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4羁旅思乡诗含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4 羁旅思乡诗
羁旅就是漂泊之意。
在诗歌中,用羁旅往往具有无可奈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主观不回家,而是客观没条件回家。
古代人外出,不是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回家的,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也无论做官,或者经商,都会久居在外,时间长了,自然会想到家乡及其亲人的。
所以,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
一、诗歌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柳中庸《征人怨》。
二、表达方式
对于羁旅诗词,在鉴赏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1、情景结合
诗人或者主人公在外时间长了,往往会触景生情,产生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鉴赏这类诗歌,表现抓住情与景的结合。
这类诗歌,诗人虽写了“眼中景”,却抒发的是“心中情”比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
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2、变换视角
变换视角,或者称视角挪移。
在诗歌中创作中,诗人不写自己感受,而是从对方入手,通过设想对方的行为动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的艺术手法。
理解羁旅诗歌主要是写羁旅在外而无法归家的人写的思乡恋家之作。
这类诗歌,除了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外,也有诗人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思念之情。
(1)不写自己而写对方
不写自己而写对方就是说,本来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写,而是说对方思念自己。
这种方式在这类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很大,不但增加了诗歌的曲折度,而且将诗意推进一层,加深了思念情感。
比如,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情感特征就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看看全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
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
这里,诗人通过说亲人想念自己来反衬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
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
(2)想象与对方的团聚
这种方式就是说,诗人本来异地他乡思念家乡的亲人,而诗人就设想与亲人团聚的景象。
这样写,把本来很难团聚的情景设想出来,更能表现诗人的思念之情。
比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首先写了“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后,在颈联又接着想象“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
这样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更加表现了诗人自己对妻儿的思念。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也就是写诗人(或者抒情主人公)在登高望远,望远思亲,思亲不得而忧愁,或者见物抒情,触景生情等的表现手法。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
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
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
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
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念家乡。
三、常见意象
1、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3、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4、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5、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6、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8、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7、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8、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专项训练
一、【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9分)
柳长句
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
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
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
③不嫌,一作“莫将”。
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落日”“流水”叹时光之流逝,“春光”“柳树”写出了春景之胜。
B.颈联中“不嫌”一作“莫将”,“不嫌”写出了柳树的自信,“莫将”则写出了柳对榆荚的蔑视。
C.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
D.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
2、本诗的颔联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B
2、(1)颔联这两句主要是写景,其中的“含”“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
(2)这两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借用“巫娥”“宋玉”的用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3)诗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
(每点2分)
【试题解读】
二、【2018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1分)
归洛道中
(宋)陈与义①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
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
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1、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
B. 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C.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D. 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3、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6分)
1、C
2、B
3、颈联写诗人归家途中的艰辛,牛羊吃饱了知道回家的情形,诗人借景抒情,即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在结构上引出尾句夕阳西下,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
【试题解读】
三、【2019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9分)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 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 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C
2、①春光易逝、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作者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
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伤心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
④年华老去之悲:自己“华发”“满镜”。
⑤归隐田园之意:从暗用五湖的典故可以看出。
【试题解读】
争”,这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四、【2018届5月广东省中山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9分)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2、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D (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故D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
2、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2分)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
(2分)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2分)
【试题解读】
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五、【2019届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
晚次湖口有怀(节选)
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 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
C. “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
D. 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
2、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
(6分)
【答案】
1、C
2、①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②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③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试题解读】
六、【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答案】
1、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试题解读】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
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
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
“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
“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
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
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
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
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
此说不无道理。
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
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