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目录
【考点过关练】
考点0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考点0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考点03 盛唐气象
考点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考点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真题实战练】
【重难创新练】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01 隋朝统一与灭亡
1.(2021下·广东惠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可知,①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②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③605年,隋炀帝开始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所以,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A项正确;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排除B项;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排除C项;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3·广东·统考一模)杨坚“代周立隋”后,“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与百姓共之”,设立官仓,贮存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其中“除入市之税”措施有利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改革官员选拔方式D.打击门阀士族势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设立官仓,贮存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等信息,分析“除入市之税”措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除入市之税”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除入市之税”与经济有关,与改革官员选拔方式无关,排除C项;“除入市之税”与打击门阀士族势力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3下·广东中山·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

江都郡的设置()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代江都郡的设置,意在防止地方官员利用长江天险与运河通道割据自守,B项正确;行省制度出现在元代,排除A项;江都郡的设置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具有典型的“犬牙交错”特征,排除C项;市镇经济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故选B项。

4.(2023·辽宁盘锦·统考模拟预测)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说明科举制度创立的主要目的是()
A.禁锢思想B.统一文化C.选拔人才D.发展儒学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国家取士”“得人为盛”可知,科举制创立的目的就是“取士”“得人”,也就是选拔人才,C 项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排除A项;统一文化不是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发展儒学,排除D项。

故选C项。

5.(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三模)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

这反映出()
A.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B.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C.隋朝和秦朝一样,历经二世而亡D.隋朝二帝均以武力手段开疆拓域
【答案】A
【详解】从“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结合所学可
知,政策对则繁荣,政策错则覆灭,这体现出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从题干材料可知,隋炀帝没有继承隋文帝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是评价隋朝政策和兴亡的关系,不是说隋朝和秦朝一样,历经二世而亡,且题干材料并未说明秦朝的二世而亡,排除C项;从隋文帝“‘外扶戎夷’”可知,隋文帝并没有以武力手段开疆拓土,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

故选A项。

考点0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2023·陕西西安·统考二模)与下图中①,②处指代的历史阶段对应的相关史实分别是()
A.政权分立;贞观之治B.三省六部;重文轻武
C.民族交融;文景之治D.文明开放;闭关锁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王朝顺序可知,汉朝之后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属于政权的分裂时期。

隋朝之是唐朝,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隋唐时期使用;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排除C项;唐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文明开放;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政策,排除D项。

故选A项。

7.(2023·陕西榆林·校联考一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

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
A.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B.休养生息,尊崇儒术,凿空西域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开发江南D.巩固边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
【答案】A
【详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

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A项正确;休养生息,尊崇儒术,凿空西域是西汉发展的原因,排除B项;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开发江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巩固边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

故选A项。

8.(2023·河南南阳·统考二模)“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以下措施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B.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C.减轻劳役发展生产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可知出自唐太宗“存百姓”的治国理念,主张改善民生以图长治久安,据此分析,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减轻劳役发展生产,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民生,C项正确;开创科举趋势制度有利于选拔官员,但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政府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但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有利于政治清明,但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9.(2023·河南焦作·统考三模)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隋文帝编订户籍,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古代帝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巩固统治C.提高军队战斗力D.重农抑商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隋文帝编订户籍……古代帝王所采取的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帝王所采取的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题干古代帝王的措施没有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信息,且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军队战斗力也是服务于统治的需要,排除A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而不是封建帝王的根本目,排除D项。

故选B项。

考点03 盛唐气象
10.(2023·福建宁德·校考二模)下图所示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一段时期劳动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冶炼工艺的改进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农业生产的发展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骨耜、青铜铲、铁制农具、曲辕犁”可知,图片反映了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信息,其根本变化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骨耜与冶炼工艺的改进不符,排除A项;骨耜不是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是在农业产生后分离出来的,排除B项;图片通过反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虽然可以反映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其本质还是直观地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项不如D项准确,排除C 项。

