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骈体文
中国历代骈文篇一(大全)
中国历代骈文篇一(大全)东汉·蔡邕《笔赋》东汉·蔡邕《短人赋》东汉·蔡邕《郭泰碑》东汉·蔡邕《汉津赋》东汉·蔡邕《隶势》东汉·蔡邕《琴赋》东汉·蔡邕《青衣赋》东汉·蔡邕《述行赋》东汉·蔡邕《篆势》东汉·陈琳《神女赋》东汉·陈琳《神武赋(并序)》东汉·陈琳《为曹洪与魏太子书》东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东汉·陈琳《武军赋(并序)》东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东汉·陈琳《止欲赋》东汉·杜笃《论都赋》东汉·王粲《初征赋》东汉·王粲《大暑赋》东汉·王粲《登楼赋》东汉·王粲《吊夷齐文》东汉·王粲《浮淮赋》东汉·王粲《酒赋》东汉·王粲《伤天赋》东汉·王粲《神女赋》东汉·王粲《思友赋》东汉·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东汉·王粲《务本论》东汉·王粲《闲邪赋》东汉·王粲《莺赋》东汉·王粲《游海赋》东汉·王粲《羽猎赋》东汉·张衡《东京赋》东汉·张衡《髑髅赋》东汉·张衡《归田赋》东汉·张衡《灵宪》东汉·张衡《南都赋》东汉·张衡《七辩》东汉·张衡《思玄赋》东汉·张衡《西京赋》东汉·张衡《羽猎赋》东汉·张衡《冢赋》汉·枚乘《梁王菟园赋》汉·枚乘《柳赋》汉·枚乘《七发》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汉·司马相如《哀二世赋》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汉·司马相如《美人赋》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汉·邹阳《上书吴王》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晋·成公绥《大河赋》晋·成公绥《隶书体》晋·成公绥《琵琶赋》晋·成公绥《螳螂赋》晋·成公绥《天地赋(并序)》晋·成公绥《啸赋》晋·成公绥《云赋》晋·干宝《晋纪总论》晋·葛洪《抱朴子序》晋·葛洪《关尹子序》晋·葛洪《养生论》晋·葛洪《肘後备急方序》晋·皇甫谧《答辛旷书》晋·皇甫谧《笃终论》晋·皇甫谧《三都赋序》晋·皇甫谧《释劝论》晋·皇甫谧《玄守论》晋·嵇康《卜疑》晋·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晋·嵇康《琴赋》晋·嵇康《声无哀乐论》晋·嵇康《养生论》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晋·鲁褒《钱神论》晋·陆机《白云赋》晋·陆机《辨亡论》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并序)》晋·陆机《浮云赋》晋·陆机《感丘赋》晋·陆机《感时赋》晋·陆机《鼓吹赋》晋·陆机《豪士赋(并序)》晋·陆机《漏刻赋》晋·陆机《叹逝赋(并序)》晋·陆机《文赋(并序)》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晋·陆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晋·陆机《羽扇赋》晋·陆云《愁霖赋》晋·陆云《岁暮赋(并序)》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三十五首)》晋·潘尼《安身论》晋·孙楚《登楼赋》晋·孙楚《故太傅羊祜碑》晋·孙楚《韩王故台赋(并序)》晋·孙楚《井赋》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晋·孙楚《笑赋》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晋·孙绰《司空庾冰碑》晋·孙绰《太傅褚褒碑》晋·孙绰《太尉庾亮碑》晋·孙绰《颍州府君碑》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并序)》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晋·陶潜《桃花源记》晋·陶潜《闲情赋(并序)》晋·陶潜《游斜川诗序》晋·王羲之《书论》晋·张邈《自然好学论》晋·张协《安石榴赋》晋·张协《七命》晋·张载《登北芒赋》晋·张载《剑阁铭》晋·张载《酃酒赋》晋·张载《洛禊赋》晋·张载《蒙汜池赋》晋·张载《平吴颂》晋·张载《叙行赋》晋·张载《玄武馆赋》晋·张载《羽扇赋》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晋·左思《白发赋》晋·左思《三都赋序》晋·左思《蜀都赋》晋·左思《魏都赋》晋·左思《吴都赋》南朝·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南朝·任昉《禅位诏》南朝·任昉《答陆亻垂感知己赋》南朝·任昉《封梁公诏》南朝·任昉《进梁公爵为王诏》南朝·任昉《王文宪集序》南朝·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答虞中书书》南朝·陶弘景《水仙赋》南朝·陶弘景《寻山志》南朝·陶弘景《云上之仙风赋》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南朝梁·江淹《报袁叔明书》南朝梁·江淹《别赋》南朝梁·江淹《倡妇自悲赋》南朝梁·江淹《赤虹赋》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学赋》南朝梁·江淹《灯赋》南朝梁·江淹《恨赋》南朝梁·江淹《横吹赋》南朝梁·江淹《後让太傅扬州牧表》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南朝梁·江淹《江上之山赋》南朝梁·江淹《丽色赋》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南朝梁·江淹《泣赋》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南朝梁·江淹《让太傅扬州牧表》南朝梁·江淹《扇上彩画赋》南朝梁·江淹《伤友人赋》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南朝梁·江淹《四时赋》南朝梁·江淹《萧太尉上便宜表》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南朝梁·江淹《知己赋》南朝梁·沈约《高松赋》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南朝梁·沈约《丽人赋》南朝梁·沈约《愍涂赋》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并序)》南朝梁·沈约《伤美人赋》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南朝梁·沈约《武帝集序》南朝梁·萧衍《晚春赋》南朝梁·萧衍《筝赋》南朝梁·萧绎《采莲赋》南朝梁·萧绎《答晋安王书》南朝梁·萧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南朝梁·萧绎《荡妇秋思赋》南朝梁·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南朝梁·萧绎《七契》南朝梁·萧绎《秋风摇落》南朝梁·萧绎《陶渊明传》南朝梁·萧绎《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