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拓宽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视野,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认识成果。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种理念。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对象,本是原则、理念、要求。
人有三层:个人、群体、人类;本有三义:相对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作依据;相对把人当作手段,把人当作目的。
因此,它要求我们尊重人、关怀人、为了人。
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时代主题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人的关注不够,对人的尊重不够,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并为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以人为本”是人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社会关系的总和。
和谐社会为人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的交往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人的关系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人的本质越来越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人的关系是和谐的。
“以人为本”为了人,从人出发不断推动人的发展。
这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实现自我、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使得“以人为本”不至于空洞化,不至于是一种宣传和口号。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一个理想价值目标。
早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他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
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善待自然界的思想。
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不能是任意的,更不能是恶意的,而必须是亲和的、善意的;对自然界的开发不能是掠夺式的、野蛮的,在开发的同时,还要注意涵养、保护和节约;对自然界的开发也应当是文明的。
自然界的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离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应当善待之。
对待动植物的态度,是衡量人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自然界的开发,还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发,沙漠治理,荒地开垦,江河湖泊的疏浚和开发利用,建设铁路、公路、机场、矿山、电站、工厂,人口的增长等等,都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都要事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必然会产生的污染必须有可靠的治理措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否则,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不但危害当代,而且会遗害子孙后代。
在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对每个项目、每个措施,进行价值评估,看它是否真能满足人的需要,是否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防止出现对人的需要和人的生存环境的负面效应。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两个历史性跨越。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
比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重;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纠纷多发,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等等。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而社会的和谐与否,取决于发展科学与否,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依然是经济发展,但同时又要一改往常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以人为本,系统地看待社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层面,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主次矛盾关系原理:既抓主要矛盾,同时又要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系统论的方法、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从大局着眼来统筹兼顾发展的各个方面。
从全局着眼来把握经济发展,就要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内外贸易;从全局着眼来把握社会发展,就要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显然,这里强调了社会发展中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再单一地片面地追求发展的速度,从方法论角度看,这就是系统论的方法。
这种着眼于全局来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在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单兵突进,哪里能发展就允许哪里发展,哪里能快一些发展就鼓励哪里快些发展的话,那么到了一定阶段,各个局部的发展就要以全局的协调发展为条件。
因为仅从局部看某种发展是有益的,但从全局来看可能就是有害的了;从眼前利益看是好的,但从长远来看可能是危害无穷的了。
而且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的初期总是重视效率轻视公平,但到一定阶段就必须纠正这种片面性,协调社会利益格局,注意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
利益矛盾是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特点,也是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
面对这种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我们要协调利益关系,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特别是要保护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力争将他们融入强势群体的产业链,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协调发展。
否则就有可能使社会利益群体间矛盾加剧,恶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此外,在发展初期物质匮乏阶段,集中精力抓经济是必须的,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的需求转向对自身各种权益的要求,经济发展就要和社会发展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