(合16969) 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 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 未绝之也。(左传·僖3)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 卫风· 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固定结构:是以、是用、此以。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 非人也。(庄子· 养生主) 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虢季子白盘铭)//伯夷、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 公冶长) 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礼记· 礼运)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 没世不忘也。(礼记· 大学》) 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忧汉心, 而发兵北击齐。(史记· 留侯世家) 介词结构“是以”、“是用”, “是”为前置代词 宾语。
语法: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语素→词→词组(句法结构)→句子 】
句法:
句法结构(主谓、联合、偏正、述宾、述补„) 句类(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
词法:
词类(实词、虚词)
词的结构(单纯词、合成词[词根、词缀])
句法结构的确定
词序 结构关系 平列关系:等立、转折、选择、承接、进层 非平列关系: 定中 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 补充 支配 陈述 语法性质:名词性、谓词性、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语不利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报任安书) 能识别大部分意念被动句,但非绝对标准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1)“于”引介施事者,本身并不表被动。 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韩非子·外 储说)——内惑于郑袖 任智则君欺。(韩非子·八说)——外欺于张仪 纵有姊姁,以医幸王太后。(汉书·义纵传) (2)“于”结构处于动词之后,施事者不能省略。 (3)介词“于”用法较多,还可以引介动作行为的 处所等,须加识别。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韩非子·显学)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项羽本纪)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15) 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 语法条件:
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肆予冲人,不卬自恤。(书· 大诰)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 齐语)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离娄下)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 五蠹)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前赤壁赋)
“何如” →“如何”:凝固形式, “怎么样”、 “怎样”而非“像什么” 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传· 齐桓公伐楚)
“若何”、“奈何”≈凝固后的“如何”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 僖33)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 赵策)
“如„„何”≈“对„„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 汤问)
被动句: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语法被动句
被动句谓语的核心动词一定是及物动词。
★无标志被动句的识别
(1)非人主语+表示人的动作的谓语动词
蔓草犹不可除
(2)及物动词谓语没有宾语也不能补出宾语
文王拘、屈原放逐
(3)宾语属于主语的一部分,谓语动词对主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
谓之公。(韩非子· 五蠹)
魏王遗荆王美人。(韩非子· 内储说下)
代词“之”如果是指物或相当于指物的直接宾语, 就要与指人的间接宾语交换位置,而紧接动词之后。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 孰敢强之也?(韩非子· 难二)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国语· 越语上)
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
唯利是图
“此/是+之+谓„„”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2)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元)
四方之民莫不具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 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前置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先进)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僖15)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隐元) 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 说符)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 隐6) 朋酒斯享,曰杀羔羊。(诗经· 七月)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诗经· 出车)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28)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庄子·徐无鬼)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
(吕览·不苟)
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
物莫不若是。(庄子·人间世) 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宾语前置≠倒装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3.宾语用代词复指
4.无标志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敢问何谓也?(左传· 隐元) 沛公安在?(史记· 项羽本纪)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 范雎说秦王)
语法条件:
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名词性谓词性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定中状中主谓结构连谓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助词结构在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中虚词和词序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判断句:
句式:
表达功能
1.主语+者,谓语+也。
1.类属关系
2.主语,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4.主语,谓语。 6.主语+为+宾语 7.主语+是+宾语
(对称、平衡)
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诗经·何人斯)
总体而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严格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 襄28)
诸侯莫违我。(管子· 封禅)
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向后置发展 (口语中),但文言中仍呈前置后置并存的局面 (文言的保守性)。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