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赋第十一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欣赏
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 李雯(1607—1647年),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 少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明崇祯十 五年(1642年)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 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充顺天 乡试同考官。顺治三年(1646年)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 京途中染病,后不治而亡。著有《蓼斋集》四十七卷、 《蓼斋后集》五卷。
• 文人登高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在悲观而敏感的 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愁苦哀怨、沉郁 感伤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
• 登高作为诗人特定的抒情媒介,与秋构成充满迟暮感、沧桑感的时空组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 审美空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愁,秋,离开了登高便不完 美,把悲与秋与登高相联系的诗歌,才是能把愁苦之音写得工巧的诗歌。杜甫的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安石的 《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凭秋说愁,更添几分悲壮苍凉。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登高赋
第十一段
清代 李 雯
作品赏析
• 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 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刘 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登高是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 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嘲唽嘹嚦兮飞鸿满野,怳愁悽怆兮白露蒹葭。汨测滭瀄 兮秋水时至,荟蔚隂翳兮牛羊下来。
………………………………………………………
………………………………………………………
《诗经》记载,“升彼虚矣,以望楚矣”“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楚辞》 曰:“登大坟而远 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古籍中还提到“君子九能”,其中之一就是“升高能赋”。班固《汉 书·艺文志》甚至直言,“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文人登高凭阑,本欲开拓视界,以求抒发郁积 的情感。一旦面对宇宙之浩瀚,感时空之无穷,引起自身渺小之反省,原先的伤痛益加增强。被 增强的伤痛是更深层的大恸,与原先个人一己的荣辱得失不同,不复拘囿于尘世琐琐,而能够抵 达天人之际。人在此过程中,涤荡渣滓,体验升华,而获得一种至纯粹、至崇高之悲感。由此触 及宇宙、生命之本质,遭遇理性,而遂于悲感之外,有旷达自适相伴随。故范仲淹《岳阳楼记》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语,翻上来之后,抵达更高层的理性澄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 登高伤春的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景衬托国之多难。 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登高的心绪与所见到的美好景致相融合,可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美景反 衬愁思,倍增其愁。
作品赏析
•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顾亭有怀》,陈与义 《临江仙》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而将这种饱含忧国情绪的登高情怀与自身坎 坷遭遇糅合在一起较成功的首推杜甫。如他的《秋兴八首》、《登岳阳楼》、 《登高》等。当时杜甫漂泊在湘江一带,登上岳阳楼,家国之叹,身世之感, 忧时之情全部涌上心头。登高望远,忧从中来,字里行间充溢着国破家亡、无 处寄身的悲慨意味。
• 文人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奔波于仕途,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遭到了冷遇, 他们大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于是他们转向道家重返自然的思想, 登山观海、流连山水成为他们的追求,也是陶冶性情的方式。然而登高望远, 或看到山河破碎,或看到宇宙之大,自己的渺小,或看到物是人非,更添了许 多忧愁。现实对文人墨客的打击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文人因此为我们留 下了璀璨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