故选D项。

11.(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贞观十五年,公主带去了第一批入藏的汉人,其中不少是手工业工匠,还将大批书籍、种子和各种手工业技术传到了吐蕃。

此后,松赞干布又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

唐人陈陶《陇西行》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诗句。

材料反映唐朝()
A.民族关系和睦B.对外交往频繁C.商品经济繁荣D.文学艺术昌盛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和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派人到长安学习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陈陶的诗句反映了唐朝民族关系和睦,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往,无法体现与外国交往频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往,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往,无法体现文学艺术昌盛,排除D项。

故选A项。

12.(2023·广东汕头·统考模拟预测)《大唐新语》中记载,长安城里,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衣衫,谁是胡谁是汉,连官府也无法分辨。

外国人可以谋求官职,亦可以长期居住,胡人几乎融进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材料反映了唐朝()
A.开放的社会风气B.繁荣的对外贸易C.开明的民族政策D.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A
【详解】据材料“长安城里,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衣衫,谁是胡谁是汉,连官府也无法分辨。

外国人可以谋求官职,亦可以长期居住,胡人几乎融进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可知,长安城里既有胡人,又有外国人,而且外国人可以谋求官职,亦可以长期居住,胡人几乎融进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唐朝长安城里的人员组成,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B 项;材料仅是强调长安城里胡汉杂居相处,但未涉及唐朝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长安城里既有胡人,又有外国人,未涉及“文学艺术”的多彩,排除D项。

故选A项。

13.(2023·湖南邵阳·统考二模)盛唐诗人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反映了对时代发展的信心。

晚唐诗人胡曾的诗句“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导致唐朝前期和晚期诗人不同心态的主要原因是()
A.艺术追求不同B.政治形势不同C.阶级出身不同D.文化素养差异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盛唐诗人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反映了对时代发展的信心。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唐朝繁盛,根据材料“晚唐诗人胡曾的诗句‘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唐朝处于衰落的阶段,通过两个阶段诗人的心态可知,国家的局势影响诗人的心态,B项正确;艺术追求在材料中看不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诗人的身份,
排除C项;诗人的文化素养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排除D项。

故选B项。

14.(2023·安徽亳州·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三大乐舞”之一,深受中原人们的喜爱。

它源于中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

胡旋舞的传入体现了()
A.京剧艺术成熟B.政治制度健全C.城市经济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D
【详解】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唐代胡旋舞传入,胡旋舞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

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

《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唐玄宗李隆基时胡旋舞盛行,胡旋舞的传入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D项正确;京剧是在清朝时期诞生,排除A项;胡旋舞的传入反映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不能说明政治制度健全,排除B项;胡旋舞的传入与文化相关,不能说明城市经济繁荣,排除C项。

故选D项。

考点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5.(2023·黑龙江大庆·校联考模拟预测)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位置为东亚,因此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符合题意,①②正确,A项正确;③玄奘西行属于南亚与题干无关。

④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题干无关。

排除有③④的,排除BCD项。

故选A项。

16.(2023·辽宁沈阳·校联考模拟预测)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向西亦远至红海。

据此可知唐代()
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向西亦远至红海”和结合所学可知,造船技术的进步,推动向外交往,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到大运河的功绩,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到唐朝的经济状况,排除B项;题干可知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说明造船技术进步,推动向外探索,题干没有提到政府,排除C项。

故选D项。

17.(2023下·四川广元·九年级统考阶段练习)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读图获取相关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

请分析下面几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外交往频繁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C.文学艺术多姿多彩D.中外教会交流频繁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分别反映的是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罗马、非洲与唐朝交往引入的外国物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A项正确;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为了文化、宗教交流,并非贸易交流,排除B项;文学艺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教会交流不能解释东罗马金币和非洲黑人俑的出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考点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023·湖南娄底·统考一模)唐朝诗人杜甫《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诗中的“世乱”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天京事变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杜甫正好经历了这个时代,很多诗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真情实况,因此题干诗中的“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C项正确;
题干“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可知诗中的“世乱”发生在唐玄宗后期,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时期,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排除B项;天京事变是清朝时期,1856年(清咸丰六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排除D项。