绎《文选序》南朝梁·萧绎《玄览赋》南朝梁·萧绎《言志赋》南朝梁·萧绎《与何胤书》南朝梁·萧绎《与萧谘议等书》南朝梁·萧绎《鸳鸯赋》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南朝齐·孔稚圭《褚先生百玉碑》南朝齐·孔稚圭《荐杜京产表》南朝齐·孔稚圭《上和虏表》南朝齐·孔稚圭《上新定律注表》南朝齐·孔稚圭《为王敬则让司空表》南朝齐·孔稚圭《与司空褚渊书理建平王景素》南朝齐·孔稚圭《奏劾王融》南朝齐·王俭《策命齐王》南朝齐·王俭《策齐公九锡文》南朝齐·王俭《和竟陵王子良高松赋》南朝齐·王俭《灵丘竹赋应诏》南朝齐·王俭《再命玺书》南朝齐·王融《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南朝齐·王融《皇太子哀策文》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南朝齐·王融《上疏请给虏书》南朝齐·王融《下狱答辞》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南朝齐·萧纲《采莲赋》南朝齐·萧纲《答湘东王书》南朝齐·萧纲《大法颂(并序)》南朝齐·萧纲《对烛赋》南朝齐·萧纲《金钅享赋(并序)》南朝齐·萧纲《梅花赋》南朝齐·萧纲《菩提树颂(并序)》南朝齐·萧纲《七励》南朝齐·萧纲《秋兴赋》南朝齐·萧纲《劝医论》南朝齐·萧纲《与湘东王书》南朝齐·萧纲《与萧临川书》南朝齐·萧纲《昭明太子集序》南朝齐·萧衍《悔赋》南朝齐·谢眺《酬德赋(并序)》南朝齐·谢眺《杜若赋奉隋王教於坐献》南朝齐·谢眺《高松赋奉竟陵王教作》南朝齐·谢眺《临楚江赋》南朝齐·谢眺《拟风赋奉司徒教作》南朝齐·谢眺《七夕赋奉护军命作》南朝齐·谢眺《齐敬皇后哀策文》南朝齐·谢眺《思归赋(并序)》南朝齐·谢眺《游後园赋》南朝宋·鲍照《尺蠖赋》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南朝宋·鲍照《芙蓉赋》南朝宋·鲍照《瓜步山揭文》南朝宋·鲍照《观漏赋(并序)》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并序)》南朝宋·鲍照《凌烟楼铭(并序宋临川王起)》南朝宋·鲍照《伤逝赋》南朝宋·鲍照《石帆铭》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南朝宋·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南朝宋·鲍照《野鹅赋(并序)》南朝宋·鲍照《游思赋》南朝宋·鲍照《园葵赋》南朝宋·谢灵云《归途赋》南朝宋·谢灵云《江妃赋》南朝宋·谢灵云《山居赋》南朝宋·谢灵云《上书劝伐河北》南朝宋·谢灵云《谢对康乐侯表》南朝宋·谢灵云《诣阙自理表》南朝宋·谢灵云《撰征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清者人之正路》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南朝宋·颜延之《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南朝宋·颜延之《庭诰》南朝宋·颜延之《武帝谥议》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并序)》南朝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重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秦·李斯《会稽刻石》秦·李斯《琅邪台刻石》秦·李斯《上书对二世》秦·李斯《泰山刻石》秦·李斯《议烧诗书百家语》秦·李斯《用笔法》三国·曹植《宝刀赋(并序)》三国·曹植《蝉赋》三国·曹植《愁霖赋》三国·曹植《大暑赋》三国·曹植《登台赋》三国·曹植《感节赋》三国·曹植《节游赋》三国·曹植《九愁赋》三国·曹植《孔子庙颂(并序)》三国·曹植《洛神赋并序》三国·曹植《七启(并序)》三国·曹植《求通亲亲表》三国·曹植《求自试表(太和二年)》三国·曹植《神龟赋(并序)》三国·曹植《又求自试表》三国·曹植《与吴季重书》三国·曹植《与杨德祖书》三国·韦昭《博奕论》三国·吴质《答东阿王书》三国·吴质《答魏太子笺》三国·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唐·李世民《笔法论》唐·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帝范后序》唐·李世民《帝范序》唐·李世民《晋祠铭序》唐·李世民《述圣赋序》唐·李治《隆国寺碑铭》唐·李治《摄山栖霞寺明徵君碑铭》唐·李治《述圣记》唐·李治《孝敬皇帝叡德纪洊铭》唐·李治《玉华宫山铭》西汉·贾谊《吊屈原文》西汉·贾谊《鵩鸟赋》西汉·贾谊《过秦论》西汉·贾谊《旱云赋》西汉·贾谊《上疏陈政事》西汉·贾谊《惜誓》西晋·潘岳《沧海赋》西晋·潘岳《悼亡赋》西晋·潘岳《登虎牢山赋》西晋·潘岳《寡妇赋(并序)》西晋·潘岳《怀旧赋(并序)》西晋·潘岳《藉田赋》西晋·潘岳《秋兴赋(并序)》西晋·潘岳《射雉赋(并序)》西晋·潘岳《西征赋》西晋·潘岳《闲居赋》。
美文素材: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七篇骈文
美文素材: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七篇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虽然如此,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体,骈文自有其地位与魅力。
王勃《滕王阁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筠《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等都是值得一读的骈文名篇,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1《滕王阁序》王勃节选《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作于675年,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
文章将事、景、情融于一体,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典型骈体文
典型骈体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
骈文讲究藻饰,体现骈偶,引经据典,对仗工整,笔意纵横,锦心绣口,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典型的骈体文有:《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与朱元思书》、《哀江南赋序》,并称为四大著名的骈文。
分享如下:1、《滕王阁序》唐·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骈文”简说及简史
“骈文”简说及简史中国古代,有一种文体叫“骈文”,流行近两千年,亦曾繁盛了近千年。
何谓“骈文”。
“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
“骈”,为两马并驾一车。
《文选·扬雄(子云)·甘泉赋》云:“骈交错而曼衍兮,㟎(tuǐ)嶵(zuì)隗乎其相婴。
