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的职业能力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课的职业能力观
[摘要]职业能力培养愈来愈成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向。
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热点话题,对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公共基础课的现状以及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能力公共基础课培养改革
一、问题提出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21世纪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也指明了高职人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即便在提倡“能力本位”、强调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仍在职业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尤其表现在对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上,而高职院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宽进”的管理方式,给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公共基础课也从传统的学科教学理念向培养职业能力的方向转化,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
二、公共基础课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关系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合格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
但其走上社会最终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合格”,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的知识范畴和普适性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动摇。
经过几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有别于传统的本科类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它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职业教育对应用性的注重。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这种应用性却往往被等视为以功利性为主导的实用主义,放弃或部分放弃人的全面发展、职业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的传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技能”在实践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知识型技能是指在新的生产条件下,人们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现实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能力表现为以熟练的心智技能为基础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它是以数学为支点的思维能力、语文为工具的学习能力,外语为条件的沟通能力和以政治教育为基石的做人能力为前提的。
这些需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因此,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中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
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获取科学技术,掌握操作技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前提。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召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入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距较大,更增加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难度。
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调查情况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同,充分肯定公共基础课开设的必要性,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公共基础课课程功能不明确是根本原因。
我们都知道,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专业类课程的功能是不一样,它最主要地是承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任务。
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当前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从这个角度设置的课程体系,势必使岗位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偏高,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确能满足从事单一职业岗位的要求,但高等职业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
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职业能力,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只着眼于短期的利益,必将影响甚至最终阻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而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类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都是在夹缝当中求生存。
缺乏科学的教学规律是重要原因。
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从属于资本而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往往使功利主义思想介入了高职教育,如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进而增强学校的经济效益,而迎合企业当下的需求,无视教育规律或要求,在没有应有的论证的情况下,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尤其是对于公共基础课程,除国家教委明确规定要开设的课程外,学校掌握着绝对的权利。
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致使师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优先考虑专业教师的配备,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
即使开设出来,由于师生比严重失调,而使公共基础课授课班级的规模超大,造成教学效果的丧失。
与此同时,学生本来就由于学校教育思想的整体导
向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程,加之教学效果的不佳,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于是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质量评估中难度加大,高职院校就会消减某些公共基础课的课时,甚至在有些专业中取消个别的公共基础课。
四、公共基础课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外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
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大多数是公共基础课,所以作为一名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观念,鼓励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择业观。
另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2.促进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必备课程。
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的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因此学好公共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
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高等职业学院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培养职业能力,增强人才素质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
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
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