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五篇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导言课,下面我从6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概述
历史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
导言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今后历史课学习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己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的包罗万象,加强探究历史的欲望。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不足,学生能和教师提供的历史素材产生共鸣是比较困难的;)
四.说教法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元素或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问题引领,逐渐深入
2.点拨法——推动联想,拓展思路
3.讲授法——总结提升,减少盲目
五.说学法
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升
2.合作法——合作学习,共同提升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
1.什么是历史?
2.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3.怎样学历史?
导入:
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并将姓名写在黑板上。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隋”字念什么?”,“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有什么关系吗?”“你的姓氏和中国历史有关系吗?”“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
这样设计的目的,第首先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轻松的气氛。
第第二是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就有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我设计了4个活动:
①第一个活动:小组大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事件,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的历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庄”的图片,因为:第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第二了解舜这位历史名人的历史。
后面的4组图片,秦朝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学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个活动:我来讲故事,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图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伟大领袖。
选取这些历史名人的原因:
首先是我翻看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
第二是这些名人身上都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质,是学生崇拜,学习的榜样。
③第三个活动:考古大发现,让学生做一做考古学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
使用的是这4
张图片,这4张图片能反映我国青铜业、丝织业和陶瓷业的最高水平。
学生可能不全认识,通过猜测、讨论,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其中,三国时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和我们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个活动:一起去游览,通过做导游,编写导游词,来了解古代辉煌的
建筑、艺术成就。
使用的这些遗址遗迹,第一学生通过电视、书本等方式很了解,或者亲身游览过。
第二这些遗址能代表古代建筑、雕塑的高水平,通过这4个活动,能生动形象的感知历史上的人、事、物。
从而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连续的记录。
或者说是连续的记录了人类的活动。
它有两个特点,时间上讲的是过去的一切,内容上丰富,包罗万象。
(二)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对于学习历史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用了一组视频,两组图片。
一组视频:是准备了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三个历史故事的视频录像。
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可分为两类:首
先是知道了成语故事的由来,第二是从中学到了一定的道理。
这也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价值:增长知识、启迪思想。
两组图片中其中一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设计了一个小组内的活动:考考你,知道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吗?它们各有什么用途?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因为四大发明是学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发明,因此通过齐声朗读培根对四大发明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骄傲自豪情感,培养爱国精神。
另外一组图片是反映近代侵华战争的图片,通过活动:讲述我所知道的这段历史,让学生讲一讲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使用这几幅图片的目的是给学生视觉的震撼。
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字,能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保卫祖国,振兴中华。
(三)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
这个部分,主要是给学生提了一些学习上的要求,有关学习历史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一点点的渗透,因此没有介绍。
(四)课后延伸
试着书写自己自出生以来的历史并加以点评、说明。
在黑板报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一下大家的历史。
提示:按时间顺序,记录下你人生中发生的大事或者对你影响大的事情,并加以说明。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
本课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
1.夏朝的兴衰。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
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分析课题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
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问题导航式教学模式。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兴亡的历史性规律。
(五)教学手段
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升不错的课堂效果。
二.说教法
1.采用问题导航式教学法
首先根据本课课题的"兴"与"亡"二字,设计了"自主先学整理史料"的问题表格,引领学生对比分析"兴"与"亡"的国君及时间,然后再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
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加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视频,并引导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解决如
下问题:片中的谁破坏了"公天下"的禅让制?
取而代之的是哪种制度?
此制度结束了XX社会步入了XX社会。
在加强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有目标地理解了公天下变家天下这一知识难点。
世袭制的开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二)分析课题,出示目标
1.首先分析课题涉及到几个朝代?分别讲到了朝代的兴和亡?最终再让学生了解这近一千三百年的兴亡规律是什么?
2.出示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定位。
(三)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兴亡线索——自主先学整理信息出示表格,学生自主看书五分钟后,展示交流并标记课本。
注意:兴与亡的对比及由兴转衰的过渡。
2.细化知识君臣史事——明君暴君道尽兴亡事
1)学生讲历史人物故事一至两分钟。
2)学生再进一步看书将人与事填入相应的朝代卡中,准备三分钟后再同位交流并且展示。
3)学生分两组分别对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并回答展示:
为何夏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而炎黄尧舜统治时是部落联盟呢?