”“俪”,原义为“成对”“配偶”,引申为“并列”“对偶”。
《左传·成公十一年》:“鸟兽犹不失俪。
”《注》:“俪,耦也。
”所以,“骈文”或“骈体文”“骈俪文”,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的文章”。
说细一点,骈文的标志性特征有——第一,就是须以“对偶句”为主。
这不是说文中不能有“散句”,古代骈文名篇中亦有“散句”,然而若不是“对偶句”占绝大多数,便不能称为“骈文”了。
第二,讲求韵律,但又不被其所羁绊。
“骈文”在音律上,处于“散”、“韵”之间——既不同于“散文”又不同于“韵文”。
第三,讲究“用典”和词藻华美。
“用典”,可以高度凝缩且显得高深;华美,则彰显文采亦标表贵族气。
当然,学者们还有分析出“骈文”更多特征的,如《中国骈文发展史》,列出其特征二十五个;《骈文通论》,认为其有十三个。
过于专业的探讨,可以不去涉猎,仅就前述三点,已足够有概括性。
“以对偶句为主”,是以汉语汉字特点为基础的“美学追求”。
汉语汉字主要特点,是单音节、多声调。
据此,中国的上古文人,便逐渐自觉地在追求“语句的平行、对偶”和音律上的变化及和谐。
例如,宋玉的《神女赋》:“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五色。
”汉及以后,此种追求愈加明显。
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
”西晋张载《七哀》:“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
”南朝沈炯《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承眀既厌,严助东归;驷马可乘,长卿西返。
”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对“语句的平行和对偶”做了总结,说:“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骈文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骈文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
南北朝时期,文人大都生活在帝王贵族周围,所以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很大的'束缚。
主要特点:(1) 讲究声韵和谐,多用对偶的句子,句式整齐,助长了文学形式技巧的发展。
(2) 由于创作内容的贫乏,文人们大量用典,词藻华丽,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盖空洞乏味的内容。
十大骈文名篇原文译文
十大骈文名篇原文译文摘要:1.概述:介绍十大骈文名篇及其原文与译文2.分类:按照年代和主题对十大骈文名篇进行分类3.具体名篇:逐一介绍十大骈文名篇及其作者、内容、特点和影响4.结论:总结十大骈文名篇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概述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起源于先秦,鼎盛于魏晋南北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十大骈文名篇是中国古代骈文中的杰出代表,其原文和译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分类1.先秦时期:《左传》:史传文学,以叙事为主,文字优美,堪称骈文之祖。
2.汉代:《两都赋》:东汉班固创作,以描绘都城为主题,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3.魏晋南北朝:《文心雕龙》:刘勰创作,论述文学理论,对骈文进行全面总结。
《神仙峪》:鲍照创作,以山水为主题,描绘细腻,对仗严谨。
《北山移文》:孔稚珪创作,以咏史为主,文辞优美,寓意深刻。
《洛神赋》:曹植创作,以描绘女神为主题,辞藻华丽,意蕴丰富。
《归园田居》:陶渊明创作,以描写田园生活为主题,文字简洁,意境高远。
《芜湖山水》:谢灵运创作,以山水为主题,描绘细腻,对仗严谨。
三、具体名篇1.《左传》:作为先秦时期的骈文名篇,奠定了骈文的基本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两都赋》:班固的《两都赋》是汉代骈文的代表作,对后世骈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3.《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的理论总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神仙峪》:鲍照的《神仙峪》以山水为主题,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堪称佳作。
5.《北山移文》: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以咏史为主,寓意深刻,对后世有一定启示。
6.《洛神赋》:曹植的《洛神赋》以描绘女神为主题,辞藻华丽,意蕴丰富。
7.《归园田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描写田园生活为主题,文字简洁,意境高远。
8.《芜湖山水》:谢灵运的《芜湖山水》以山水为主题,描绘细腻,对仗严谨。
四、结论十大骈文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南北朝的骈(pián)文的辉煌与散文的发展(文学的演变0410)
南北朝的骈(pián)文的辉煌与散文的发展(文学的演变0410)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也叫骈体文。
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尤其常以四字句六字句形成对偶。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
所以又称四六文。
在声韵上,讲究协调平仄以求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对形式技巧要求很严格,所以情思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时。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就是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
到了韩愈的时代,骈体文仍然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骈文称为“时文”,而把骈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散文称为“古文”,也就是先秦的单行散句,在形式上没有限制的文体。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不过,因为其特殊的艺术价值,骈文始终没有消亡,直至清末,骈文仍属流存的文体之一。
六朝是骈文突飞猛进的时代。
我国散文从东汉已经开始追求形式的整饬华美,魏晋时期已形成了骈体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
