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类文阅读-2 腊八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腊八粥课内阅读及答案(详解)
2、腊八粥课内阅读(一)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1)搅拌。
()(2)更加、越发。
()(3)卸劲、失望。
()2、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八儿此时的心情: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4、八儿为什么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这个词表达了八儿的什么心理?5、“那我饿了!”里面的“那”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6、“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7、八儿“喜得快要发疯”的原因是8、“叹气”既是在写,同时也是八儿的内心在叹气,他可能在想。
9、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用这种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10、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换一种说法吗?11、八儿说他饿了,是真的吗?说说八儿当时内心的想法。
12、你还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些它的习俗。
13、如果八儿吃腊八粥,会是什么样儿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2、腊八粥课内阅读(二)“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呀!孥孥说得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考点 说明类文本阅读
“据《尚书》记载”,表明“4000 多年前 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这一信息不 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据可查的,增强了可信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提示】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特
点一般包括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据《尚书》 记载”表明了信息的来源,说明4000 多年前的章服 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这一信息不是凭空捏造 的,而是有历史依据的、真实可信的,以此体现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第⑧段,根据“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 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各具特色”可 知,这是从刺绣种类的角度来介绍中国刺绣的;第 ⑨段,根据“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 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可知, 这是从刺绣走向世界(刺绣与世界的融合)的角度来介 绍中国刺绣的。
2. 文章第② ~ ⑥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时间顺序。条理清晰,能具体详实地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 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 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 中那样简单,它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⑪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 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有删改)
1.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本文从刺绣的历史与发展、刺绣的绣法、
【提示】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②段中的“电站‘上天’, 主要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太阳能”“太空中的太阳能却非常充 裕”“太空发电的整体效率仍非常可观”、第③段中的“太空 电站不受天气和纬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可得:电站“上天”,主 要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太阳能;太空中的太阳能充裕,不受自然 因素影响,太空发电效率可观。根据第③段中的“不仅如此,从 太空中获取的电能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世界各地……进行定向 供电或移动供电”可得: 电能传输方便。根据末段中的“作为 一种高效又环保的发电方式”可得: 太空电站高效环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
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母亲那碗腊八粥徐学平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
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
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
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
有一天,朱元璋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
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
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个鼠洞。
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
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
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所以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楚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
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慈姑、荸荠(bí qi)、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
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
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达标测试卷含详细答案-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北京的春节》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共4小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蜜饯.(xiàn)掺.和(chān)通宵.(xiāo)B.小贩.(bǎn)娴.熟(xián)水浒.传(hǔ)C.毛驴.(lǘ)黏.米(nián)正.月(zhēng)2.下面三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祟山峻岭节然不同野马脱缰B.青面獠牙随心所浴载歌载舞C.和睦相处豁达乐观勤俭持家3.理解句子,选择正确答案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A.老北京人在腊八这天纷纷拿出自家的农产品,展示一年来的丰收成果。
B.粥中米、豆、于果品种多,材料丰富,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4.理解句子,选择正确答案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A.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人们来观看戏剧化装排演,表现了春节的热闹。
B.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就有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气氛,表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
二.填空题(共12小题)5.给多音字选读音。
jiǎjià(1)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
(2)爸爸问起这件事,他却假.装不知道。
chàchāi(3)爸爸今天到北京出差.了。
(4)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6.多音字:(进行正确读音的选择)万象更.(gēng gèng)新间.(jiān jiàn)断铺.(pūpù)户天气转.(zhuàn zhuǎn)暖分.(fēn fèn)外热闹摇曳.(yìyè)7.拼一拼,写一写。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chūxún就开始了。
áo腊八粥、泡腊八suàn、用zhēn子、lì子等做成的zábàn、买fēnɡzhenɡ、放biān pào、ɡuànɡmiào hu ì……这活动真是一个连着一个。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阅读附答案-2 腊八粥
类文阅读-2 腊八粥腊八粥冰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为了供佛,()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多选)。
A.糯米B.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C. 各种豆子和芝麻D.各种糖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 不但不是而是虽然但是 2.A B C 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4.对母亲的怀念。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腊八粥课内阅读及答案(详解)
2、腊八粥课内阅读(一)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1)搅拌。
()(2)更加、越发。
()(3)卸劲、失望。
()2、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八儿此时的心情: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4、八儿为什么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这个词表达了八儿的什么心理?5、“那我饿了!”里面的“那”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6、“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7、八儿“喜得快要发疯”的原因是8、“叹气”既是在写,同时也是八儿的内心在叹气,他可能在想。
9、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用这种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10、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换一种说法吗?11、八儿说他饿了,是真的吗?说说八儿当时内心的想法。
12、你还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些它的习俗。
13、如果八儿吃腊八粥,会是什么样儿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2、腊八粥课内阅读(二)“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呀!孥孥说得对。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同步练习题
1.《北京的春节》同步练习题一、填空题。
1.根据拼音写词语。
(1)jiǎo________子蘸着cù________很好吃。
(2)我家有一个亲qi________是fàn________羊毛的。
(3)现在城里是不允许rán________放爆竹的。
(4)元dàn________一zhǎ________眼就过完了,又要开始上补习班了。
2.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间断(jiān jiàn)________ 万象更新(gēng gèng)________差不多(chā chà)________ 正月(zhēng zhèng)________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________腊八粥________新衣________庙会________毛驴________醋大蒜________年画________爆竹________灯笼4.写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填序号)A解释说明B引起下文C引用的部分D强调①“‘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句中的引号表示________。
②“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句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
③“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句中的冒号表示________。
5.句子感悟场。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①“农业展览会”是指________。
②作者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
(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①这句话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②这句话写出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3)这些比赛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试卷2套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属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为了应对凶猛的野兽,将自己的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
