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哲学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后感1

看了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后购买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书中的内容正如作者所说有些陈旧,有些观点也是不完备的,也是有缺点的,但是我们读书要看主要思想,取其精华。记录几点主要观点,待未来消化吸收,因为读起来很费劲,这本书读了三天了。阳光明媚,一杯茶,一本书,生活如此美好。

一、哲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

二、哲学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思想方法。研究哲学就是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三、正确的哲学思想,是要能够正确的反映整个世界发展的总规律。

四、各种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世界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的来时路不同)

五、唯物论把主观精神放在第二位,认为人的心意如果违背物质规律,就没有丝毫作用。但是,并不是说人的心意的作用完全要被否认了。人的思想如果能够与事物的规律一致,如果能认识这规律,适当的利用这规律,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变世界上的事物,就能创造许多新的事物—P70(和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风口是不是有些关联)

六、凡事必须仔细调查,认真研究,才能认识事物规律,正确地

解决问题(下一些苦功夫调查研究)

七、反映论:这种反映,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事物的全部,每一次认识,都有一定的限制,都只能认识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的面貌。这样一步步达到掌握全部的认识。(人的认识可能发生错误,避免错误,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观点和阶级立场)

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认识。(经验主义)

理性认识:了解、理解来认识。(教条主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切的联系,不能分开,不能偏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不注意事物中间的联系,这种看法在哲学上叫做形而上学的方法。

感性认识的积累,是理性认识的桥梁。不能说许多感性认识积累起来就成为理性认识,需要思考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概括作用)在实际行动中,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感性认识和正确的理性认识,哲学上叫做“实践”。(是不是目前所说的试错成本)

九、真理随着客观事情的变化而不断的展开新的方面,要有所发展和补充的,所以它有相对性。我们不能一下子认识全部的绝对真理,而只能在认识的发展中一步步去接近。

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不断的往复循环,我们的`认识就不断地前进、发展,就愈更高度地接近绝对真理。

十一、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致的方法(如世界上的事物都

是会变化的,这是事物的规律,如果你用变动的方法、变动的眼光来看事物,就是合乎规律的,就会是正确的)P147

十二、无风不起浪—凡事都不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事物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这种关系叫做有机的联系。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就要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切决定于条件、地点和时间。P158

十三、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依靠向上生长的事物,而不要依靠腐朽没落的事物。就要根据向上生长的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发展的可能因素来采取正确的行动办法以促进其发展(包含争取有利的客观条件和克服不利的客观条件)。有条件向上生长的事物,即使最初非常弱小,它的生长力量仍是无敌的。P168

十四、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十五、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时,要看到它的各个对立方面。即正面和反面、过去和将来、生长的方面和没落的方面。要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必须注意什么是一定情形下的主要矛盾。

十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原封原样恢复原来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走向更高阶的阶段。

十七、现象和本质—事物的本质,常常不是直接就能认识到的。只从表面想象认识事物,就常常会受到迷惑(孙悟空七十二变)。

十八、形式和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形式

(狮子和蚂蚁)。认识事物,不可但从形式上着眼,而要从内容上着眼。因为形式往往会造成假象,模糊了内容。内容的优越地位或决定作用。内容所要求的形式,是依其本身发展情况及周围条件来决定的。

十九、规律和因果—事物的发展都按照一定秩序,这叫做规律性或合法则性—内因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发生作用。事物发展最后的决定作用在内因。

二十、偶然、必然与自由—认识必然,就不至于为偶然事件所迷惑。认识必然,就有了“自由”,就能够在行动上有自觉性,避免盲目乱撞。

二十一、目的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生物构造的目的性,是生物进化规律的产物。人类有选择自己目的的能力,但是这种选择,仍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因。人的目的能否实现,要看着目的是否合乎社会发展规律。一种可能性能否实现,决定于各种条件,而人的主观努力就是一个重要条件。

坚持把本书看完了,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有些跟不上时代变化,里面的哲学思想可以参考学习。正如书中所说,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是思想精髓,后续有机会再深入学习吧

大众哲学读后感2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已得到了公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