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文学领域几乎除了诗歌就全归骈文统驭了——只在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中,散文才保有一块微小的地盘。
骈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优美,进一步发展了文学表现的技法,突出的是华丽纤巧的形式美,所以常招致“文胜质”、“形式主义”的批评,内容上失于空虚贫乏。
当然,总有才情之辈能驾驭繁复的艺术形式,做到“文质彬彬”,这个时期也产生了流传千古的骈文名篇。
其中代表作除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样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精美骈体小文外,还有传世的“长篇”,如:瘐信的《哀江南赋》,江淹(“江郎才尽”的主人公)的《恨赋》与《别赋》等。
骈体文
骈体文
骈体文也称“骈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骈体文是与散文相较而言的。
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诸;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骈体文是在魏晋以后产生的,到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
《与朱元思书》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均不是,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初期的骈体文。
唐代骈体应用文
唐代骈体应用文
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特点在于语言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注重形式美感。
在唐代,骈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各类应用文中,骈文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对唐代骈体应用文的分类介绍:
1.政治类骈文
政治类骈文是唐代应用文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这类骈文主要用于歌功颂德、宣扬教化、表达政治主张等。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晋书·武帝本纪论》就是一篇典型的政治类骈文,通过对晋武帝的评价,表达了唐太宗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
2.经济类骈文
经济类骈文主要涉及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收支、商业贸易等方面。
这类骈文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语言简练明快。
例如,唐代的《均田令》就是一篇经济类骈文,详细规定了国家对土地的分配和管理。
3.文化类骈文
文化类骈文涉及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
这类骈文注重文采和审美价值,常常被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例如,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就是一篇文化类骈文,详细记录了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教育类骈文
教育类骈文主要涉及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
这类骈文注重规范性和科学性,旨在提高教育质量。
例如,唐代的《大学》就是一篇教育类骈文,详细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5.社会类骈文
社会类骈文涉及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民间信仰等方面。
这类骈文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唐代的《茶经》就是一篇社会类骈文,详细介绍了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强调了茶道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
骈体文
(王勃《滕王阁序》)
在骈体文中,还有关于‘藻饰’的问题,所谓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骈体文用得最多 的词语是: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奇 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所以说,藻饰和 用典共同构成了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等。
骈体文在语言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句方面的 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 即平仄相对。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 饰。
01对偶
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叫 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 对,因此,骈偶又叫对仗。骈体文是用平行的两 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骈体文在语句方面 的特点除骈偶外,还有一个与骈偶相关的“四六” 问题,骈偶是就句式相对而言,“四六”则是就 对句字数而言成的一种特 殊文体,起源汉末。魏晋期间开始形成,南北朝 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 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 当时一般把它叫做“时文”,用以和“古文”相 对。因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 被称为“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 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 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 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 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 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 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在 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又重新兴盛起来,并 且有了“骈体文”的称呼。
