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系军阀人物综述(二):王文华、袁祖铭、周西成、王家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系军阀人物综述(二):王文华、袁祖铭、周西成、王家烈

袁祖铭发动定黔战争,掌握了贵州的军政大权,1922年8月,袁祖铭就任贵州省长。

但是,贵州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平静,因为滇系军阀这时又在觊觎贵州省。

袁祖铭
云南督军唐继尧,于1920年6月宣布废除督军称号,以靖国联军总司令名义行使职权,出兵四川。

8月,滇军在靖川之战中被遂,滇军
将领顾品珍班师回滇驱唐,唐继尧被迫于1921年2月通电辞职,出走香港。

1922年3月,唐继尧返回昆明,重新控制云南军政大权,扩编所部滇军为“建国军”,自任七省建国联军总司令。

此外,唐继尧还组织滇、黔联军,自任总司令,以流亡云南的刘显世为副总司令,决定重新控制贵州。

1923年3月,唐继尧以其弟唐继虞为东南宣抚使兼滇、黔联军前敌总指挥,率军进入贵州。

3月12日,贵州省长袁祖铭不敌滇军,退入四川,宣布参加“武力统一”四川之战。

唐继尧、刘显世联名委任唐继虞为贵州军事善后督办,刘显世恢复省长名衔。

唐继虞将贵州分为五区、十余分区,设置卫戍司令,进行严密控制,贵州再次沦入滇系军阀的控制。

滇系军阀虽然控制了贵州,但其兵力也受到牵制,难以向外扩张。

1924年,唐继尧决定乘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下台之机,摆脱困境,问鼎中原,向外扩张。

为解除后顾之忧,唐继尧与时任川黔边防督办的袁祖铭实行妥协。

滇军方面派出与袁、唐双方均有故旧或亲戚关系的毛鸿翔、何麟书、卢焘为代表,于1924年10月开始进行和平交接贵州的谈判。

同年12月间,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主要内容为驻黔滇军全部由黔入湘、桂,由袁祖铭派彭汉章回黔主政。

12月25日,袁祖铭公开通电表示尊戴唐继尧和派彭汉章回黔自治。

1925年1月5日,唐继尧通电黔境滇军全部开拔,黔政概归黔人自理。

1月23日,彭汉章率黔军进抵贵阳,接收军民两政。

刘显世恢复贵州省长名义一年多,这时也随之下台,归家隐居。

1927年10月病逝。

其兄刘显潜,在民九事变后赴云南投靠唐继尧。

1922年任滇黔边防督办。

1923年任滇黔联军前敌总指挥。

重返贵州后曾代理贵州省省长。

滇军离黔时,任唐继尧第一路军第七军总司令,入桂进攻柳州,失败后回黔,后所部被彭汉章缴械,归家隐居,1938年病逝。

1925年1月,彭汉章率黔军进抵贵阳,主持黔政。

2月,彭汉章出任贵州全省清乡总司令、贵州省省长。

彭汉章并非贵州人,而是四川潼川人。

1890年出生。

1902年在云南入伍当兵,后进云南讲武堂学习。

1912年初随唐继尧入黔。

唐继尧返滇后,彭汉章留黔隶属袁祖铭所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

1922年6月,支持袁祖铭定黔有功,
升任黔军第一混成旅旅长。

1923年3月,随袁祖铭离黔,参加川战,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黔军第一师师长,后改任第二师师长。

1924年1月,被授予将军府志威将军。

由于彭汉章出身于滇系,又在黔军中长期任职,所以他接收黔政,对唐继尧和袁祖铭来说,均认为合适。

袁祖铭指派彭汉章率部分黔军回黔主政,而他自己仍率黔军主力参与川战,与川军刘湘部组成川黔联军,合驻重庆。

1925年12月,川黔联军在自流井召开善后会议。

为争夺四川兵工厂、防区等,刘湘与袁祖铭交恶。

当时,刘湘有潘文华、鲜英、李雅材、兰文彬等师、旅,袁祖铭有二师及一警卫旅。

1926年1月24日,袁祖铭返抵重庆,立即下令增调黔军四个团入城,在浮图关、两路口、磁器口等要地配置重兵,一时全市人心惶惶。

而这时,刘湘正滞留成都,处理善后会议未完事情。

重庆各界深恐战祸再起,乃分推代表,向川黔呼吁和平。

袁祖铭佯装接受民意,邀刘湘部驻重庆将领潘文华、王陵基、兰文彬等会商,达成协议,城内除留少数军警和警卫部队外,所有川黔军各部均于1月30日移驻城外。

1月29日,刘湘部队正移防时,袁祖铭突然策动鲜英、何金鳌部哗变附己,鲜英仅率残部一营突围与兰文彬会合。

1月30日,袁祖铭又派兵攻击刘湘部守城卫队,占据刘湘的川康边务督办公署,接收川军各驻重庆的机关,收缴川军守卫队枪械,追击已撤退至白市驿等地的兰文彬、鲜英师,将刘湘势力全部遂出重庆。

