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引起的碰撞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引起的碰撞现象
本文就文化定势的概念形成和特点,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引起的几个常见的文化碰撞现象进行讨论,旨在表明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母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文化定势;跨文化交流;文化碰撞
一、文化定势的概念
定勢也称作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Lippman在《大众舆论》(1922)中首先采用的术语,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

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的,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

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的。

由于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势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定势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这并不是说文化定势总是错误的,文化定势中通常蕴涵着许多准确的文化观察。

但是文化定势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响我们对文化现象的理解。

“人们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

人们不但更容易被符合我们期望的东西所吸引,并且往往会对事物做出符合人们期望的解释。

二、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文化定势是一种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人类认知方式。

世界是极其复杂的,而人们面临的人类社会因为不同文化群体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复杂。

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必须将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类,放入到一个有序的框架中去。

文化定型大大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减少了人们面临未知环境时的焦虑感。

文化定势虽然加速了认知过程,但是由于过于简单化,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好恶倾向,甚至是偏见和歧视,从而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结果。

有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认识新朋友时就说“How do you do?”朋友觉得奇怪,认为他刻板。

在美国朋友之间在互相介绍后只要说声“Hi”就足够了,但在中国的有些课本上仍说在第一次见面时要说“How do you do?”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定型。

同样有很多国外友人对中国的认识仍停留在30年以前的印象,对中国目前的进步和发展一无所知,把中国想象成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有些美国人一提到中国人,就只能联想到洗衣工和中餐馆。

带有这样“文化定型”的有色眼镜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只能导致障碍和失败。

三、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引起的碰撞现象
文化定势可能将我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凸现的维度,妨碍我们对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观察,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差异浑然不觉,从而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败,由此可能产生误会、误解甚至敌意。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前景下人们交往的习惯和成因,对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以下是中国与英美交往中几个常见的文化碰撞现象。

1.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国度。

在这种文化里,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应置于集体之下。

一个集体的成功意味着是成员的成功。

因此,个人大都对集体忠诚,以单位之荣而荣。

养成了先集体后个人、先“大”后“小”的习惯。

而英美人则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他们强调高度的个人主义。

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功,他们可以跳来跳去,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直至满足个人愿望。

在他眼里个人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譬如:中国人寄信时通常由“大”到“小”,依次从国家、省、市(县)、区(镇)、路(村)、到门牌号,最后才是收信人。

而英、美人却正好相反,见面相互介绍时,英、美人通常先介绍自己,最后才介绍供职单位,而中国人又恰恰与其相反。

受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与英、美人进行会谈时,我们往往先从“大”处谈起,如先从国际形势谈到两国关系,再从国内形势谈到城市发展,然后再讲本单位情况,最后才涉及到合作等具体问题。

对英、美人而言,他们往往更关注一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小事情”,愿意尽快切入主题。

2.处理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杂以道家、佛家思想。

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这是千古相传的箴言”。

所以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人之常情。

但是英、美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他们不愿别人探听过问自己的私事。

收入、体重、病情、年龄、婚否这些中国人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在他们眼里都属隐私。

除非他们主动谈起,否则最好别问。

这些是中国人之间常有的相互关心方式,中国人倍感温暖,但却能引起英、美人的强烈反感,他们会认为,你这是多管闲事。

但是,如果我们对英、美人的求助能提供帮助的话,他们肯定会表示感谢并牢记在心。

中国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诗句。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看重实惠。

在送礼与受礼时,往往以礼品的价值来衡量事情的重要与否。

另外,受礼者在接收礼品之后往往需承担一定责任,如帮忙办事或寻机回赠,很少无缘无故地接收别人的礼品。

而英、美人的送礼与受礼更多地注重形式,更愿“礼轻情意重”。

如果所送礼物民族性很强,对方会非常喜欢。

如接受的礼品太重,对方反而会有压力,还会对送礼者产生不好的印象,认为他们想由此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3.饮食禁忌嫉的差异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一种手段。

为了充分地表
达热情和诚意,中国人在接待外国客人时往往追求高标准、高规格。

就餐时通常安排较高档次的饭店,准备比较丰盛和上档次的菜谱,并安排不同级别的人员为客人接风洗尘或饯行。

有时一位外国客人的短期访问,几乎成了展示我国烹调文化和艺术的时机。

席中不顾他们的好恶而频频向其劝酒;为了展示满汉全席,有时竟让外国客人吃由动物的内脏、头、蹄等加工而成的食品;为了表达热情,主人还不断地为客人夹菜,力求细致周到。

如此热情款待客人不但不领情,反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某些英、美人常常抱怨:到中国来宴请太多、劝酒太多,令人为难;宴会菜量太多、时间太长,过于浪费;参加人员太多,且多数人不讲话,不知何意等等;由于“热情”而吓跑外商的事情常有所闻。

其实,英、美国家的宴请比较简单。

朋友去餐馆吃饭,一般是个人点菜各人消费,少有浪费。

到英、美朋友家中作客,主人通常用自助餐来招待客人,吃多少取多少。

工作午餐通常是快餐,时间短且极少饮酒,否则有被解雇的危险。

另外,英、美人在其国内很少吃鱼头鱼尾及由畜禽内脏、头、蹄做成的食品,因此,他们对吃这些食品感到很不理解。

在内容上,美国人宴请时注重交流,尽可能保持彼此谈话投机;英国人则注重礼仪和气氛。

英、美人内心不愿别人帮助夹菜,一是认为自己能干,二是认为若消费不掉使盘中剩餐是不礼貌的行为。

由此可以窥见双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

4.待客之道的差异
中国文化主张“客随主便”,主人通常尽力使客人在来访期间过得愉快,因此在接待过程中,主人总是想方设法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并尽可能安排些娱乐活动,将日程表排得满满的,生怕怠慢客人。

主客相互谦让也是中华民族常见的亮丽风景。

英、美人招待客人时,同样希望客人过得愉快,但他们的待客方式与中国人的做法截然不同,即“主随客便”。

他们往往给客人留有很大自由度,让客人做他喜欢做的事,他们认为这是对个人的最大尊重。

比如一个美国人请你到他家作客,他会说一句,就像在你自己家一样,然后扔下你就不管了。

他们绝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处处谦让,决不会主动给你斟水、添菜。

他们的这种待客方式当然会使初到英、美朋友家作客的中国人感到不适应。

另外,英、美人一般不随便请人到家作客,他们认为家是自己的城堡,未经允许外人不得入内。

如果你被邀家中,意味着城堡之间已向你打开,说明你是他的朋友。

以上是中国与英、美交往过程几个常见的文化碰撞现象。

文中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美人是指广义的人群,并不是说他们的所有人都完全符合这些文化现象。

在具体的交流中,在了解其共性的基础上,应因人而异,争取最好的交流效果。

结语
文化定型最初是由父母、朋友、师长等言传身教形成的,并未经过自己的亲身验证,对其它文化群体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

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
交流,首先就应该“知己知彼”,不但要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定型,剖析错误之处,还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努力了解对方的文化,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念。

当今世界由于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的障碍已经大大减小,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网络的无限链接更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如何才能真正去除自己的文化定型观念,来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群体,以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呢?我们还需要从心理着手,采取移情的方法,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在主动平等的对话中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

这样,作为交流的一方站在对方的语言文化立场上,可以淡化长期积淀的片面的文化定型,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束定芳,庄智向.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