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理主体要素第2讲大气运动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除了与大气环流有关外,也与寒暖流有关。
④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 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例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南美安第斯山南段 东西两侧。
(2018·省际名校联考)读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分 布示意图(下图),完成 1~3 题。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 5 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 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
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1)题,2013 年 7 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 增多,说明当地降水变率增大,这与当地植被覆盖率的 变化是否有因果关系无法判断(应该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 大尺度背景下),但是可以排除 A、C 选项。据表,当月 前 4 次降水都没有明显洪峰出现,而且第 5 次降水形成的 洪水含沙量低,这足以说明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的确能够减水减沙,排除 D 选项,B 选项正确。第(2)题, 第 5 次降水历时 2 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
根据上题结论,最高气温为午后 2 点左右,最低气温 为日出前后,昼长的长短影响日出早晚,因而最低气温出 现时刻与昼长有关,但对午后 2 点左右的最高气温没有影 响,即选 B。
答案:3.A 4.B
考点二 大气运动和降水
1.(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 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 年 7 月,汾川河流域降 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 6 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 汾川河洪峰情况。第 5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 6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专题一 地理主体要素
第 2 讲 大气运动
考情解读
1.从考查内容看:全国 卷近几年对本专题内容 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 气温、降水、大气运动 规律等方面。 2.从命题形式看:往往 以最新的时事为背景材 料,考查大气运动的基 本原理、天气变化的基 本规律、天气系统和气 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 其成因。气象灾害成 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第(3)题,汾川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 水分饱和后坡面容易大块滑塌(坡)成为洪水的(泥)沙源, 裸露坡面等不到第 6 次降水。河床、沟谷很容易排除。
答案:(1)B (2)B (3)D
2.如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 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
2.依据海陆等温线弯曲判断季节 (1)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弯曲→1 月份,北半球为冬季, 南半球为夏季。 (2)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弯曲→7 月份,北半球为夏季, 南半球为冬季。 即“一路南,七路北”,海洋上与陆地相反,其影响 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依据海洋上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 (1)海洋上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是—低温区,该处为 寒流。 (2)海洋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是—高温区,该处为 暖流。 海洋上只要发生等温线弯曲,一般是受洋流影响, 且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降水 序号
1 2 3 4 5 6
降水 历时/天
2 4 5 2 2 2
降水量 /mm 53.0 80.3 100.1 73.2 90.7 54.4
汾川河洪峰情况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洪峰流量346 m3/s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答案:1.C 2.D
(2018·大连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大湖气象综合观测站 多年平均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 3~4 题。
3.该湖泊可能是( A.青海湖 C.长白山天池
) B.鄱阳湖 D.滇池
4.该气象综合观测站( ) A.12 月最低气温高于-15 ℃ B.最低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 C.6 月最高气温不高于 14 ℃ D.最高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 解析:第 3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湖泊 12 月气温 低、最低气温在-12 ℃左右,位于亚热带气候区的滇池 和鄱阳湖冬季气温较高,即可排除鄱阳湖和滇池,再根 据最高气温的北京时间为 15 时左右,
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解析:第(1)题,高速公路一般较少经过小的居民点, D 错误;该高速公路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车流量较小,A 错误;两路段雾霾天气不严重,C 错误;据图可知,该高 速公路是从重庆到贵州的毕节,沿途地势起伏较大,坡度 陡,因此乙和丁路段平均限速较低,B 正确。故选 B。第 (2)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 等。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毕节地处云 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故选 A。
脑图构建
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1.(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 7 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 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 完成(1)~(2)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
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2)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 7 月毕节
①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 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副热带 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
②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 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例如: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③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 洋流角度去分析。
解析:第 1 题,根据图例,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 最大温差约 2 ℃,海拔每升高 1 000 米,气温下降 6 ℃, 谷底、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 330 米,C 对。A、B、 D 错。
第 2 题,逆温现象指的是下面温度低,上面温度高, 不易形成对流现象。持续时间即谷底温度低于坡顶温度 的时间,持续时间约为 14 个小时,A 错误。根据图示各 时刻的谷底、坡顶温差,6 时逆温层厚度可能达到一天中 最大,B 错误。该地逆温形成与夜晚吹山风有关,也与天 气状况有关,C 错误。气温日较差越大,夜晚降温幅度越 大,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D 正确。
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 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 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 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答案:(1)B (2)C
等温线走向(弯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 素。 (2)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 程度不同。 (3)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地形、 地势。
4.依据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判断地形 (1)陆地上等温线向高值弯曲→该处气温偏低,地貌 类型是山地。 (2)陆地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该处气温偏高,地貌 类型是谷地(或冷空气影响的背风坡,如冬季东北平原和 四川盆地气温偏高)。 (3)陆地上等温线是闭合状态:线内温度高(无论冬夏 季)→盆地(或城市热岛);线内温度低→山地;闭合等温线 内气温的高低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
(2018·重庆三诊)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河谷 1 月份晴 天平均气温时空分布图,据图完成 1~2 题。
1.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度差约为( )
A.190 米
B.260 米
C.330 米
D.400 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逆温现象持续时间约为 8 个小时 B.8 时逆温层厚度达到一天中最大 C.该地逆温形成仅与夜晚吹山风有关 D.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
突破降水成因的两个技巧
(1)降水多少的成因分析方法
多雨
少雨
气流上升
气流下沉
低压中心,低气压 高压中心,高气压
带控制
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
高压脊控制
锋面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 暖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 赤道地区 沿海地区
离岸风 寒流沿岸 冬季风影响 两极地区 内陆地区
(2)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 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 分析降水差异。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第(1)题,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 月至 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 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 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 低,昼夜温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所以 选②。第(2)题,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 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 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图示岛屿 为新西兰的南岛,该岛地处西风带内,岛屿的西南部为 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选 A;由洋流的分布可知, 该岛屿附近无暖流分布,如果反气旋活跃则降水不会丰 富,故③④说法错误,排除 B、C、D。
答案:A
解答与“降水”有关的试题思维流程
一地最高气温一般为午后 2 点即地方时为 14 时左右, 则计算出该湖泊经度约在 100°E 附近,则青海湖符合条 件,长白山天池经度为东经 130 多度,不符合,所以 A 正确。第 4 题,该图为综合观测站多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象综合观测站 12 月最低多年平均 气温约为-15 ℃,6 月份最高多年平均气温约为 14 ℃, 则可以推出该气象综合观测站 12 月最低气温是可以低于 -15 ℃,6 月份最高气温会高于 14 ℃,即 A、C 错误,
降水量 90.7 mm,强度居第一,条件②正确。经过前 4 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和),第 5 次降水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下渗少),条件③正确。植被 截流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 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耗于蒸发),对于 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 4 次降水相 比,第 5 次降水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 之处,排除条件④。
1.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是( )
A.960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 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2)原理应用 ①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
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
(CO2、CH4、 O3、NO等)

排放 增多

吸收地 面辐射 增多

气温 升高

全球 变暖
②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子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
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3.气温时间分布规律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 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14 时左右。 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 地低于高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 (2)年变化: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北半球),最 低气温出现在 1 月(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8 月 (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 2 月(北半球)。 年较差: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纬度大于低 纬度。
答案:(1)B (2)A
2.(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 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 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 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