刘湘各部且战且退,分别退至壁山、垫江一带。

这事,史称江巴事变(又称渝变)。

江巴事变成了其后驱袁之战的导火线。

刘湘势力被遂出重庆之后,刘湘与袁祖铭公开决裂。

刘湘自度势单力薄,决定联合在“统一”之战中兵败奔赴汉口投靠吴佩孚的川军将领杨森,共同驱袁。

杨森也想趁此机会东山再起,于1926年3月1日返回川东万县,召旧属六部来归,渐达八万余众。

4月20日,刘湘部师长兰文彬发出讨袁通电,刘湘、杨森、赖心辉部师、旅长联名通电响应,驱袁之战爆发。

5月5日,川军兵分上川东、下川东两路,由刘湘、杨森分别统领,夹击重庆,川军另一将领刘文辉亦在川南发起进攻。

5月18日,刘、杨联军兵临重庆。

面对川军联合进攻,袁祖铭自度无法抵抗,于5月19日、20日将黔军全部退出重庆,移驻南岸。

5月21日,川军占领重庆。

5月24日,袁祖铭向川军请求,准许黔军于5月25日全部从南岸退出,取道回黔,希望川军五日内不加攻击。

川军允许。

5月28日,黔军全部退出南岸。

6月上旬,黔军全部离川返黔。

当袁祖铭被逐离川返黔时,贵州的军政大权已被以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所控制。

袁祖铭已无立足之地。

周西成,贵州桐梓人,1893年出生。

早年加入清军。

辛亥革命后,随贵州军政府都督杨荩诚之北伐黔军援鄂。

1913年入贵州讲武堂学习。

毕业后分入黔军,历任哨官、连长、营长等职。

1922年1月,周西成乘黔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窦居仁离职赴沪之机,逼走参谋长徐朝光,自称旅长。

同年6月,率部入川,任四川讨贼第三混成旅旅长,并加入国民党。

1923年11月,周西成被孙中山委任为四川讨贼军第三师师长。

1925年2月,周西成被北京政府委任为贵州军务会办兼第二十五军军长。

1926年6月,周西成出任贵州军务督办兼省长,原省长彭汉章下台。

周西成是黔系军阀桐梓系首领,周西成主黔,标志着兴义系的最后结束。

袁祖铭回黔后,已无力与周西成争斗。

当时,广州国民政府举行北伐,袁祖铭亦乘机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被任为左翼军总指挥。

但袁祖铭当时仍拥有两个军四个师,号称十万之众,一方面表示愿意靠拢革命政府,支持北伐,另一方面又与吴佩孚暗中勾结,企图占据湘西,进袭长沙。

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唐生智令其部进攻宜昌、沙市,但袁祖铭借故不行。

后查获吴佩孚委任袁祖铭为靖国军总司令并允许他组编十个师的秘密文件。

国民政府令唐生智先剿灭袁祖铭,再图北伐。

1927年1月,唐生智命令教导师师长周斓,趁农历年关请吃年饭之机,设宴诱杀了袁祖铭。

其部属经过两昼夜激战,亦被唐生智消灭。

袁祖铭部将彭汉章,原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参加北伐。

1927年8月12日,亦在汉口被唐生智枪决。

另一部将王天培(贵州天柱人),原被任命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

“四·一二”政变后,任南京政府军委会委员、东征中路江左军第二纵队指挥、第三路军前敌总指挥。

1927年8月在徐州战役后被蒋介石召回南京囚禁,
9月2日,被蒋介石秘密处死于杭州。


周西成
周西成是桐梓系军阀的首领。

桐梓系的形成要追溯到1920年。

当时,贵州桐梓县人周西成任黔军第一旅第十团第二营营长时,就将同乡毛光翔、刘楷森、江国璠、王家烈等人升为连长,为桐梓系集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随后,他们利用西南军阀之间的矛盾,活跃在贵州、四川等地,抓住同乡和亲戚关系,逐渐发展。

