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应成为幼儿园分科课程重要组织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活动应成为幼儿园分科课程重要组织

形式

一、分科课程本身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分科课程在我国学前教育中历史悠久,我国幼儿园分科课程的起源要追溯到古代,那时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针对太子、王公贵族子弟进行的早期教育,对他们的教育主要是采用儒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专门的“六艺”教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中国最早的分科教育,强调思想教育与技能训练并举。直到今天的领域课程在本质上也属于分科课程,这说明了分科课程本身一直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选择。

然而,人们一提到分科课程就会想到教学形式,想到它的诸多弊端,如,分科课程容易引起传统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强调接受学习,忽视或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缺乏个性培养;把课程单纯地理解为教材,对认知价值关注较多,把知识的获得与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割裂开来;认为分科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培养都是次要的,且与学

生生活和现实脱节,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容易引起重知识轻经验的倾向;授课地点在课堂上,很少有其他的户外活动等等诸多弊端。

其实,分科课程还有很多优点,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内容组织形式。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承功能,强调知识技能的确定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按照知识的逻辑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本身就是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也有利于解决当下的幼小衔接问题,促进幼儿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的连续性发展。分科课程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只要提到分科课程的实施,人们总是下意识的想到教学形式。其实,分科课程的实施有很多种形式,除了教学形式之外还有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

二、分科课程的组织实施应以区域活动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区域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1]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分区其实是分科的表现形式,与分科课程有高度的关联,其根据不同科目的需求和幼儿的兴趣需要而创设不同的区域,具有明显的学科区

分。如,区域主要有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角色游戏区(娃娃家、医院、美发厅、超市等)、木工区、建构区、阅读区、表演区等,各个幼儿园和班级根据不同特色设有自然角、棋艺区、蒙氏操作区、艺术坊等,这些区域的设立依据及活动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科性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我们知道,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不是绝对对立的,分科与综合往往可以转化互补,因此,区域活动也有综合特征。当前,幼儿园区域的创设引进“共享”的概念,即不同班级及幼儿之间可以“共享”区域空间、时间、材料、经验等,其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时间、材料、经验等的限制,使班级之间、幼儿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互动,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笔者在佛山某幼儿园参观时看到该幼儿园就采用了区域共享的形式,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共享。如,某班若设了医院,平行班就没有医院,代之而设的是美发厅、超市等。总之,每个班级除了基本的五大区域外,还各有特色区域,且在每周三次的区域活动时间不同班级根据需要互换活动区域,这就是典型的“共享”,也体现了区域综合,打破了传统材料、经验等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综合的目的。

笔者认为,幼儿园每周应至少有三次固定的区域活动时间,另外,幼儿园课程模式多样,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往往并存,因此,除了区域活动还可以组织其它综合活动。总之,分科课程的实施应该以区域活动为主,其他形式为辅,不要一提到分科课程就以为只有教学一种形式。其实,区域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实施形式。

三、区域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区域活动应以幼儿“有规则”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幼儿应在区域中自主地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索活动,达到区域活动目标。但是,区域活动必须有规则,规则是大家一起遵守、约束行为的纪律。米歇尔·格雷夫斯在《理想的教学点子》中说:“我们坚信,幼儿在一个井然有序但充满刺激的环境中会学得最好,因为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并按自己的选择去执行。”[2]可见,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制定规则呢?答案是师幼一起协商共同制定。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进区、人数及相应的要求等等。如,写文字并配及图案:“请插卡进去”,下面设有四到六个卡袋,因为一个区进去的人不能太多,否则就达不到教育目标。可以通过限制进区卡、小脚印的数量、桌椅的数量及材料的数量等来限制每个区的人数。当然,每个幼儿园、甚者每个班

级的区域规则都有可能不同。如,笔者在某幼儿园见到阅读区的规则是:“书是学习好帮手,一页一页轻轻翻,整齐摆放要记牢,安静看书不要吵。”棋艺区的规则是:“安静活动,动脑动手,事前规定,不准争议,玩完归类,放回原位。”益智区的规则是:“一次只拿一个(玩具),不要坐在(箱子)前,遇到(问题)想想,也可以找(老师)。”教师用图示形象地把括号里的字画出来了,如,“问题”就是“?”,“老师”就是“女教师的头像”……当然,这些规则不尽相同,不同的幼儿园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创意。

教师和幼儿共同协商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其中自主的活动,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目标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区域活动应以幼儿“有规则”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幼儿根据个人的需要、兴趣选择区域和材料,在“玩”中达到了活动目标。

(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适量、适宜

材料投放是组织实施区域活动的重要任务,不同区域投放的材料应该有差异,应该本着材料投放的适量、适宜原则。适量指的是,区域活动材料不应该以越多越好来衡量,而应该以有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为目标衡量,以不同活动区的要求为根据。如,娃娃家里的材料可以是半成品,也可以是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