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市井四奇人的思想意义探析【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市井四奇人的思想意义探析【精品文档】《儒林外史》市井四奇人的思想意义探析 [字体:大中小] 摘要:《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推出不同于儒林人物的四位市井奇人形象,其思想内涵和意义在于:作家受颜李学派影响,在小说中形象化地倡行礼乐兵农教养,盛赞践行这一主张的真儒名士。然而在黑暗的封建末世根本行不通,作家失望、困惑之后“礼失而求野”,将自己的希望和追求转向儒林之外的市民阶层和市井中人,塑造出傲视权贵、率性而为、人格高美的四奇人新形象,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之光。
关键词:《儒林外史》奇人礼乐兵农追求转移
《儒林外史》这部宏大而精细的古典小说,在它行将结尾时却陡增四客,着力塑造市井四奇人,赋予四奇人崭新的形象,寄托着作家转折性的新希望和新追求。小说第五十五回开头便“述往思来”地渲染儒林的衰败和人才的凋零:“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虞博士那一辈人,“有的老了,有的死了,有的四散离去,还有的闭门不问世事”了。就在儒林一片狼藉凄凉之际,市井中却出现了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这四位人格高美的奇人。接着,作家以酣畅的笔墨抒写四奇人自由无羁、率性而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平等、人格尊严和个性解放的人文精神和民主思想倾向,体现作家在倡行礼乐兵农教养受挫无望之后理想和追求的转移——转向自食其力、蔑视权贵的市井中新兴的自由文化人物。要透析作家理想和追求的转移,需要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和主要思想内容,亦即把脉作家原来的理想和追求。
一
《儒林外史》的主题,一方面是批判八股科举和功名富贵论,指摘恶浊的世风和时弊,另一方面则倡导并践行改造社会的礼乐兵农教养,盛赞推行礼乐教养的虞
育德、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等儒林正面人物以及实践兵农有功的萧云仙。关涉作家理想与追求的这后一倡导践行方面,需进一步理析。
儒林中受推崇的正面人物,都是围绕礼乐教养来表现的。三十三回、三十四回写贤士名流“议礼乐”,决定建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杜少卿移家南京业已穷困,却变卖江北老屋“捐银三百两”,其他儒士也纷纷出资赞助。泰伯祠大祭是全书的高潮,儒林名流云集,礼乐活动登上极盛的顶峰。“众人看那泰伯祠时,几十层高坡上去一座大门……一个大天井。又几十层高坡上去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奉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楼上悬着“习礼楼”大匾,既雄伟壮丽,又庄严肃穆。《儒林外史》通过书中第一件大事,极力倡导古礼古乐,推行礼乐以教化世俗,希求教养人才,俾助政教。
泰伯祠大祭之后,作者紧接着写萧云仙投军建功,安抚百姓,召集离散,拓边修城,又兴水利,垦田地,种桃柳。还开办学堂,“把百姓家略聪明的孩子养在学堂里读书”。秋收时节建坛场祭神农,萧云仙亲自教百姓行三献八拜之古礼。数年间,居然把边塞地方治理成一派江南风光。书中所设计的萧云仙的这一番富国强兵和办学堂、兴古礼的实践,连同上述泰伯祠大祭所倡行的礼乐兵农教养,其实是艺术地实践清初颜李学派的礼乐兵农教养的主张和方案。
颜元、李分别比吴敬梓早出生65年、41年,颜李学派“对于两千年来思
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颜元说:“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习斋年谱》卷下)其纲领可简约为礼乐兵农教养,重视实学和实践。颜李学说对吴敬梓有很大影响。吴的思想倾向与颜李学说有相通相切之处。同时,吴的好友程廷祚是李弟子,是颜李学派在南方的传人。吴敬梓和程廷祚两人过从甚密,深相契合。《儒林外史》中吴、程的化身杜少卿、庄绍光都推