1923年,周西成组织“靖黔军”,又纠集了犹国材、侯之担、蒋在珍、车鸣翼等一批骨干分子,在四川涪陵召集军官会议,公开确定了“群(毛光翔号群麟)、绍(王家烈号绍武)、佩(江国璠号佩玙)、用(犹国材号用侬)”
的继承序位,标着桐梓系集团正式形成。

几年时间,周西成由营长升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26年6月1日,周西成担任了贵州省省长,掌握了贵州的军政大权。

桐梓系集团高级文武官员,非桐梓人不用,时人有“无官不桐梓”之说。

周西成对内加强统治,扩充军力,他将贵州陆军讲武学校改为贵州陆军崇武学校,刘其贤任校长,彭鸿业任教育长,严余春、钟山瑛等任教官,陈仲英、黄集成等任大队长,大量培养各类军事人材。

对外,周西成联合两广,对抗蒋介石。

蒋介石对周西成这股割据势力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蒋介石屡次挑起贵州内部和滇黔两省的战争,但未能达到倒周西成的目的。

1928年秋,蒋介石终于找到机会,指使第四十三军军长李燊回黔倒周。

李燊,号晓炎,贵州贞丰人,1889年出生。

早年入贵州陆军小学,毕业后投黔军袁祖铭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

后所部被改编为第十六军,后又改为第四十三军,李燊仍任军长。

袁祖铭、彭汉章、王天培相继被唐生智、蒋介石杀害后,省外黔军只有李燊一个军。

李燊率部长期在外征战,深感孤军在外的危险。

周西在对李燊部不仅不容,而且为了削弱李燊的实力,派人收买其部属,这就促使周李矛盾更加尖锐。

当时李燊的部队驻守宜昌,旅汉黔人主张周李合作,共赴时难,进行了多方调解。

周李双方遂派代表协商,于1928年初达成了《周李协定》。

该协定规定第二十五军和第四十三军在兵员、军费、武器、情报等方面互相支持。

根据协定,两军在宜昌组织了联合办事处。

但是,此协定不过是周西成的缓兵之计,不久,即被周西成撕毁。

在蒋介石的策动和支持下李燊决定率这回黔倒周。

1928年10月,周李之战(也称黔东之战)爆发。

周李两军开始在四川酉阳、秀山及黔东之松桃、铜仁带激战,李军战败,又在贵定石门坎遭到周军伏击,李燊负伤,遂向西退入云南,求援于云南军阀龙云。

1929年4月,李燊在龙云的支持下,陈兵黔边,伺机反攻。

周西成分三路迎击,自领一路从安顺出发,亲赴前线指挥。

李燊亦分两路向盘县进攻,相继进战盘县、普安、花江等地。

周西成率部进驻
镇宁,见情势危急,亲赴鸡公背督战,不料被李部包围抄袭,在激战中周西成中弹负伤,落水身亡。

5月28日,李燊率部到达贵阳,组成贵州省临时政务委员会。

不久,蒋介石明令李燊为贵州省主席子。

6月中旬,周西成旧部之毛光翔、王家烈、犹国材、廖怀中,联合向李燊发起反攻,逼使李燊随滇军退出贵阳,西走云南。

李燊将残部交与龙云,只身去香港,不久在香港病死。

李燊退出贵阳,桐梓系重新控制贵州大局,蒋介石不得不任命第二十五军副军长毛光翔为贵州省主席兼第二十五军军长,第二师师长王家烈升为副军长。

毛光翔是周西成的表弟,又是王家烈的妹夫,被定为桐梓系第一继承人,毛光翔主持黔政,王家烈也无可奈何。

但毛、王原来就有矛盾,此时矛盾则更为加深。

毛光翔虽然不久又被蒋介石委任为第十八路军总指挥,但他对蒋介石的态度,始终若即若离;对王家烈,毛光翔更是担心他势力得到发展,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多次设计想夺取王家烈的兵权。

蒋介石极力拉拢和支持王家烈,使他逐步占据了黔东南和黔东北。

另外,蒋介石又资助王家烈各类新式武器,扩充部队,使王家烈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增加了几个团。

