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
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风”“骨”都是美学概念,
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

“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
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
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
1.
何谓“风骨”
“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批评的关键术语。

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
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

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

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
在品格、气质。

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

如果把人物品评
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
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
等多个艺术领域。

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
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
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
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
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
龙·风骨》篇。

释“风”
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


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
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
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
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开头四句从风说起。

“化感之本源”,其“化感”泛指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力,既包括情感的感染力,也包括偏于理性的说服力。

用“本源”一词则说明“风”
是作品感染力发生的原初动力。

“志气志符契”指的是作品的风力是作者内在情
志和才气的表现,能从中看出其写作时的状态如何。

“风”与人的“志”、“气”相符,但相符并不是相同,反而能证明它们并不是完全同一的概念。

释“骨”
在古代,“骨”侧重从生理角度来谈其含义。

《孟子·告子下》说:“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认为个人锻炼成才的必经途径是经过筋骨上
的磨砺,这里的“骨”是对人的生理体格提出的要求。

文章的“骨”指它的文辞
和语言。

“骨”与文辞有着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构造文辞的首
要条件,“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如形
之包气”。

文辞中的“骨”正好比支撑起树的骨架,是力量的显现。

可见,“骨”的含义指向文章的结构方面。

“骨”与“辞”是两个概念,“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可知“辞”依附于“骨”;“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可知“辞”是用来表现“骨”的,根据“骨”的需要去选择“辞”,可以达到“捶字坚而难移”的效果。

“沉
吟铺辞,莫先于‘骨’”,不仅表明“骨”有“铺辞”的作用,更透露出一个重
大信息:在文中,“骨”是先于“辞”产生的。

由此可知,“骨”并不是文章辞
句全写成后的框架结构,而是构思完成后并且开始书面写作之前的作者内心的文
章结构模型。

刘勰说文骨成立的条件是“结言端直”,“端直”就是刘勰眼中“骨”的审美属性。

而“结言”意为组织语言,“结言”形成了文章的“骨架”
或“结构”
综上所述,刘勰眼中的“风”,从属于文,被“情”所包并用以“述情”,
受作者“意”、“气”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具有强烈感染力,是一个刚健有
力的审美符号。

“风”之内涵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是一种审美化的
“文气”,它在文中述情达意、体志抒气,解决的是构思方面的思路问题,体现
了刘勰在文章构思问题上的审美倾向。

“骨”是“结言端直”的结果,可以用“事”、“义”来作为内部充实物。

它在书面写作开始前就已构思定型,其作用
是“铺辞”和“析辞”,即在书面写作时指导对“辞”的选用,并以“端直”作
为其审美标准。

因此,可将“骨”描述为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它解决的
是文章构思方面的成形问题,体现了刘勰在文章结构问题上的审美倾向。

1.
“风骨”的审美特征
上文探讨了“风”、“骨”的内涵,并且明确了“风”、“骨”在文学理论
中具有审美倾向,因此在肯定其审美性的基础上,还应认识其审美特征。

笔者认为,“风骨”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其“力”上,即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感受。

“风骨不飞”对应的是“负声无力”,没有了“风骨”也就没有了“力”,
所谓“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体现了有“风骨”之文
章的“力”的状态,与下文“无骨”和“无风”之文形成对照。

司马相如的《大
人赋》写得好,正是因为其“风力遒也”。

第三段“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表
达对才力的评价。

“翚翟”比喻“采乏风骨”的状态,则“肌丰而力沉”;“鹰隼”比喻“风骨乏采”的状态,则“骨劲而气猛”,一个无力,一个有力,可见“风骨”的力量特性。

由此可知,“风骨”的审美特征不是柔和型的,而是刚健
型的,“力”是其审美表现。

刘勰反对文学创作中的“为文造情”和“采滥忽
真”,忽视情感去追求文辞形式不可能取得文学创作的真正成就。

他认为只有在把文辞上的“端直”和情感志气上的“骏爽”相统一,做到“风清骨峻”,作品才有表现力。

他列举了潘勖和司马相如的文章来进一步阐释“风骨”带来的审美感受:“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潘勖的文章,内容依据儒家经典,其他人不敢跟他媲美正因为他的文章骨力清峻;司马相如的大赋有凌云腾驾之气,也是因为他的作品遒劲有力。

1.
小结
“风”“骨”都是从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影响方面,即表现得怎么样来讲的,而非怎样去表达,意即不是从思想内容角度出发。

而风骨不仅仅指诗、赋等文学性较强的文体,也包括各种实用性作品。

刘勰的“风”总是与“情”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骨”的概念则要与“辞”分开理解。

若对“风”、“骨”释义时不能将其审美性及刚健有力的特征表现出来,则不能对“风”、“骨”内涵作确切理解。

“风骨”理论的出现,使文章构思理论更为细化,突出构思过程中显性和隐性的思维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风清骨峻”确立了构思的审美原则,使创作有了更为清晰的审美倾向,这在创作理论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农.从人物品鉴看“风骨”中的神韵之美[J].长江学
术,2010(02):75-79+151.
[2]戚良德.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许俊莹. 刘勰风骨美学思想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