例如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 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02平仄
唐代以前的骈体文,是不讲平仄的;唐代以后, 骈体文受诗律平仄规则的影响,在对仗的时候, 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的相互对仗,还 要求在字音上也要平仄相对。但骈体文的平仄要 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没有形成固 定的格律,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比较自由的。
骈体文[001]
骈体文什么是骈体文骈体文,又称为骈文,是一种文学形式,特指将两种或多种文体、文风、文学流派、文化元素等结合在一起的文体。
它通常以对比、碰撞、对话等方式将不同的元素连接在一起,并以此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骈体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就喜欢将诗、词、曲、赋等不同的文体拼接在一起。
这种文风在古代诗词创作中最为常见,通过将不同的文学元素融合,使文作更加丰富多样。
特点和形式骈体文的主要特点是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文体、文学流派、文化元素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碰撞、对话等方式创造出新的文学效果。
骈体文追求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风的束缚,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骈体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将不同的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是将不同的文体、文风融合在一篇文章中。
常见的骈体文形式包括:诗词骈文、对子骈文、时文骈文等。
其中,诗词骈文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它将不同的诗词形式蒙太奇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意境和文学效果。
骈体文的发展骈体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创作的初期。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喜欢通过骈体文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造诣。
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等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创作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骈体文逐渐在文学界流传开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在唐宋时期,骈体文达到了巅峰,许多文人学士都以骈体文为荣,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
而到了明清时期,骈体文逐渐式微,受到了一些文人的质疑和批评。
现代骈体文在文学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一些作家和诗人尝试将不同的文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
骈体文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更加注重各种文学元素的融合和创新。
骈体文的意义骈体文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骈体文丰富了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文风的束缚,开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其次,骈体文的创作可以将不同文化、不同文学形式、文学流派等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
简述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一、骈体文的概念和起源骈体文,又称联句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
它的特点是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结构通过标点符号(如句号、逗号、分号等)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骈体文具有节奏感强、形式多样、寓意深远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
骈体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骈体文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这些使用了大量骈体结构的诗句,使诗歌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丰富。
在汉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骈体文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骈体文的基本特征骈体文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形式,具有一些独特的基本特征。
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介绍。
1. 结构特点骈体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是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些句子可以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转折关系等,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使整个文段具有更加紧凑、凝练的表达效果。
2. 音律美感骈体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音律美感的表现。