对蒋介石的“关怀”,王家烈也投桃报李,几度奉蒋介石之命出兵湘西,“围剿”红军。

因他“剿共很有成绩”,受到蒋介石的赏识。

当王家烈认为自己的羽翼丰满时,便公开与毛光翔决裂,决心夺取贵州政权。

1932年2月,王家烈在蒋介石的怂恿下,在洪江率领四团人马,直趋贵阳,对贵阳形成包围之势,胁迫毛光翔交印让权。

当时,毛部不少师、旅长主张对王开战,但受到毛光翔之母力阻。

毛光翔权衡利害,也只得遵从母命,交贵州军政大权交给了王家烈,自己专任第十八路军总指挥,退往遵义。

王家烈
王家烈胁迫毛光翔交印让权后,国民政府立即任命王家烈为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

王家烈生于1893年,1914年8月起入黔军当兵,后入桐梓同乡周西成部,连年征战,由排长逐级提升至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

大权在握之后,他不禁飘飘然,唯我独尊,
终日沉溺酒色,尽情享乐,昏庸度日,不理政事。

其妻万淑芬,贵州铜仁县人,是个颇有野心的女流,趁此机会即肆无忌惮地干预政事。

万淑芬自幼饱读诗书,虽是女流之辈,却喜读兵书,能屡屡给王家烈出谋划策。

许多以王家烈名义发表的文告文章,其实是出自万氏之手。

每当王家烈行军打仗,万淑芬又总是乘轿随行,在军中作参谋。

这时,她把头发高束,戴上帽子,穿一身西装,并穿着宽大而塞了棉絮的皮鞋,掩饰着一双小脚,外人还不知她是女流。

万淑芬还有着“外交夫人”的美誉,她代表王家烈,到各地活动。

她到广西访问李宗仁、白崇禧,协商贵州烟土输入出境“通关税”。

她到广东会见陈济棠,代表王家烈订立黔、桂、粤“三省互助条约”,暗中反蒋。

她又到南京访问蒋介石,争取补助;到香港访问胡汉民,分担在西南政务委员会承担的任务。

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她又在《贵州日报》增设副刊,亲自撰稿提倡礼义廉耻。

她还插手军队,很快掌握了八个团的兵力。

在人事方面,她援引自己的兄弟子侄出任要职,其叔父万稚新任省府秘书长,其兄万载之任第二十五军军部经理处长兼省总金库主任,万式俊任县长,万式炯任团长,万式楷任营长,万式师、万式德任排长,旅长蒋德铭、军械处长黄集成都是侗仁人。

这样,就在王家烈的政权中形成了一个以万淑芬为中心的铜仁人掌权集团。

时称这个集团为“铜仁派”。

铜仁派从桐梓系骨干分子手中夺去了相当部分权力,致使桐梓系骨干深为不满,两派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激烈。

而王家烈对此不闻不问,致使贪官污吏比比皆是,兵匪横行,税收多如牛毛,军队成了手握步枪和鸦片烟枪的“双枪兵”,人民陷入深重灾难之中,怨声载道。

当时,有人作了一副对联讥讽王家烈的统治:王纲坠地,万恶滔天。

对联中的“王”指王家烈,“万”指万淑芬。

不久,“金克木”的舆论开始流传。

“金”代铜,指铜仁派;“木”代桐,指桐梓系,“金克木”显然暗示铜仁派将取代桐梓系,使桐梓系分子更为不满和恐惧。

1932年8月9日,桐梓系将领江国璠策动政变。

政变虽然未遂,但一场更大的战争——王犹之战在两个月后即爆发了。


毛光翔被迫让出贵州军政大权给王家烈后,退避遵义,既受冷遇,又受限制,加上以万淑芬为首的铜仁派不断抢权夺势,使他及其桐梓系将领十分恼怒。

这时,黔西的犹国材和黔北的蒋在珍正在策划倒王,于是,毛光翔、犹国材、蒋在珍聚集遵义密谋,拟邀请王家烈前往桐梓参加周西成祠堂落成典礼,借机达到目的。

但王家烈恐生意外,托词未往。

毛、犹、蒋遂以王家烈“背叛长官,破坏团体,为害人民”以及“搞垮桐梓系”,“建立二十五军新系统”等罪名,通电讨王。

蒋在珍首先在遵义宣布独立,随即派兵封锁乌江和鸭池河。

王家烈也以“破坏行政系统,截留赋税,封锁乌江,以下犯上”为由,派简文波、犹禹九两个旅对蒋在珍进行戡乱,并急令驻湘西洪江的参谋长何知重率部回援。

蒋在珍战败,退守遵义老城。

毛光翔电促犹国材出兵支援。

犹国材原先与王家烈的关系还不错,但此时见蒋在珍已成了瓮中之鳖,深恐一旦蒋在珍被歼之后,自身也难积极,故在“奉毛总指挥转中央电令,为了解除人民痛苦,迅速平定贵州内乱,以安地方”的招牌下,于1932年11月5日,由安顺起兵进攻贵阳,王犹战争正式爆发。

