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答案 【2021高中地理必修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Ⅰ)
一、选择题
1—3.B D A 本题组通过长三角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及整合,考查了工业地域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在做题时要求学生充分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工业地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乡镇企业的发展整合、统筹规划蕴含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通过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理解、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体现了地理学科因地制宜、关注发展、创新思维的地理观念。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县村办企业初创阶段,各村依靠自身优势,发展了相关的企业,企业空间布局分散,形成“村村冒烟”的现象,B项正确;乡镇企业规模较小,原料、燃料消耗量较少,且长三角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贫乏,A、C项错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品市场相对集中,D项错误。

第2题,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取得规模效应,④正确;同时材料中“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说明“抱团”可以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状况,②正确;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①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基础教育水平与该发展模式的关系,③错误。

故选择D项。

第3题,材料中说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是在县、镇统筹的基础上,“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体现了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A项正确;该模式说明的是工业发展模式的改变,不是生活方式的创新,也不是农业发展的创新,B、C项错误;长
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科学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且该模式也没有反映出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D项错误。

4—5.C B 本题组以“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图”为载体,重点考查了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比、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信息的获取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探讨了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欧盟的人口结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蕴含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通过欧盟接纳外来移民这一现实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发展、区域合作。

第4题,由图可直接读出,25~50岁人口非欧盟籍比例较大,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图示表示性别比例,而非人口数量,故不能确定非欧盟籍男性人口数量较多,A错误;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50岁以上人口,非欧盟籍比例较小,D错误。

第5题,图中信息显示,非欧盟籍人口比例较大的主要是青、中年,大量青、中年人口的迁入可以延缓欧盟老龄化的进程,B正确;大量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盟经济的发展,人均
收入会增加,消费会稳步提高但不会剧增,A和C错误;欧盟地区老龄化严重,人口增长缓慢,大量非欧盟籍青、中年人口的迁入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现状,但目前并没有供给过剩,D错误。

6.B 本题以东北某区域铁路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通过判读铁路走向与河流分布的关系,考查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确定影响铁路的区位因素,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和科学探究问题的价值观念。

读图可知,该地区河流基本上呈放射状分布,铁路基本沿河谷方向延伸,原因是河谷沿岸地形相对平缓,可以降低铁路的建设难度,并保证铁路运行安全,B项正确;河谷地带等高线向高值弯曲,图中铁路走向与河流一致,说明铁路是与等高线相交的,A项错误;河流发育于山谷,因此铁路不是沿山脊线分布,C项错误;铁路沿河谷伸展,经过海拔较高的部位,因此不是仅分布于山麓地带,D项错误。

7.A 本题以铁路建设的目的为设问,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确定具体线路建设的意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区域地理
环境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和关注社会生产发展的价值观念。

结合位置、地形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地,属于东北林区,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早期铁路的修建是为了林区原木的外运,A项正确;长白山区不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且区域发展早期工业落后,因此B、C项错误;山区虽然石材资源丰富,但材料中无石材开采信息,因此D 项错误。

8.D 本题以区域交通线路布局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探究原有铁路废弃的原因,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和人地协调的绿色发展观念。

图示长白山林区经过多年的开发,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近些年来,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东北林区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因此原始森林开发量减少,导致原有铁路运输功能下降,铁路几乎废弃,D 项正确。

9—11.D C C 本题组利用黄河中游地区小北干流河段的堆积性游荡河道这一地理事象,考查流水作用的规律、成因及其影响;要求学生做题时对图文材
料进行认真审读,结合所学的原理、规律进行实际应用,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
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真实情境进行问题探讨,凸显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利用我国区域地
理环境特征,探讨地理规律及成因的实际应用,旨在要求学生树立科学探究、
学以致用的观念。

第9题,黄河小北干流位于黄河中游,以雨水补给为主,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所经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易形成堆
积性游荡河道,故选择D项。