骈体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一定的对偶、押韵和平仄的关系,通过音律的呼应和和谐,使整个文段具有一种韵律之美。
3. 寓意深远骈体文通过结构的组织和意象的运用,使得整个文段具有更加丰富的寓意。
这些寓意可以是对人性、社会现象、自然景象等的思考和表达,通过表象意象的组合,使读者在欣赏骈体文的同时,得到更深的内涵启示。
4. 形式多样骈体文的形式非常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严格的句子结构。
在骈体文中,可以出现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的蕴含、故事叙述的变换等形式,通过多样的表现方式,满足了读者对于文学的多元需求。
三、骈体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骈体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将从诗歌、散文和小说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中的骈体文在古代诗歌中,骈体文常常被用于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寓意。
例如《离骚》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新婚比周岁,维修合同”的句子,通过骈体结构的运用,使诗歌表达了对于离别、思念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骈文的体制和发展演变
骈文的体制和发展演变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发展演变:①魏晋以来,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骈文盛行于六朝,庾信的《哀江南赋》便是代表。
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②唐代前期,骈文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大量的章、奏、表、启、书、记、论、说多用骈体写成,从贞观初至开元末的一百一十馀年间,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骈体,无一例外。
不过,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其落霞孤鹜之景,一坏六尺之情,英思壮彩,珍词秀句,已为人千古传诵;杨炯的《王勃集序》、卢照邻的《释疾文》等也都情文并茂,灿然可观。
进入盛唐以后,骈体文风有了更大的改变。
首先是“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颞,在骈文写作中崇雅黜浮,运散入骈,展示出雍容雄浑的气势;接着是大诗人李白,将诗的笔法情调注入文中,破板滞为流动,变用典为白描,如其《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说理抒情简洁明快,如行云流水。
骈文发展到中唐陆贽手里,已达变化的极致。
他的奏议较彻底地去除了此前骈文的丽辞浮藻,不用典,不征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体文气,如《论裴延龄奸蠹书》长达六千馀字,言事详备,说理深刻,既纡曲宛转,又晓畅易懂。
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出文风正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之中。
文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③中唐古文运动以后,骈文稍告衰落。
经过宋初作家多方面的探索,针对晚唐五代文风进行革新的思潮逐渐形成。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03骈体文
中唐之后,骈文和散文进入反复斗争时期。韩 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运动”,倡为古文, 抨击骈文,使骈文仅流行于奏议诏诰之中,而 书信、碑传、吊祭著述多用散体。但骈文仍有 较大影响,而一些散文骈文家如陆贽便顺应时 势对骈文进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骈文散化的 倾向。
骈文的体式
骈文的句式以对称的四六句为主。骈文的句式 以对偶为基础。对偶的基本规则是要求两句之 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语法结构相同。
骈文讲究词采。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了骈体 文词采方面的特色。藻饰就是追求辞藻华丽, 特别注意选词、练字和造句。
用典指的是收集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成 语谚语、掌故名言、诗文佳句等,经过加工或 浓缩,形成新的词组或短句,用来类比或衬托 自己所描写的事物。骈文用典以多取胜,以巧 见长,方法众多,其中常见的有正用、反用、 翻用、借用等。
早期虽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但也间有三字句、五字句、 七字句,甚至有十字句。唐宋时期则以整齐划一的“四六” 句式而定型。
四六句式:
1. 四字句和四字句上下相对:
高谈误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2. 六字句与六字句上下相对:
无怡神于暇景,唯属意于新诗。(徐陵《玉台新咏序》)
李斯《谏逐客书》
“今陛下至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 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 树灵鼍tuA之鼓”以下,一直到“泰山不让土 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一连数十个骈句,排比对仗,十分工整。
魏晋南北朝
进入魏晋之后,骈文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出现,并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进而在南北朝时期跨入了 它最为鼎盛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古诗词骈文
古诗词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重文轻道的骈体文
重文轻道的骈体文
重文轻道又称“重义轻词”,是汉语骈体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强调的是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重视意义而轻视语言艺术。
以下是一些重文轻道的骈体文例子:
1. 宋代吕本中的《题松颓寺》:
老僧抚拂慈眉善目,语出佛法经喉而来,经文渐转熟知乎?