犹国材部以强行军及汽车短途接运,快速进至距贵阳三十多里的狗场附近。

王家烈没有想到犹国材会反对自己,直到前两天,还接济犹国材部三万元,因此,对犹国材毫无戒备。

双方经过激战,王家烈无力对抗,即率残部取道平越、八寨、三合退至榕江。

11月24日,犹军进占贵阳。

12月5日,毛光翔亦从遵义返回贵阳。

1933年1月1日,蒋介石电令犹国材接任第二十五军军长,为此,毛光翔、犹国材、车鸣翼等在贵阳大肆庆贺,并议决组织联军全力进攻榕江,彻底歼灭王家烈势力或迫其就编。

接着,犹国材、蒋在珍、车鸣翼联军分兵两路进逼榕江。

王家烈亦在榕江整顿部队,与何知重的部队合兵反攻。

联军在八寨大小登高首战失利,被迫回救贵阳。

在龙里观音山一仗,联军又遭败绩。

王家烈随即全力围攻贵阳。

1月17日,王家烈攻破贵阳东门,毛光翔、犹国材等向北败走,王家烈进占贵阳,重新恢复其统治,并派兵分头追击联军残部,双方又混战了一
年。

1934年1月,王家烈收复铜仁。

王家烈由于连年作战,部队亟需休整,同时,又恐怕犹国材等狗急跳墙,勾结邻省军阀入黔;而犹国材等也多次战败,已无力与王家烈对抗,遂提出划地罢战。

王家烈接受犹国材等要求,至此,历时两年多的王犹之战结束。

王犹之战后,毛光翔便隐退赤水,1947年11月在赤水病逝。

不过,原属毛光翔的几个师长仍各霸一方,各自为政:犹国材割据盘江八属;侯之担割据赤水、仁怀、习水、绥阳等县;蒋在珍割据正安沿河各县。

他们对王家烈口头上表示拥护,但王家烈并不能直接调动他们的部队,王家烈的防区仅辖黔南十几个县和黔东几个县,只掌握何知重、柏辉章两个师计十五个团的兵力。

1934年10月以后,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境地,蒋介石电令王家烈率部堵截。

王家烈自知力量单薄,难以与红军抗衡。

同时,他也很清楚,因曾与陈济常、李宗仁订立三省互助联盟,暗中反蒋的密约被蒋介石所获,担心蒋介石乘追击红军之机派兵入黔,夺取贵州,吃掉自己。

因此,他采取对策,以求自保。

一面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尽量堵截红军,迫其早日离境;一面暗中与李宗仁、陈济棠联系,求其援助。

而蒋介石,早由余汉谋告密得知王家烈与两广订立密约,蒋介石已视王家烈为眼中钉,这次趁追击红军之机派出薛岳率八个师尾随进入贵州,伺机除去王家烈,夺取贵州,控制西南各省。

11月上旬,王家烈在贵阳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决定侯之担部四个团防守乌江以北,犹国材部两个团防守乌江以南,王家烈指挥所部十五个团担任东路的防御。

12月中旬,中央红军取道湘西进入贵州,薛岳率八个师尾随。

王家烈觉察到红军的进军意图似不是夺取贵州,而是由余庆向北,企图渡过乌江。

为了自保,王家烈急忙与犹国材率军部转回贵阳,取观望态度。

1935年1月初,红军分路渡过乌江,进逼遵义。

侯之担部很快被红军打垮,遵义被红军占领。

1月中旬,薛岳部进驻贵阳,接管了贵阳城防。

中央军反客为主,连王家烈进出城垣也经盘查。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派何成浚到贵阳,迫王家烈在省主席和军长两职中选择一职。