后来,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即不同的脸谱。
而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和“扯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涂在要变的位置即可。
“吹脸”只适合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
它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脸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要闭眼、闭口、闭气。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手法。
它是事先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等处)。
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
一是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人耳目。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变脸手法是“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军退去之后,他能够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变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类文阅读-2 丁香结(2)【2020部编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类文阅读-2 丁香结马缨花(节选)季羡林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
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
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
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
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选自《中国最美的散文》)1.从文中找到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
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把下面的过程按顺序排列应该是。
(填序号)①得到安慰②闻到香气③当成朋友④看到花朵⑤产生联想3.马缨花使“我”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找一找,说一说吧。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爱上马缨花,把它当成了知心朋友?【参考答案】1.空谷足音司空见惯2.②④⑤①③3.“我”看到盛开的马缨花,联想到“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我”沉浸在花香里,“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4.“我”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很孤独,有着似浓似淡的香气的马缨花给了“我”慰藉,“我”从此爱上了它,把它当成知己。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阅读强化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强化练一、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北京的春节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⑧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⑨男人们年前到亲成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雄,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类文阅读《春节的传说》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类文阅读《春节的传说》含答案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腊八粥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腊八粥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理解。
腊八粥(节选)花生仁儿脱了他的外衣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整十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八宝粥的颜色是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 。
八儿看到如此颜色的粥,心里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妈妈做的八宝粥好吃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用“___”画出来。
3.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 ”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4.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搅和”的“和”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5.给画“ ”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保持不变。
6.选文通过对八儿的 _______ 、动作、 ____ 描写,表现了八儿 ______ 的心情,如果我们给选 文拟个题目,我会用 ________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北京的春节》一课一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1北京的春节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1.看拼音写词语。
suàn bàn zhēn zi biān pào()()()fěi cuìáo zhōu ɡuànɡmiào huì()()()2.比一比,再组词。
醋()熬()饺()询()腊()傲()较()循()宵()饯()筝()眨()销()践()挣()泛()3.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这()粥,()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孩子们要放鞭炮,()要过春节了。
3).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能玩耍。
4).北京()城市,()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过得分外热闹。
4.补充词语,选词填空。
万象()()万不()()截然()()张灯()()1).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词语是(),它的反义词是()。
2).不到()的时候,妈妈从不开口找人帮忙。
5.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悬”字的部首是(),再查()画;音序是(),再查音节();“悬”字的解释有:①挂②公开揭示③危险④无着落;无结果⑤距离大;差别大。
A.悬.河() B.悬.殊() C.悬.赏() D.悬.崖()E.悬.案()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本文作者________,课文描绘了一幅幅________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________。
(2)“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________这一特点。
(3)文章以________为经线,以________为纬线结构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天写得详细,其它略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试卷2套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属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为了应对凶猛的野兽,将自己的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
后来,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即不同的脸谱。
而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和“扯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涂在要变的位置即可。
“吹脸”只适合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
它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脸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要闭眼、闭口、闭气。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手法。
它是事先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等处)。
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
一是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人耳目。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变脸手法是“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军退去之后,他能够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变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专练及答案-腊八粥
类文阅读-2 腊八粥腊八粥冰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为了供佛,()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多选)。
A.糯米B.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C. 各种豆子和芝麻D.各种糖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 不但不是而是虽然但是 2.A B C 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4.对母亲的怀念。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课外阅读)-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部编版)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部编版)第一单元民风民俗(课外阅读)❆单元主题概述❆单元概述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要素及其解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
阅读时要分清内容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本单元的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体现了单元编排上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阅读训练✪一、(2022•河南南阳·期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正文阅读提示过年(节选)①在繁忙的都市里,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年味越来越淡。
最令自己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一切又都是那样鲜活。
②我的老家在农村。
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
在村里的供销社,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
那些本文回忆了小时候过年的习俗,如购年货、贴对联、穿新衣服、发纸、吃年夜饭、守岁等,表现了小时候过年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儿时过年传统的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是依然漂亮,那厚厚的纸,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把它当作是年的象征。
③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
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
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2 腊八粥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是佛教寺院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为了供佛,()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多选)。
A.糯米
B.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
C. 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了?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 不但不是而是虽然但是 2.A B C 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
4.对母亲的怀念。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选自“中国在线” 2010-09-16有改动)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
2.连一连。
太师饼汉代
胡饼宋
月饼殷、周
宫饼、小饼唐
3. 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始祖”称为,真正称为月饼是
在,逐渐流传是在,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答案:1.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2.太师饼——殷、周胡饼——汉代月饼——唐宫饼、小饼——宋 3.太师饼唐朝宋朝清朝 4.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