崇礼乐教养,都是泰伯祠的主要筹划人。颜李学派对《儒林外史》的影响随处可见。李主张:“洫沟开而灌溉兴,田必沃,稼必茂,一亩可敌陆田数亩。”?《儒林外史》四十回也写:“萧云仙亲自指点百姓,在田旁开出许多沟渠来,沟间有洫,洫间有遂,开得高高低低,仿佛江南的光景。”颜元主张“博学之,则兵农钱谷、水火工虞、水火之事”,“无一样不通彻”。王冕也是“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颜元主张废科举行征举,“举人才”。李亦反对“以时文取士”。吴敬梓和杜少卿,最嫉恶“以时文取士”的八股科举,小说塑造范进、周进、倪老爹等形象,似乎在印证颜元的“读书使人弱,读书使人愚,读书使人懒”(《习斋记余》)。
吴敬梓虽然把礼乐兵农教养作为理想,并加以形象化表现,但他毕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明清易代的封建社会后期,各种矛盾激化,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吏治腐败,作家极力推崇、寄予厚望的正面人物,一个个碰壁,真儒名士一个个销磨尽了。轰轰烈烈的泰伯祠大祭之后,风云一时的“贤人君子,风流云散”。泰伯祠也尘封冷落,满目荒凉,当年致祭的乐器祭器,也锁在八张大柜里,被人遗忘。再后来,泰伯祠大殿上连柜子都没了,屋山头倒了半边,两扇大门倒了一扇,睡在地下,祠宇破败不堪。真儒名士倡导的礼乐事业一片衰败,人才离散凋零。小说四十八章“泰伯祠遗贤感旧”,透出了凄凉、困惑以及理想的幻灭。但是,作家在困惑、失望之后并没有消沉,而是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转向市民阶层,转向市井奇人。
二
吴敬梓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江浙一带资本主义萌芽滋长,城市发展达到空前规模,新型市民阶层出现,商业繁荣,娱乐业十分兴旺。南京城内大小酒楼六七百座,茶社一千余处。市民文化勃兴,一大批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的文化人应运而生。他们已经摆脱了封建吏制下的顺民形象,不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也无视封
建的礼俗和伦序,他们身上洋溢着崭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的光华,《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集中描写四奇人的高美人格和傲世抗俗、藐视权贵的气概,标志着作家的理想追求从儒林高人转向市井奇人。
《儒林外史》五十五回告诉我们,四奇人已经不是读书撰文式的儒林人物,在季、王、盖、荆身上已经毫无“儒气”可言。他们是城市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文化人,经济上能独立,各有其谋生的“贱业”,王太卖火纸筒,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季遐年无家无业,却在寺庙安身,同和尚一起吃斋饭,兼而为人写字。四奇人分别身怀琴、棋、书、画的一技之长,在市井中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季、王、盖、荆之所以被视为四奇人,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具有一系列新奇的特点。
首先是自由无羁、率性而为。季遐年写得一手好字,但他不肯学古人的法帖,自创一套格调,“由着笔性写下去”,自由挥洒,自成一体。凡请他写字,他要先斋戒一日,再磨墨一天,还不许别人替磨,摆足了架势,但是用的笔却是别人用坏了不要的。要他写字,需等他高兴,若不高兴,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也请不动。季遐年不修边幅,言语行动不拘小节,诸事顺着自己的性情。同样,衣着褴褛的王太如同棋坛的侠客,初时观“老爷”们下棋,被大老官瞧不起,继而与主人对弈,杀败了“赢过两千多两银子”的马大国手,众人大惊,拉他去吃酒,他却大笑道,天下最痛快的事莫过于杀矢棋,我杀了矢棋,快活极了,哪喝得下酒!哈哈大笑,旁若无人,扬长而去。常人痛快之时正是痛饮之际,王太的痛快意识中溢满卖火纸筒的下人杀败“国手”老爷的满腔盛气和豪气,市井小民压倒了“大老官”,这痛快超越酒肉和中彩,故而快活得喝不下酒。这种“奇”态显见市民阶层对上智下愚、上尊下卑的不满和反抗,也是市井奇人平等、自由意识集中的宣泄和张扬。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