盘庚迁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将牧野之战填入西周对吗?
4)分析史料,揭密分封:
通过图象、动画及声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记。
多位学生在互相补充下回答完整后,标记课本并进行短时地形象记忆。
接下来设置了"草拟圣旨领悟圣意"的环节,让学生模拟周天子的身份给姜尚分封齐地,且诏书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待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示,最终教师展示配音的诏书,其内容如下:
为了加强对齐地的管理,现将齐地人民及土地赐于姜尚进行管治。
太平之时姜尚要镇守齐地,周室危机之时要出兵保护周室安全,此外,还要定期进京朝贡和述职。
望姜尚勤政爱民,发展生产,振兴齐地经济,开拓周室疆土。
这样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就问学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平下去吗?它有没有弊端呢?演示动画,让学生明确"诸侯势力膨胀,威胁周室安全"的历史事实,也为之后的春秋战国乱悠悠埋下伏笔。
3.认识历史,感悟升华——历史轨迹。
蕴藏玄机首先再次出现兴亡表格,引导学生明确提出探寻兴亡玄机的原因。
之后出示了两段自制且录音的可以反应明君兴国和暴君亡国的两则史料。
史料如下:
汤任用贤臣伊尹,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周文王勤于国事,重视农业生产,重用贤才姜尚,周国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其子周武王经牧野之战后,打败没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征发百姓建造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把百姓当成坐骑,百姓恨透了他,竟想与桀同归于尽……商纣王建造宫殿,"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来镇压人民,同时建立鹿台,抢掠百姓财产,失尽民心,因此人民在牧野之战中纷纷倒戈……周厉王暴虐无道,使人民不满,引发国人乱动,后来还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于天下,终于走上了灭国的道路。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我将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加以说明:
第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课前面承接着秦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后面是秦汉在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更加印证了大一统是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原因。
此外,这也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加强巩固中央集权以至明清中央集权达至鼎盛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今后中考的必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加强监
察制度等一系列推进大一统的主要史实,通过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②能力目标:能科学利用唯物史观,较为客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思考
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七年级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这是中国古代史这一学习板块的重点。
重点依据:只有掌握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功绩进行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
②难点: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
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难点依据: 理解这点较为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秦皇汉武是
中国历史大一统的象征。
4.说教材的处理
由于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待教学重点,我采取理论和事实相结合,做到讲理论用事实来说明,讲事实事例要从中引出所要说的理论,理论通俗,事实生动,而且详略结合,对待教学难点不肯定要多讲,而是可以举更多生动地事例来加以说明说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历史是一门能培养学生以史鉴今,鉴往知来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因此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得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明确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
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目前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
馈越及时越好。
因此,我设计4个问题来反馈,利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5)启发式: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在思维上下了点功夫,根据认知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老师启发学生自己提问自己的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独特的思维火花。
第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可能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此外,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第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或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影视片断,指出图中或剧中的人物就是汉武帝,简单介绍汉武大帝生平,提问:见证鼎盛王朝,功勋卓越的
汉武帝为什么总有他无穷无尽的烦恼?使学生在明确本节课所要讲述内容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然导入新课也可以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问,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生积极思维。
这样设计的依据:概括了旧知识,引出了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知道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之,这是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3.课堂小结,加强认识(2-3分钟)
1)汉武帝年号纪年,使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年表。
2)归纳总结(通过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以达到对本课所学知识
点的归纳总结)
4.板书设计(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
中央设立司隶校尉
加强监察制度
地方设立刺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文化)
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利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地课堂氛围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
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推动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
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
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五.说学法
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很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
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
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进入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首先出示战国时期匈奴王冠图片,让学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目填写《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表》,并思考决定和还是战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材料:
皇帝们试图通过给匈奴人贡物或联姻的方式建立和平外交关系。
但,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
——《新全球史》
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因此汉武帝时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汉使者联合西域夹击匈奴从而过渡到第二目张骞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1.首先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找出阳关、玉门关、和大月氏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含义,然后结合课文思考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2.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片段,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情况。
(加强教学直观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
3.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路线,教师动态演示路线图。
4.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一下三个问题:
1)张骞此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2)假设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你会像张骞那样做吗?
3)张骞的此行目的达到了吗?(通过探究问题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