第10题,河道属水系特征要素,其摆动范围主要
受制于地形地质条件。

图中小北干流左岸北部有汾河注入,南部有涑水河注入,右岸则无河流注入,说明其中段两岸可能地势较高,岩性坚硬,影响支流汇入,
同时也影响河道展宽,故选C。

第11题,由图可知,渭河入黄河口位于黄河小
北干流的下游位置,渭河在主汛期时,流量和含沙量均大,使入黄河口处的河床抬升、水位抬高,导致其上游的小北干流水位抬高,流速变慢,泥沙淤积增强,C 项正确;小北干流位于渭河入黄河口的上游,其水量和泥沙量均主要来自上游
地区,渭河的水量和泥沙量对其影响小,A、B项错误;水位抬高,流速变慢,泥
沙堆积作用明显,河床抬高,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6.答案(1)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

(2)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

(3)(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4)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发展的文字资料和该国地图为材料,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发展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材料有效信息解答问题,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按照时间变化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区位条件的问题,蕴含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澳大利亚区域环境特点及该国汽
车工业的特点,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澳大利亚汽车工业的发展与衰落
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和正确的国家发展利益观。

(1)由材料可知,在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该国汽车生产主要受美日
汽车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为:澳大利
亚东南沿海地区是移民最早开发的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可为工业提供完善的
配套设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是本国汽车主要的消费市场;东南沿海地区
人口稠密,为汽车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汽车工业多布局于港口城市,且铁路、公路密集,有利于原材料及零部件进口。

(2)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由于人口数量少,因此汽车的消费市场较小;该国
地域面积大,且自然环境多样,因此对汽车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1988年开
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国外汽车大量涌入,
消费者选择购买汽车的范围大大扩大。

综上所述,汽车总消费量低、自然环境
多样和汽车品牌丰富是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
少的原因。

(3)结合上题可知,由于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
都较少,因此汽车生产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导致生产制造成本偏高。

二战后,澳大利亚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迅速,导致土地、劳动力成本提高,增加
了汽车的生产成本。

(4)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
面说明。

有利方面,由于汽车工业的退出,其相关的产业(如钢铁、橡胶等工业)及配套设施萎缩或消失,可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从
而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

不利方面,国外资金撤离,与汽车有关的产业衰落,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下降,甚至城市经济整体下滑,等。

37.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
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本题以里海海—湖演化及性质变化为背景,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考查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四大能力;凸显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探究的观念。

(1)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抓住这些特征变化与里海由海变为湖并且面积缩小的联系即可。

(2)淡水湖的盐度小,据此从淡水补给大于湖水蒸发的角度分析即可。

注意题干中的“末次冰期晚期”的提示。

(3)咸水湖的盐度高,从盐分的汇入、排出分析即可。

(4)据材料可知,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是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山脉隆起,使黑海、地中海与海洋分离。

43.答案主要原因:安仁古镇离成都市区(和大邑县城)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容易返回市区(县城)。

古镇旅游主要以参观博物馆和公馆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

合理建议:挖掘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开展深度体验游。

充分利用古镇周边自然环境,拓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

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

解析本题以“安仁古镇旅游现状”为切入点,考查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和旅游活动规划。

题目文字材料较为丰富,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要求较高。

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的原因要从多方面分析,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侧重于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的考查,两个设问均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

游客在某地很少留宿的原因和吸引游客留宿的合理建议可以从旅游开发条件(旅游资源价值、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地理位置和交通、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客源市场等)来进行分析。

材料显示安仁古镇旅游资源集群状况较好,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以吸引游客;“开展了以博物馆为特色的观光旅游”说明可以从特色旅游等角度提出建议;“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很少留宿古镇的现象”说明可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角度提出建议;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以延长旅游时间等也可作为建议提出。

44.答案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
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解析本题以“美国河流开发和河道治理”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图文信息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并能用简洁的文字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

不同比例尺的两幅图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河流开发以及河道治理旨在体现人地协调发展观和绿色发展观念。

该工程建设对当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去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