故选C项。

19.(2023·广东珠海·统考一模)安史之乱后,安史旧部田承嗣被朝廷招降,长期担任魏博节度使,其在任期间,清理了辖区的户口状况,私自任命官吏负责税收,坐拥十万名士兵,并开藩镇世袭先例。

田承嗣的这些举动()
A.确保了长治久安B.威胁了中央集权C.震慑了叛乱势力D.颠覆了唐朝政权
【答案】B
【详解】由材料“清理了辖区的户口状况,私自任命官吏负责税收,坐拥十万名士兵,并开藩镇世袭先例”,说明田承嗣家族拥有行政、经济和军事实权,威胁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涉及到的是藩镇割据,地方威胁中央,不利于长治久安,排除A项;田承嗣的这些举动助长了其他节度使割据叛乱的野心,排除C项;907年,朱温颠覆了唐政权,排除D项。

故选B项。

20.(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根据图,可以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是()
A.人口上升与赋税制度变化相关B.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北人南迁
C.人口骤降的原因是暴政和叛乱D.唐代人口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分析,可看出从隋朝大业年间到贞观年间人口骤然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受到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唐肃宗人口骤降主要是由于安史之乱,因此C项正确;材料中隋朝的人口超过唐朝贞观年间,这不是由于税收制度的变化,当时的税收制度是租庸调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全国的人口数量,北人南迁是在中国领土范围之内,不会影响总人口的变化,排除B项;唐代人口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不符合表格中的数据特点,排除D项。

故选C项。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他搜集到“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十年寒窗”等成语,请你判断他研究的是古代哪一制度()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十年寒窗”,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与科举制有关,“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反映了科举高中的情况,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即分封功臣和宗室,建立诸侯国,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郡县制和行省制都是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BD两项。

故选C项。

2.(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从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利用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连接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A.黄河B.淮河C.丝绸之路D.大运河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利用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连接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因此题干所述为大运河,D项正确;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与隋炀帝无关,排除A项;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而题干所述为隋朝大运河,排除B项;丝绸之路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表明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成为贯通南北水路的大动脉,C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劳民伤财,没有达到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没有反映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联系,没有体现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排除D项。

故选C
项。

4.(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

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钱币的文字“状元及第”,结合所学可知,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因此材料可作为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D项正确;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不是隋唐才开始的,排除A项;这用圆形方孔形制不能证明这是隋唐时期的钱币,从秦朝开始就是圆形方孔制了,排除B项;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是汉朝开始的,排除C项。

故选D项。

5.(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答案】D
【详解】据题干“《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

”可知,《旧唐书》《新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说明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项正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

故选D项。

6.(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表明他()
A.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B.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
C.创立科举制度以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D.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创立了殿试制度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知道作为一个君主,必须体恤百姓,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在,A项正确;从“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唐太宗认为残酷的剥削百姓是在自取灭亡,所以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创立科举制度的是隋炀帝,创立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均不是唐太宗,并且这两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也不符,排除CD两项。

故选A项。

7.(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

材料表明唐代()
A.诗歌繁荣发展B.文化兼容并包C.尚武风气盛行D.政治体制完善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可知,材料主要描述了唐朝时期域外文化大量涌入,胡人文化盛行,这反映出唐代的社会风气开放,社会生活充满活力,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诗歌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尚武风气盛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体制完善,排除D项。

故选B项。

8.(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

境内“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A.盲目性、排外性B.封闭性、保守性C.单一性、狭隘性D.多样性、开放性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样性,“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开放性,D项正确;盲目性、排外性,封闭性、保守性,单一性、狭隘性均不是青海文化的特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C三项。

故选D项。

9.(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

”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