2. 清代钱大昕的《赋得春江花月夜》:
三月江南,橘洲花满枝。
夜静春山近,月明江水碧。
3. 明代洪应明的《题万年山日观禅寺》:
投佛求真性,仿佛住西天。
每当倚花坐,不见与君言。
总之,重文轻道的骈体文通常用于强调文中的意义和情感,而非语言的优美和艺术。
下册常识(一)
古代汉语下册常识(一)一、骈体文(一)缘起及命名之由(1)骈体文在魏晋时萌芽,南北朝时盛行,一直到中唐古文运动时开始被古文代替,所以唐代称之为“时文”。
(2)通篇多用四言或六言,所以从晚唐开始也叫四六或四六文。
(3)通篇多用对仗(也叫骈偶),所以从清代起叫骈体文。
(二)特点(1)骈偶(对仗)①从词类的角度看,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谓词对谓词,体词对体词②从句法结构的角度看,谓词性结构对谓词性结构,体词性结构对体词性结构。
③从事类的角度看,对仗工整。
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
(2)四六A、四四——四四B、六六——六六(①二——四——六②三——三)C、四四四四——四四四四D、四六四六——四六四六E、六四六四——六四六四(3)平仄唐代以后,骈体文讲究平仄。
①平仄古今变化中古现代汉语普通话平阴平阳平上上去去入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如果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判断某些字在中古是平声(调),还是仄声(调),可以按照以下原则:①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仄声(调)的字,在中古也是仄声(调)。
②现代汉语普通话读平声(调)的字,在中古大部分是平声(调),一小部分是仄声(调)字(源于入声字)。
③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平声(调)而在中古是入声(调)的字,大部分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判别出来:A、声母是b,d,g,j, z,zh同时声调为阳平的字。
如:拔、薄、雹、别、蹩、伯;答、达、得、德、笛、蝶、读、毒、独、夺、铎;格、革、国;夹、吉、集、即、籍、及、急、截、劫、杰、捷、揭、节、结、局、橘、决、绝、觉、倔;杂、凿、则、责、择、贼、族、足;闸、折、哲、辙、直、职、执、轴、逐、烛、竹。
B、韵母为üe的字,除了“瘸、靴”外,基本上都是入声字。
如:约、穴、缺。
C、音节为zhuo,chuo,shuo,ruo (声母为卷舌声母,韵母为uo)的字。
如:捉、桌、戳、说。
D、音节为bie,pie,mie,die,tie,nie,lie(声母为唇音声母或舌尖中音声母,韵母为ie)的字,如憋、蹩、瞥、跌、贴、帖。
骈文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 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 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汉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 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 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 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起源发展
文体的发展
形式
的分裂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 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 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 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五四运动前的骈文学
——为骈文的辩护与传统的终结
骈文
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01 词语概念
03 研究历史 05 其他资料
目录
02 起源发展 04 其它相关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 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 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
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
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
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
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
(一)含义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
……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
”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
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
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
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