王家烈迫于无奈,只好表示愿意让出省主席而专任军长。

蒋介石立即下令免除王家烈的贵州省主席职务,派其亲信吴忠信接任,同时,任命王家烈为第二路军追剿总指挥,继续让王家烈为他追剿红军卖力。

王家烈在贵阳又难以立足,只好派出何知重、柏辉章两师收复遵义作为安身之所。

红军为了调动敌人,主动撤离遵义,何、柏两师得以进驻遵义。

2月下旬,蒋介石电令王家烈率部往黔北堵截回师东下的红军,王家烈只好离开贵阳到了遵义。

红军回师渡赤水,再入贵州,并于2月27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攻占遵义。

王家烈率部逃往南郊,遇到增援的薛岳部吴奇伟师。

28日上午,王家烈、吴奇伟两部反攻遵义,结果被红军击溃。

王家烈率残部逃至黔西,遇到滇军将领孙渡率部至此,王家烈心灰意冷,请孙渡转达给龙云,求龙云暂划出云南几个县作为他安身之所。

当王家烈败逃黔西时,蒋介石命薛岳部以武力完全控制了贵阳,并改编了侯之担师。

接着,蒋介石以督师为名飞到了贵阳,决定彻底解决王家烈。

当时,陈诚主张杀掉王家烈,但蒋介石考虑到王家烈的第二十五军尚有二万之众,杀了王家烈,恐会使其部属不服,所以决定采取逼其下台的办法。

第一步先以军饷卡他,使他的第二十五军无饷可发;第二步就是煽动第二十五军官兵闹饷,反对王家烈,并用重金收买了何知重、柏辉章两师长(何知重是王家烈的姨母兄弟)背叛王家烈。

在内外逼迫下,王家烈自知无法维持,嘱咐秘书连发四次辞职电给蒋介石。

蒋介石即召他到贵阳,假作拘留,然后给他一个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的空衔,让他离开贵州。

1935年5月3日,王家烈带着爱妾梁氏飞往汉口,所部被蒋介石改编。

至此,桐梓系在贵州的十几年统治宣告结束,同时,黔系军阀的历史亦最后终结。

黔军作为一支独立的军阀势力,到此虽已终结,但黔军的余脉仍存在一段时期,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黔籍子弟兵在各个战场上,在随时会被其他军事集团并吞的情况下,仍英勇抗战,为国家民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仍要书写一笔。

第25军第2师,1935年5月在贵州威宁接受中央政府改编为第
102师。

改编后的建制为两旅四团,共9000余人,首任师长柏辉章。

柏辉章,号健儒,贵州遵义人,贵州讲武堂第二期毕业。

后跟随周西成累升至旅长,王家烈主政贵州时任25军第2师师长,是逼王家烈下台的高级将领之一。

第2师改编为102师后,柏辉章被国民政府委任为第102师中将师长,在当时的几个中将级师长里,可算是资历较深的一个。

后曾任该师师长的还有贵州六枝人的陈伟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师调往淞沪,参加了淞沪会战,将士英勇抗击日寇,部队伤亡惨重。

1938年5月,102师又参加了徐州会战。

战况同样惨烈,师长柏辉章之胞弟、师部兵站站长柏宪章因运送弹药赴前线时在开封阵亡;304团在苇楼铁路附近与敌发生激战,团长陈蕴瑜阵亡。

后国民政府予以表彰,柏宪章追赠上校;陈蕴瑜追赠少将。

陈团长阵亡后蒋介石送挽词“忠烈可风”、挽联“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李宗仁题词“不以履险而却,不以临危而避,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壮烈牺牲,足以泣鬼神动天地”。

冯玉祥题词“成功成仁”。

何应钦题词“毅魄英姿”。

此后,102师又参加了南昌保卫战、长沙会战等。

抗战结束前,该师归入粤军薛岳部,真正结束了其身为黔军的历史。

柏辉章被任为赣南师管区司令、江西军管区当参议、第88军副军长等职,未几辞职闲居于上海。

1946年通过何应钦的关系被授予国防部中将部员的虚职。

1950年1月在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任内率部起义。

1952年因镇反丧命。

第25军第1师,1935年5月奉令改编为第103师,首任师长何知重。

何知重,字良权,贵州桐梓人,贵州讲武堂第二期毕业。

军校毕业后服务于黔军,毛光祥主政贵州时任25军军部副官长。

王家烈主政后升任25军第1师师长。

是逼王下台的高级将领之一。

王家烈下台后何知重改投何应钦,所部被改编为103师后出任该师的首任师长。

1937年8月,103师参加了淞沪抗战。

部队亦伤亡惨重,第613团团长罗熠斌阵亡。

罗熠斌是贵州台江人,在何知重部下征战多年,为何之亲信。

在突围至江阴县城以西约十华里的一个公路桥时,遭到日军一个中队的袭击,罗熠斌在率部反击时不幸阵亡。

罗是103师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